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法治精神所在,法治精神的缺失导致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困境。习俗与教化是培育法治精神的主要途径,法律教育对于培育法治精神更具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法律教育是跛足的,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法治精神的培育,导致培养出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缺乏应有的法律道德和法治精神。因此,必须对中国法律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培育法律人的法治精神的摇篮。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得以生成的重要根基。然而仅靠制度及其规范却难以实现法治,法治与法律思维紧密关联。而法律思维又以“批判性”为其基本特质,因为它更多地专注于主体做出法律裁量的理由以及使自身的信念与行为正当化或合理化的理由之力量。由之,批判性法律思维的构建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潘永才 《学习论坛》2003,(10):65-66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像任何国家走向法治社会一样 ,我国要步入法治化轨道 ,建成法治国家 ,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是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 ,即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忠诚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  相似文献   

4.
论法治实践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 《实事求是》2008,(5):55-58
法律职业共同体以其专业性、统一性和自治性等显著特征成为法治实现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法律职业共同体对法治实践的主体作用突出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建构、法治信仰的生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法律教育和培养机制。通过法律教育塑造一支坚定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队伍是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刘常春  王文华 《党史文苑》2004,(10):64-66,89
邓小平的法律思想具有法制和法治的双重层面。本文系统论述了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特征、内涵以及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理论,旨在探寻当今中国法治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6.
塑造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丽霞  赵业福 《理论学刊》2007,(11):100-102
法律信仰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表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塑造公民法律信仰的途径主要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立法的亲和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法律思维与法治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法治问题成为中国人热烈讨论的中心问题。在法治的研讨中,人们大多停留于对作为法治结果的法治目标状态的描述,而对于法治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法律思维为核心来探索法治的形成机制,寻求中国走向法治的路径。一、“法治”不仅仅只有“治国方略”这一层含义“法治”这个多义词首先表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前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现状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领导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把法律作为其职务行为的根本准则;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第三是坚持法治原则,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 ,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法治 ,切实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东阳 《前线》2015,(2):5-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增进全民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全球化及其对中国法律共同体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法律全球化是指法律的各个领域发生的跨国界、跨区域、跨大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重组原有法律制度、法律秩序、法律理念结构的网络化过程。它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就中国法律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对该共同体的共同的法律知识背景、职业训练经历、职业利益、职业精神气质之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法律共同体应以昂扬的发展姿态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勃兴,使中国在全球法律网络化过程中早日从边缘进入中心。  相似文献   

12.
单立千  顾伟 《党史文苑》2011,(22):65-6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依靠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政治前提和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文化土壤,蕴含着我国法治建设宝贵的本土资源,是构筑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法律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深深地渗入人们的观念之中,这些传统观念、传统态度、传统行为对我国法治建设各方面产生着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深入思考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发挥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但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还存在诸多不同的思路与看法。从法律的视角来看,我国加强法治建设的进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法治建设会促进全社会成员的自制,有助于社会成员增强守法,通过合法渠道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意识,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是追求秩序与公平的社会,秩序与公平是和谐社会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构建和谐社会,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法律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我国法治进程的难题,我国的法律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法律的实际效力却差强人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影响法律有效性的因素,来寻求法律有效性的思路.法律应该是有效的,法律的效力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是一种浪费,也是违背法治精神的.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针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困境,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国防募捐是国防经济动员的重要内容,在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时期军队改革的浪潮中,国防募捐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民间资源的重要措施。然而,和平时期的国防募捐制度一直于法治边缘。按照法治兴军的要求,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国防募捐的地位与要求,让法律来保障国防募捐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昌乾 《世纪桥》2009,(7):84-86
当前的农村法治建设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中进行的。为了实现法治,必须积极应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的新要求,加快立法,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调整各种经济社会关系,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9.
培养法律信仰,促进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法治“硬件”建设的“软件”支撑体系,是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的内在精神支撑,而西部地区法律信仰现状则不令人乐观。因此,必须从增强立法者、司法人员、领导干部、民众的法律信仰入手,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十分健全的社会.笔者认为,只有依靠法律支撑起来的和谐社会,才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为此,我们要充分集聚我国现有的法律资源,来构筑和谐社会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