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良同志所著《农村特色经济金观念》一书(2006年4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帮助农民致富的“金点子”书。这本书从实践出发,回答了什么是农村特色经济、为什么要搞农村特色经济,怎样搞农村特色经济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为挖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农副产品竞争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富奔小康必须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作者作为一名记者,以慧眼独到的新闻视角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长期从事如何帮助农民致富的研究,终结丰硕之果。今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时候,认真读读这本书,一定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杨善洲同志是“共产党员的楷模、领导干部的典范”。作为省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我认为既要学习他“忠诚于党、为民谋种、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精神,更要像他那样一辈子情系“三农”、重视“三农”,干好“三农”,进一步搞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自子。  相似文献   

3.
杨善洲同志是“共产党员的楷模、领导干部的典范”。作为省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我认为既要学习他“忠诚于党、为民谋种、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精神,更要像他那样一辈子情系“三农”、重视“三农”,干好“三农”,进一步搞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自子。  相似文献   

4.
被书击倒,很甜蜜也很充实。一生中这样的感觉屈指可数,这次读王重旭的《读书献疑》,又一次体验了被书击倒的感觉。10年前,作者在报纸上开了一个“侃大山集”的专栏,谈人生的各种问题,他本想自己开个路,别人跟上来,他就罢手。路是开了,别人却没跟上来,读者又每期如饥似渴地等着看,他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许多人在这个专栏的文章发表时就定期剪报。后来,他把专栏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刚刚结束,本刊记者约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农民问题专家党国英,围绕当前中国农村最突出的农民权利问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问题以及乡(镇)政府是否取消的三大问题进行了采访。党国英见地独到,发人深思,言谈中充满了对农民的关切,也洋溢着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两会”中,“三农”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农民、农村、农业被一再提及,各种对策建议源源不绝。  相似文献   

7.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但是在少数单位、部门,调查研究染上了一些病症,有的还渐成顽疾,概括起来有:假调研、被调研、回避问题、调研脱节、不重运用。有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与"角落";有的不敢直面矛盾,不敢深究问题,怕争论伤和气,怕细究得罪人;有的只调不研,停留于点上情况、  相似文献   

8.
王奎 《共产党人》2005,(17):12-13
近年来,灵武市委以“三级联创”统揽农村党建工作,紧盯创建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市总目标,夯实“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基础,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在全市深入扎实地开展“两强”系列创建活动,形成了氛围浓、载体新、典型亮、特点多、基础实、效果好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9.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又连续九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深翻》为我国的国史、“文革”史研究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深翻》是美国友人韩丁出版的一部描写中国“文革”时期农村现状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巨著。《深翻》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是在1971年的山西长治农村的“批陈整风”运动中。说实话,当时参加整风运动的基层干部,并不知道这个运动的最上层是在批判中央“第四号人物”陈伯达。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2013,(25):13-15
6月30日上午,和顺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县直机关部分党员干部与农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代表等600余人共聚文化艺术中心礼堂,没有欢声,没有音乐,在时时响起的掌声与间或流淌的感动的泪水中,迎接建党92周年。6名来自晋中市的最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引导着台下600名共产党员的思索——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  相似文献   

12.
李培林撰文指出,全球化和中国的快速转型,使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态处在中国同一个发展时空中。我们过去谈论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时,还是在一个现代化的框架里,总的来说是一个涉及农村的问题。现在谈论“新三农问题”(农民工、失地农民、农业村落终结问题)已经无法排除全球化的影响。这也是很多农业经济学家呼吁要跳出农村寻求解决农村问题途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有着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它不但体现在党的大政方针上,也体现在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思想情感及公民个人的言行、操守中。中篇小说《我的大爹》,在对主人翁老革命军人杨自胜不计前嫌,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博大胸怀的描述中,从另一侧面展现了领导干部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激活农民内在力量和首创精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辽宁省北票市农村创建的“党群共同致富信用联合体”,使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围绕农业的产业化,共同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这是《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的作者极力想表达和佐证的主要观点。掩卷沉思,感触良多。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危机和挑战,更给我们带来机会和希望。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逐渐变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263页有这样的话:“现在,农民最盼望的是党和政府支持他们进一步搞活农村经营,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天地,尽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最担心的是有些农村政策和支农措施不落实、打折扣;最不满意的是四面八方把手伸向农村,挤农业、挖农民,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些话说在1992年12月25日,是江泽民同志在武汉召开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时讲的。虽然时间过去快14年了,可这里三个“最”的针对性仍然是很强的。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必须十分清醒:要顺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热议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从何而来?如何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对这些问题,人们尚未达成共识,还有不少模糊认识。有鉴于此,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课题组,撰写出《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一书,通过文献解读的视角,破译出中国道路的密码,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的特点,择其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热议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从何而来?如何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对这些问题,人们尚未达成共识,还有不少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延安时期的红色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特殊政治实践。在这场实践中,中共与陕甘宁边区政府逐步建成了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执政文化,为近代中国革命探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的红色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特殊政治实践。在这场实践中,中共与陕甘宁边区政府逐步建成了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执政文化,为近代中国革命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