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就指出:21世纪的教育“将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改变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鼓励创造性学习,爱护儿童的创造热情.尊重儿童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归根结蒂是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3.
以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 促进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并且越来越以人才竞争为核心。如何培养出大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王启泉 《世纪行》2014,(8):19-20
<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创新创造,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政协组织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创新创造加速转型献计出力。一、聚焦创新创造,传递加速转型发展的正能量创新创造,是时代之潮、转型之基、发展之要。无创新,则无出路。当前,经济形势正处  相似文献   

5.
文化整合与创新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要想建设一个稳定、和谐、民族团结友爱的现代化强国,加强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整合与创新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孙忠民 《淮海论坛》2009,(1):46-46,4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步入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为此,必须从教育方法到教育机制进行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7.
论创新教育     
赵峰  张剑锋 《前沿》2003,(5):69-70
一、创新是时代的精神 ,民族进步的灵魂2 1世纪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人类进入科技创新的时代。知识把人类送入了一个新世纪 ,新的世纪需要新型人才。世界经济的竞争 ,是知识经济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掌握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核心 ,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 ,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加快技术创新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综合国力依赖于科技进步 ,因此 ,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事,换言之,经济发展、国防巩固、生产提高、生活改善、收入增加、幸福指数上升都离不开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源泉"。他将创新思想上升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2 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 ,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强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2 1世纪将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精神。人类发展史表明 ,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 ,但必须通过有效激活才能变成现实的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将是有效激活大学生思想观念 ,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实践 ,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要求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经哺育了开拓进取、融汇创新为特色的三晋文化;曾经创造了闻名遐迩的古代和近代辉煌。岁月的步履匆匆,时代的车轮滚滚,人类社会已跨进了 21世纪的门槛。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弱,地区的差异,都与能否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有着直接联系。面对以突出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新时代,面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惟有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实现创新发展,才能把握契机,应对挑战,与时俱进;才能加快步伐,赶超跨越,不落人…  相似文献   

12.
<正> 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因而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语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使命。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于晨 《创造》2004,(9):4-6
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的到来,国家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则直接反映在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上,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掌握先进的科技,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展望21世纪的党校干部教育,种种因素决定必须把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先进文化创新是一个内含思想、观念、能力、保障机制等诸要素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现实角度看,优化这个整体应当重点强调四个关键问题,即创新思维、文化自觉、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称作为“创造教育世纪”。第三次全教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同时,也是公安教育工作改革和培养目标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12)
"文化+"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种跨业态融合,是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标志着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文化+"可以拓展无限空间,注入无穷潜力,催生无尽的创意、创新、创造;可以提升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时代的发展力和竞争力。"文化+"必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朽灵魂;创新,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民族;一个缺乏创新的社会,也是难以挤身于人类文明社会之列的社会。自人类社会历史之演变发展,推进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猛烈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趋势,创新,更是成为决定一个民族或者社会,在未来世  相似文献   

19.
何礼利 《湖湘论坛》2002,15(5):42-43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论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贡献力量。一、领导干部具有创新素质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新的世纪,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具有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领导干部具有创新素质是完成我们面临的…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原始创新力与全民创业水平是一个省区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省区和城市活力、魅力的两极!原始创新力与一个地区的全民创业水平成正比,抓住两极,就可以扩大与带动一切。事实上,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到一个省区,小到一个城市、一所高校,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就必须注重原始创新,发动全民创业。本文以原创力及意义为逻辑起点,以原创力缺失的哲学追问为逻辑中介,以原始创新与全民创业教育为逻辑归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完善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体系构建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