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下海”的原则不等于“下海”时下,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下海”。所谓“下海”,意即做生意,捞钱,如同到海里、河里、湖里去捕鱼捉蟹一样。何谓“下海”的原则?我以为,就是指物质利益的原则和竞争的原则。以本来意义的下海为例,下海人之所以下海,是因为希望得到鱼和蟹。鱼和蟹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捕鱼捉蟹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竞争,因为大家都想多捕一些鱼,多捉一些蟹。而往往那些不怕风浪、能吃苦耐劳、手脚麻利的人,获得的鱼蟹较多。这无疑是竞争的结果。下海的事实说明,物质利益的原则和竞争的原则,是这一事物机制体系中的动力系统。然而,“下海”的原则不等于“下海”。因为,“下海”是事物的现象和形态,要出现这一事物,或者说要出现这一特定的现象和形态,需  相似文献   

2.
“下海”必富 跳出 陈旧的体 制,摆脱 无所事事 的清闲而 置身于商 品经济的 海洋当然 是一种好 现象;然 而不辨利 弊,不分 长短,不 论环境, 不看前 景,一味 闯“海” 以为“下 海”必富,恐怕不好收拾。勇气只有建立在智慧之上方为可取,否则只能是鲁莽。教授卖馅饼而不是“卖点子”、“卖策略”,政府官员摆摊卖自家的“剩余物质”之类的“下海”只能算是对市场经济的扭曲。现在许多人的“下海”,多以公家为依托,看谁的“事头”大,“路子”野,如此不公平的“竞争”,下海必富只是对少数人的定义而言之。 “竞争”就不要讲别的 不择手段,唯利是…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江西、湖南两地发生的问责官员“复出闹剧”引发公众对官员问责复出制度的质疑。日前,在《法制日报》视点版与搜狐网联合开展的调查中.对“如何看待问责官员复出”进行了深入讨论。回答“你对目前问题官员的问责怎么看”这一问题时。有97.98%被调查者认为,“不满意,很多问责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4.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却给予了过多的关注、思考和忧虑,比如说最近的官员“带薪下海”现象。因为这个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5.
《廉政瞭望》2012,(22):20-22
A 最有归属感:公务员 标签一:铁饭碗 有保障 2000年,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县长门新国主动辞职下海,因为当地民营企业黄河集团给他开出了20万元的年薪。之后,东营市一批官员纷纷下海,媒体将其称为“门新国现象”。一年后。门新国检查出结肠癌.手术后.医生劝告他不能太过劳累,于是他离开了黄河集团常务副总的位置,回到山东省东营市经贸委当调研员,享受正县级待遇,  相似文献   

6.
反腐     
《廉政瞭望》2014,(10):8-8
广州“城建系”官员,7/8离职进房企 近7年来,广州市有8名出自城建系统(长期在国土、规划、建设部门任职或分管城建工作)的处级以上官员辞职下海。除了一人进入建筑行业的央企外,其余7人全进入房地产企业“落脚”。  相似文献   

7.
从近些年查处的一些官员腐败案件看,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是“三九”现象,即59岁现象、49岁现象和39岁现象的合称。在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55—59岁、45—49岁、35—39岁均成为“主力军”。“三九”现象意味着从35—59岁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官员腐败的危险期,换一句话说,只要当官,如不注意就有发生腐败的危险。这种现象的发生,都与个人进退去留的重大转折有关。59岁是退休在即;49岁已近“黄昏”,“要捞要贪就得抓紧”;39岁是仕途上的一大坎,迈过去今后就可能像模像样地当官,迈不过去便可能失去大好机会。二是“阴阳人”现象,即被查处的腐败官员中,有不少曾是人们  相似文献   

8.
闵良臣 《学习月刊》2010,(11):41-41
今年5月上旬出版的第12期《人民论坛》杂志的封面,赫然印着一个大标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当读了这个标题下的内容后.发现这篇文章把网络与官员的关系以及当前官员如何看待网络的心态进行了比较充分地揭示。不管我们的大小官员。从这“揭示”中到底能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教训.但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9.
近日,“公路巨贪”毕玉玺的儿子受审,再一次揭露出当前一种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衙内现象”。所谓“衙内现象”,是指一些当权者特别是部分高官,通过让子女经商办公司,再以自己的权力施加影响,帮助子女大肆捞钱,实现“权力变现”。这是一种比较隐秘的腐败方式,因而许多贪官乐此不疲地加以应用,在近年查处的大案中,“衙内现象”屡屡出现,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民主法治的今天,出现这种封建社会里大行其道的“衙内现象”,的确是一种悲哀。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说到底是官员的权力缺乏有力的、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为“衙内现象”创造了…  相似文献   

10.
提起迷信,人们不禁会想起装神弄鬼的神汉巫婆、愚昧无知的山野村民,想起与现代生活相距很远的烧香拜佛之类。然而,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如今我们有为数不少的官员也出现了信仰危机,拜倒在封建迷信的脚下。这种不正常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腐败。官员迷信预示着腐败又出现了一个新病灶,这一新病灶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并不亚于经济腐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官员迷信现象种种现代社会出现迷信现象,这不论怎么说都绝对是一种倒退;一些本应信奉马列的共产党官员患上“迷信症”,这更是对党对人民的一种背叛。官员迷信所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最大的腐败就是将腐败合法化。政府官员发家致富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政府官员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几进几出。在政府内他们是积累经验,建立关系,然后就下海去赚钱,几年后再上岸,过几年再下海,如此下海、上岸,再下海,直至灭亡。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有人把领导频繁更换形象地称为官员"走马灯".近些年来,官员"走马灯"现象备受媒体关注,而且非议不断升级.洪湖水,你是从事理论工作的,你怎样看待官员"走马灯"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舆论鼓励和相互影响下,很多人纷纷“下海”、“捕 鱼”、“捞虾”.这一点,不仅不能指责,还应肯定,人们需要从心理 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做准备。 对“下海”的宣传和评价,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有的单位为 “下海”者提供资金时,少则千元,多则数千元,报刊不遗余力地 正面宜传;有的报刊以大号字标题赞扬“下海”者是“好样的”、 “有觉悟的”等等。以致有些人“下了几次海”,星期六便不见踪 影。有的单位星期一找不到几个上班的。 对于事实上存在的“下海宣传副作用”,有很多人反映,现在 上班的不如混的,混的不如“下(海)的”,甚至有人反驳…  相似文献   

14.
仲成文 《世纪风采》2010,(12):39-42
这两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让人惊叹。然而更让人惊叹的是,如今一些贪官玩的捞钱“魔术”,比起刘谦来,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官员,靠工资生活,财产并没有多少;下海后仅对一块土地简单操作一下,顿时便成了亿万富翁。此公到底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神通?他叫刘有贵,曾任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现与浦口区合并成浦口区)副县长、六合区常务副区长,辞官下海后靠“人脉”资源,玩“倒地魔术”,瞬间暴富。  相似文献   

15.
《支部生活》2006,(1):22-23
为了遏制“期权腐败”,浙江省委最近出台《浙江省贯彻实施(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辞职“下海”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内经商。有关人士认为,官员辞职“下海”,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而且极易诱发“期权腐败”。一些官员在位时通过职权给予企业“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而是等到离职后再享受回报。  相似文献   

16.
李天锐 《廉政瞭望》2013,(20):25-25
“现在要找吴敏一太难了,他躲起来了不见记者。”曾采访过吴敏一的一名知名媒体人告诉《廉政嘹望》记者。2003年4月,时任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与其他3名温州官员同时辞职下海,其中,吴敏一级别最高,一度引起轰动,被称为“辞官从商的温州现象”。然而,吴敏一在商海中搏击得并不顺利。  相似文献   

17.
倘若对当前民众心理进行一番分析,就不难发现有一种“埋怨、困惑、浮躁”的情绪在广大民众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应重视加强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和研究。“埋怨”是民众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不正确的现象和问题感到不满、有意见的一种情绪表达。埋怨的问题,可以说涉及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既有经济的、政治的,也有物质的、精神的。尤其对分配不公、物价上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公款吃喝、权钱交  相似文献   

18.
《廉政瞭望》2013,(24):23-24
时下,官方正大规模规范官员打招呼,不能叫“老板”、“大哥”,必须称“同志”。这是目前《人民日报》评论文童传递出的信息。文章刊发一周内,就有省委下发通知呼应。但是,在高层官员私人交往中,也有更随和的称呼方式——“外号”。  相似文献   

19.
当下,国内部分问责官员的“变脸”复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必须在首先坚持解放思想的基本前提下辩证地看待这一“异常”现象,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和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同时,更要勇于与时俱进,立足从健全行政问责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程序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而加快实现行政问责制的常态化、透明化、普及化,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周亚明 《学习导报》2013,(20):23-23
7月底,港交所一则“三位曾经的省部级高官出任中国重汽独立非执行董事,年薪为18万元人民币”的消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虽然随后不久,中国重汽再发布公告称,上述三人“婉拒”聘任。但公众对退休官员到企业任职却有了更多质疑:退休高官到企业“发挥余热”这一现象该如何看待?企业又为何青睐退休高官?退休高官能到企业任职拿高薪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