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永红 《广东党史》2007,(6):F0003-F0003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组织得到逐步恢复与发展壮大。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到广东工作。同年10月,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张文彬为书记,薛尚实负责组织,饶彰风负责宣传,梁广任委员,领导广东、广西和香港的党组织。同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委员会,直属中央领导。1938年4月,  相似文献   

2.
“党组织建设的任务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闽粤赣边区党的建设正是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闽粤赣边区在土地革命后期,由于阶级敌人的“清剿”与分割,各地党组织基本上是各自独立作战,不可能有一个统一和集中。只是在抗战爆发的新形势下,在中共中央的决  相似文献   

3.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理论刊物。抗战初期,《群众》周刊围绕团结抗战进行政治动员,通过揭露日本侵华罪行,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通过宣传正面战场抗战的形势,调动国民党及其军队的抗战热情;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的抗战业绩,树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与军队的抗战形象;通过批判两种错误观点,帮助人们树立和坚定中国抗战必胜和持久抗战的思想。《群众》周刊的有效政治动员,对抗战初期生气蓬勃的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9年9月15日下午,《中共闽粤赣边区史》首发式在省委第一会议室举行。该书由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5万字,杨尚昆生前为该书作序,叶飞生前题写书名。 首发式由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国贤主持。省委副书记石兆彬代表中共福建省委作了重要讲话。参加首发式的还有省委书记陈明义,老同志伍洪祥、王直、王禹、许集美、苏华、黄扆禹、张连等,及省直部门有关领导、党史工作者,共100余人。《中共闽粤赣边区史》的出版,是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它为学习边区的革命斗争历史,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方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几十年革命生涯里,长期与闽粤赣边人民生死与共、血肉相连,同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罗明等一起,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发展工农红军及人民武装,进行反“围剿”战争,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北上抗日后,方方先后主持闽粤赣省委、南方工委、香港分局的工作,领导闽粤赣边人民,坚持抗战和解放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革命,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可磨  相似文献   

6.
1949年1月1日,在广东省大埔县光德乡樟溪村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为全面领导、指挥闽粤赣边区军民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创建闽粤赣边解放区,当时边区的党政领导机关都迁到大埔县的大埔角,在该地还有干校、电台、报社、文工团以及金融税收机构和警卫连。原来偏僻的小山乡一时热闹起来,人们称当时的大埔角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7.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成立并创办发行《壁报》,以其快捷、高效的发行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上海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精神,颂扬上海军民的英勇杀敌事迹。《壁报》突出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抗战到底的指导思想,宣传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凸显了中共在抗战初期试图引领舆论走向的政治觉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共的影响力和声望。  相似文献   

8.
杨必军 《湘潮》2011,(11):36-39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境内曾创办过诸如《抗战日报》、《中苏》(半月刊)、《时事动态》等宣传抗日为主题的报刊。在诸多的抗战宣传报刊中,还有一份鲜为人知的报纸《洪江晚报》。  相似文献   

9.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成立并创办发行《壁报》,以其快捷、高效的发行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上海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精神,颂扬上海军民的英勇杀敌事迹。《壁报》突出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抗战到底的指导思想,宣传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凸显了中共在抗战初期试图引领舆论走向的政治觉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共的影响力和声望。  相似文献   

10.
刘岩 《党史文汇》2008,(12):45-47
2008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71周年。凡是有点中共党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八年抗战中存在着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这样两条抗战的路线与实践。片面抗战即政府抗战,全面抗战即全民族抗战(又称"全民抗战")。政府抗战的第一枪,尽人皆知在卢沟桥打响;而全民族抗战,始于何时何地?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标志,这不能不说是"红色记忆"中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1.
《福建理论学习》2010,(9):50-51
<正>龙岩市新罗区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务院支持海西发展的《若干意见》历史机遇,围绕构筑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和在海西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走前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闽西南白区组织属于中共闽粤赣边区组织系统,通常被称为“闽西南白区党”,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中共福建地方史、闽粤赣边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蔡重明任编写组组长、陈天绶任副组长兼主编的《中共闽西南白区组织斗争史稿》一书(以下简称《史稿》),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地方党史研究,特别是福建白区党的斗争史研究中的一项可喜成果。通读全书,谨以“风雨闽西南,丹心照汗青”为题,略谈《史稿》的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月1日,在广东省大埔县光德乡樟溪村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为全面领导、指挥闽粤赣边区军民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创建闽粤赣边解放区,当时边区的党政领导机关都迁到大埔县的大埔角,在该地还有干校、电台、报社、文工团以及金融税收机构和警卫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日战争实录》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蒋文澜教授所著。它详尽记载了我国军队在八年抗战中打的13次胜利战役和空军、海军抗战概述,以及破译日军密码等内容,实属抗战史书中之首例。以上战争的胜利对抗战胜利和世界反  相似文献   

15.
《中共闽粤赣边区史》经过老同志和党史下作者十几年来的辛勤努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50周年前夕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我省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福建地方史》、《中共闽浙赣边区史》之后,在党史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福建省委,对《中共闽粤赣边区史》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此付出辛劳的革命老前辈和广大党史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闽粤赣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建并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区域。早在大革命时期,闽西、粤东、赣南三个地区的共产党人即广泛发动群众,宣传党的纲领和路线,领导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为以后党在边区发动和领导更加深入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三个地区的革命运动由于实行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下农武装割据的方针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方向,建立了大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并逐渐连成一片,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闽粤赣边区的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隐藏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逆流,保存与发  相似文献   

16.
贺伟 《党史博采》2007,(3):43-45
1937年7月至8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庐山谈话会”也因为《抗战宣言》的发表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5月24日至30日,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的漳州市召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审稿会。会议由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组长伍洪祥同志主持.参加会议的有长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革命斗争的老同志魏金水、王立朝、吴健民、张招娣、陈逸之、杨村、洪椰子、邱锦才、谢毕真、陈天才、陈彬、郑希、陈明和部分党史工作者,共30多人.与会同志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核对  相似文献   

18.
贺伟 《党史文苑》2007,(2):51-54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值得永远纪念的伟大事件,《神圣抗战》这本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历史逐渐远去,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当年那场残酷的搏杀所知甚少,这是件让人担忧的事情。所以本书的序言即点明:“为了祖国和世界的  相似文献   

20.
唐振君 《红岩春秋》2014,(12):36-38
正抗战爆发后,为了推动民族解放事业,促进全民救亡图存运动,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在"精诚团结"、"抗战到底"的呼声中,团结协作,形成了一致抗战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战新形势,宣传我党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政言论,根据党中央的决定,1937年秋在南京积极筹办《新华日报》,但随着日军入侵的步步深入,国民政府被迫从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