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作为制度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职官制度文化 ,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姿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职官制度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不仅对以后的中国职官制度 ,而且对历朝历代的民族职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为国家民族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利益不计前嫌,求同存异的团结奋斗精神;为国家民族利益忍辱负重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大大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为国家民族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为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灿若群星。在内…  相似文献   

3.
罗政 《瞭望》1996,(26)
百年前,英国人用洋枪洋炮割据了香港,然而,却割不断香港同胞那悠悠的爱国之情。 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如今,距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日,仅有一年时间。广大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欢欣鼓舞,爱国热情进一步高涨。 三个不平等条约,迫使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以各种方式抗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浩然正气长存于心 包括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民族自古在这里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生存共同体,历史上生活在我国疆域内、属于中央统辖下的各民族政权,都是中国内部的地方性政权。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的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5.
余敦康 《民主》2006,(10):32-33
《周易》的智慧在于和谐《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像是一个大海绵体,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整合为一个整体,早在尧的时代就开始这种整合了,经过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华夏就正式形成了。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也斗得不可开交,可是到了汉代又整合了。这就是《周易》说的:“一致百虑,殊途同归。”《周易》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其核心价值,可以用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来表示。什么意思?就是和谐,“太和”是最高的和谐;“中和”是…  相似文献   

6.
今年12月20日,我国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盛事。1997年7月1日,我曾参加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如今又亲眼看到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心中感到十分高兴。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1553年始,葡萄牙人入据澳门,四百多年间,葡人由人据而盘据而强据,澳门历经沧桑,饱受屈辱。这一页历史,是封建王朝和旧中国积贫积弱、落  相似文献   

7.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在事关祖国统一大业的大是大非上,邓小平同志作为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对香港问题  相似文献   

8.
羁縻制与少数民族政治行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创造璀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羁縻制就是这种制度文化中的一个亮点。羁縻制不仅是千百年来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也是实现制度认同和社会整合的传统民族政策。本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羁縻制的产生构成了皇权统治下少数民族政治行政制度的二元结构;羁縻制是少数民族传统政治行政制度多元结构的历史产物;羁縻制走向衰亡和实现新旧体制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试论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光辉思想李文学,黄会强追迫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自古以来是每个炎黄子孙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党如何领导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  相似文献   

10.
旧中国政府早期“收回香港”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北京条约》(1860年)和《展拓香港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将于今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洗雪一个半世纪耻辱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迈出的重要一步。现在,香港回归在即,许多同志都想进一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和我国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香港地区由香港岛、九龙以及“新界”组成,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30余万。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  相似文献   

12.
杨圣琼 《求知》2014,(2):18-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就有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深刻论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又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六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冼康 《学理论》2012,(22):15-16
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身存智慧与财富哲学,中国经济的崛起还不足以诠释和支撑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与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是中国文化的崛起。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管理哲学的建构与实践,关乎中国的富强,关乎中国人今天的价值和未来。  相似文献   

14.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问题是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从19世纪40年代初算起,前后近60年的时间,英国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4)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正>一、建设现代中国必须要加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一个重要的目的、指向就是要积极地去回应与处理时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文化认同问题;就是要基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整合社会,铸成全体中华儿女对于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展道路的文化价值认同;就是要通过彰显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 《求知》2024,(2):4-6
<正>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分析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萌芽、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为建立和发展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作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宏观视角看,中国道路就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道路,就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章从历史、理论、理念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位进行深入探讨,以利于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马金生 《民主》2013,(1):55-56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