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过程中,不确定法律概念是划分司法权与行政权边界的重要标准。本文从与行政裁量的比较出发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以德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为框架描绘了不确定法律概念从萌芽、确立及发展的路径,最后探讨了司法权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审查强度,着重论述了判断余地理论的理论依据、适用空间和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诉讼法律适用问题及解决:建立行政判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行政诉讼的特性,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有自己的基本要求。我国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存在诸多缺陷,但其致命性缺陷是法官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仅仅是套用法律而没有法律创制权。解决在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过程中的问题,应当赋予法官法律创制权,建立行政判例制度。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中必须依据行政法规、参照规章以及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但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规章以外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比较混乱,理论上没有明确的地位,导致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有适用的必要但又缺乏适用的准则。文章从辨析行政规范的名称入手,通过分析不同学说,从新的角度界定行政规范在行政诉讼法律适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中从业禁止规范,是由《刑法》第37条之一的第1款和第2款共同构成的,第3款是对刑法从业禁止的例外性规定。该规定旨在协调刑法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适用关系。事实上,该条第2款中"依照前款规定"的表述限定了其适用对象要同时满足由第1款规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期限的要求。即使由法院按第3款"从其规定"作出了从业禁止的刑事裁判,也会因其不符合适用期限的要求而不能适用第2款。理解"从其规定"应立足刑法文本的文义,尊重立法目的,故"从其规定"的合理解释是:刑法上从业禁止的适用,应以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者为限,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时,刑法应不予处理。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解释是正确适用行政法律规范所必须的。分权制衡理论和不确定法律概念理论是行政法解释的理论依据。在我国,由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由于行政法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和没有统一完整的行政法典,使适用行政法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结合具体案件对法律进行解释具有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保留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中心,法律保留强调行政作用一定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才能执行。法律保留原则发轫于传统行政作用的侵益性,并滥觞于消极行政范围的适用。然而,在积极行政崛起的背景下,传统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与积极行政产生抵牾与冲突,通过组织法依据、实体法依据和遵循程序法行政的阐释,可以寻找破解二者冲突与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行政法律适用是从法律到事实的演绎逻辑模式;与此相对的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关注,其整体的逻辑进路是从事实到法律的归纳模式,这两种对立的逻辑模式为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留下相当大的逻辑适用空间。法院正是在对前述两种逻辑推理进行跟踪后,为自己适用法律创造了必要的逻辑条件。在一种刻意保持中立的立场上,法院运用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模式对法律和事实的适用进行来回演示,并不停减小二者的适用差距,最终使两种对峙的逻辑推理畅通对接,得出自己法律适用的结论,为判决的作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行政审判的法律依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所适用的程序性法律规范和实体性法律规范。目前,人们对程序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主要适用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没有具体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另外,对复议前置及法定起诉期限等程序性问题有特别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也是行政审判的程序性法律依据之一。相比之下,人们对行政审判应依据的实体性法律规范争议颇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行政审判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且前国内又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法典,导致了行政审判所依据的法律规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是证据确凿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院查清案件事实真相 ,正确适用法律。然而在实践中存在大量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现象 ,使得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由于行政管理活动与司法活动追求的价值目标有所区别 ,二者的证明标准就应当有所不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行政诉讼证据适用规则 ,结合现代社会对行政的要求 ,法院的司法程序对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和证据的审理应有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政府会议纪要是记载和传达行政机关有关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法定公文形式,究其法律性质,其不具有抽象行政行为性和具体行政行为性,不能直接对外适用,不能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直接依据,不应具有可诉性。当前,部分行政机关未能准确辨别会议纪要与其他行政公文的区别和差异,直接对外适用会议纪要指导和管理相关行政事务,给司法实践和行政相对人权益救济带来诸多困扰,也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对此,应明确会议纪要的法律性质,准确区分不同公文;细化会议纪要的效力范围、发布程序和形式;规范会议纪要记载事项转化适用的程序和流程;加强政府依法行政,严格行政公文的依法适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行政执法作为经济法法律适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关系着经济法的实施。经济行政执法权力配置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对经济法的法律适用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权利得到应有尊重的宪政问题。中国经济执法机关权力的配置除应当拥有调查权和行政权外,还应当具有行政和解权和行政起诉权。  相似文献   

12.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走向经济民主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引起法律价值观变化值得关注;在北京进行的典型调查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法律价值观正逐渐丰富;行政法制革新要积极回应法律价值观的变化,从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方面推动民主化进程;在新形势下要深化改革、更新观念,还要注重认知和运用条理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3.
上海正在逐步建立“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的行政执法网络 ,但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上海地方行政执法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转变行政执法职能 ,调整行政执法的权力分配 ,建立专业化的执法队伍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要走向法治政府,就必须牢固树立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在当前,公务员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就必须深刻把握依法行政的本质。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必须全面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包括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比例原则、程序公开、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等原则;就必须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经常面临如何适用行政规定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理论与实践并未给出正确的答案.不同的行政规定在行政诉讼法律适用中,具有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以是否超越权限、是否违反法律的规定为标准审查行政规定的合法性.人民法院于裁判时可引用行政规定作为裁判说理的依据或者裁判的依据,惟不得仅引用行政规定...  相似文献   

16.
在行政处罚领域,选择性执法、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等侵犯公民平等权的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我们不能打着不平等的幌子为违法人士大开逃避法律制裁的方便之门;另一方面,行政法需要依靠平等原则作为基础性原则的拘束力来保护公民真正有可能受到损害的权益.但是在我国行政法上,平等原则还没有被明确地纳入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中.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上...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内容失衡、视域狭窄、方法局限、争鸣匮乏等问题。为了实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在21世纪的新崛起,应当以本土化、规范化、和谐化、综合化与国际化为导向,着重在基本范畴的重构、行政法哲学的构建、部门行政法学的拓展、比较行政法学的突围、行政法社会学的建立、行政法方法论的更新等方面进行努力。惟此,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方能真正走出困境,进而不断提升其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行政习惯法的理论观点进行概述基础上 ,肯定了行政习惯法及成为行政法渊源的理论 ,并认为行政习惯法应包含 :行政判例、行政案例、行政先例和行政伦理法四部分。  相似文献   

19.
行政法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对其他社会现象、社会过程、社会关系、治理系统等都是开放的。行政法开放性既是客观的又是必然的,是当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行政法的开放性有着非常深刻的法治价值,它具有技术规则的吸收功能、公众需求的满足功能、新型社会关系的认同功能、后信息化社会的适应功能。然而,我国行政法在开放性方面是受到阻滞的,可以说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下。因此,必须在行政法理论基础、行政法治体系、行政法的实施和行政法的实现等环节上有所突破,重构我国行政法治体系的思路:区分和定位行政法软件与硬件、确立行政法纲领性与规范性的目标选择、合理分类行政法恒定规则与过渡规则、注重行政法输入要素与输出要素的关系转换。  相似文献   

20.
行政主体执法中的习惯性做法形成行政惯例,行政惯例应当具有法源地位。其获得法源地位符合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行政自我拘束原则及缓解成文法局限的要求。构建成立要件是行政惯例制度的基础,成立行政惯例需符合主体适格,有一定地域适用性,主观确信,有反复适用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精神,符合政策导向等条件。我国适用制度的构建包括明确行政惯例的法源地位及效力位阶,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和强化行政惯例监督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