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选 《共产党人》2006,(4):30-33
2006年2月13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同志在京病逝。为纪念这位推动中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杰出科学家,本刊特发此文,让他的创新精神永远激励我们迈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13日,王选病逝。同日,新华社播发通稿:王选,出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  相似文献   

3.
陈鲁民 《奋斗》2006,(4):58-58
前不久,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溘然长逝。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这一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其业绩将彪炳史册.但王选更以当一个好人而自豪,他曾多次谈到自己的“好人观”,话虽不多,但语重心长,富于哲理,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4.
《党建文汇》2006,(3):7-7
王选的名字与汉字印刷术密不可分,他是双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在王选及其同事的努力下,中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得以“告别铅与火,步入光与电”。  相似文献   

5.
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教授,在70年岁月中做出过多次重大抉择,每次都把自己的人生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有四次抉择最为睿智。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院士,生前的不少言论和墨迹,堪称耐人寻味的隽语。其中一则隽语说:“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读此隽语,反复品味,不胜感慨。这隽语,无疑是他几十年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总结,也是他为人淡泊名利的高度概括。自从立志献身科学,尤其在1970年以后18年的科研高峰期,他就没有了常人的活法,“18年里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没有元旦,没有年初一,都是工作日”。他关于汉字激光照排的宏伟构想,是在仅有11…  相似文献   

7.
《求贤》2013,(1):F0002-F0002,1
郑哲敏 中国物理学家,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技术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8.
收入有多少? 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  相似文献   

9.
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绕过当时国际流行的二、三代照排机,创造了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奇迹,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他由此被誉为我国现代印刷业革命的奠基人;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不仅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还冲出国门,占据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还致力于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推出了电子图书出版、印前领域全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了电子出版这一新兴产业,成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25日晚,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选,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14):46-47
明确两种提名渠道、增加全院院士终选投票环节、增加“劝退”规定……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章程进行“大修”,直面社会反映强烈的行政化、功利化等问题,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2.
同莲娣  蓝芳  袁丽 《求贤》2014,(3):20-23
李正名院士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他敏捷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广博的知识。还有不苟言笑的表情,可以说,在这位83岁的院士身上.有很强的“科学家范儿”,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选和项目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得知获奖。84岁的闵恩泽说:“这是全国几代石油化工人通力合作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4.
在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中,我省有两名60后专家当选,他们是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和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动物免疫学和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专家张改平教授。这是我省继2003年在两院院士推选中各有斩获后,又一次在同一年当选两名院士。  相似文献   

15.
《求是》2012,(3):58-60
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是中国工程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和引领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基础。如何持续保持院士队伍的质量、活力与荣誉,推进院士队伍科学发展,成为我院中心工作之一。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研究。该项目围绕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基本状况、国外工程院院士队伍现状和发展趋势、新时期我国工程科技队伍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16.
闫贵福  袁丽 《求贤》2014,(6):F0002-F0002
日前,首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天津武清汽车产业园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啥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和来自国内外的700多位机器人领域专家、教授及学术带头人、企业家会聚武清,共同探讨机器人发展之路。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成武,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及天津市科委、武清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峰会。  相似文献   

17.
对2011年的那次院士评选,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名叫陈明宪的厅官,因参评院士第一次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一年之后,陈明宪因涉嫌腐败落马。  相似文献   

18.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1月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颁奖。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11,(18):50-51
今年新一轮的两院院士评选中,爆出了“高官候选院士”、“饶毅落选”、“候选人挪用科研经费包养情妇”等事件,格外引发舆论“围观”。院士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和争议,一定程度上在于,院士的社会角色、学校角色和学术角色常常与人们期盼的有所出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