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坚强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自觉维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23):43-46
一个党员的提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直面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迫切期待,提出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会公报中,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并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首先要求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强化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与法律权威相辅相成,作为人民与法律有机融合的纽带,"公民意识"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4.
刘东阳 《前线》2015,(2):5-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增进全民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4,(24):18-18
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5,(6)
<正>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个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法律权威的根本源泉,为维护法律权威指明了根本途径,同时也明确了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论述了法律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批判了法律永恒论、法律万能论、法律本体论等观点,从而形成了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马克思解构了法律的权威,撕下了法律独特论、法律公平论的虚假面具,肯定了法律的意识形态性,他认为法律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马克思认为,并非要在社会中清除法律,而要规范法律的运行,消解对法律的盲目崇拜,重构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社会主义能理性地看待法律,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让法律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有助于人们思考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各方面完善法治体系,提高法治文明程度,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李毅弘 《探索》2007,4(2):17-20
邓小平关于权威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中央权威的思想、法律权威的思想和人民权威的思想三个维度,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维护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维护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维护人民权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三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民权威是本质,中央权威是关键,法律权威是基础。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都是不容置疑的命题。本文重点论述了树立法律权威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树立法律权威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等问题。可以说,新时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维护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使党真正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就需要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领导,但这种领导是在宪法和法律之下的领导。共产党要善于通过法律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这样做,既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减少党的主张的差错或失误,更可以获得人民的拥护,也就更有利于贯彻和执行党的主张,最终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载入党的决议。这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出现了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标志着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进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t了“法的统治”地位、“法律至上”的权威。它表明中国共)“党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国家,由法来统治一切;法律至上,一切人、一切组织都要服从法。这是我们党从历史的教训中,从当代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3,(1):59-59
第29期的《财经》刊登记者专稿说,要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建立法治社会,重塑党和法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和法治之间的关系,共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立法层次,“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这一是明确了法律的来源之一是党的主张,二是明确了党的主张应当经过法定的程序转变为法律。  相似文献   

12.
地方立法权的明细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关于地方立法权限的相关规定还较为模糊,严重制约着地方立法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通过宪法和相关法律对中央和地方、各地方立法主体、立法法规定的“不抵触”原则作出明确和细化。  相似文献   

13.
孙绪兵 《世纪桥》2012,(7):40-4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少高校的法制教育仍停留在法律知识教育阶段,走不出“法律仅仅是工具”的认识误区。因此,我们必须从促进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这一宗旨来重新审视并改革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高校法制课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深化改革。校园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法治环境的优化关键在于依法治校工作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要有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胡静 《学习月刊》2014,(8):17-18
司法权威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尺之一,要树立法律权威,就必须树立司法权威。“司法调节社会关系作用的发挥与其权威之间有着明显的正向比例关系,权威越高则作用越大,权威越弱则作用越小。”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确立,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要条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然而司法权威在我国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和矛盾,这与我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目标,司法的权威问题成了司法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乌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相似文献   

16.
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养成在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要在心里敬畏法律、工作行为上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一、要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有资产量大面广,合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总体上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探索国家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实际上提出了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改革设想,而事实上,“分级所有”的产权结构安排亦有法律与实践的依据.在这一框架下,国有资本应满足总体效益最大化、“分级所有”、分类管理等建构原则,并且要确定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应具体界定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产权边界,促进中央和地方国有产权的流动,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法治化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础。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选择性运用法律、信访不信法、法律方法使用边界不清等问题,要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在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的领导、主导和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优化法律服务、加强法律监督等途径,完善法律体系,建构法律权威,强化法律执行,用法治为和谐社区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法律思维与法治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法治问题成为中国人热烈讨论的中心问题。在法治的研讨中,人们大多停留于对作为法治结果的法治目标状态的描述,而对于法治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法律思维为核心来探索法治的形成机制,寻求中国走向法治的路径。一、“法治”不仅仅只有“治国方略”这一层含义“法治”这个多义词首先表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不管法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调整的范围有多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角度来说,凡是法所不及的地方,皆是德治的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离开道德,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而且整个社会也难以稳定。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