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未来一年多点的时间内,瑞士人将对2013年10月初提出的一项疯狂提案进行全民公决。这个提案是给每名瑞士公民每月发放2500瑞士法郎(约合1.7万元人民币)的工资,同时废除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福利。该提案酝酿了20多年。瑞士是否有望成为“梦想成真”的第一个国家呢?  相似文献   

2.
张改 《党建文汇》2002,(8):18-18
瑞士政府3月3日终于涉险过关,在全民公决中以微弱多数赢得了国民对本国加入联合国计划的支持。根据瑞士电视台公布的最后投票结果,54.6%的瑞士选民和全国23个州中的12个州赞成加入联合国,符合瑞士联邦宪法规定的“双多数”要求。这一结果宣布后,瑞士联邦主席卡斯帕·维利热立即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瑞士加入联合国的口头申请。此间评论认为,当天的全民公决是二战之后瑞士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瑞士人最终抛弃了“孤立主义”。  相似文献   

3.
据外媒报道,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将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准许离婚。马耳他是欧盟成员国中唯一不准离婚的国家,和菲律宾一起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两个有如此规定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蔡隽 《世纪桥》2005,(6):48-50
在法国进行的关于欧盟宪法的全民公决吸引着全欧洲、甚至全世界人的目光,但最关注公决结果的莫过于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一旦欧盟宪法批准危机得不到有效解决,欧盟总部本身的运转将处于“法律真空”状态,甚至这些机构本身都找不到在法律上存在的理由。全民公决拉开帷幕法国就《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位于加拿大海域的法属海外领地  相似文献   

5.
卢昌冬 《党建文汇》2006,(10):21-21
瑞士国家虽小,但铁路网是世界上最密集的。这里的火车站都为开放式,外面没有高高的围墙,也不设检票关卡。像苏黎世这样的大火车站,火车就停在马路边,乘火车就跟乘公共汽车一样方便。列车员都是在火车开动后到车厢来检票,有时候索性不检。记者刚到瑞士工作时曾怀疑,这样逃票岂不方便?但在瑞士生活时间长了,记者发现,这种制度源自瑞士人的高度诚信。据瑞士联帮铁路公司不久前公布的数字,只有1.34%的乘客上车前没有买票,但其中有意逃禁者极少。  相似文献   

6.
王成 《党建文汇》2007,(7):19-19
十年之功 国内经济——10年中,伴随着低通货膨胀率、低利率和低失业率,英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对公立学校的学生人均投资在10年中翻了一番,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的预算也增加了一倍多。国内政治——1997年当选首相之初,布莱尔提议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是否设立苏格兰地方议会,  相似文献   

7.
楠楠 《党课》2007,(5):113-117
瑞士是个盛产名城的地方,伯尔尼、苏黎世、日内瓦、洛桑、卢塞恩……每个城市听起来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令人向往。尽管都是名城,但因为历史和人文的原因,所以,瑞士的每一座名城,其气质和风度又是那样的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楠楠 《党课》2007,(3):118-121
瑞士是世界的首富之邦。在最近几次国际统计中,瑞士的人均收入有过多次名列世界第一的纪录,最次的也没出过前三位,说瑞士是世界首富之邦,绝不是谬言。有数字为证:在世界十大跨国公司中,有三家是瑞士的,它们分别是ABB电力设备公司、雀巢公司和罗氏医药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瑞士拥有的席位排在美、日、法、德、英之后,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起来,绝对的地球第……无论是从人口资源,还是从自然资源来讲,瑞士都不具备发展经济的先天优势,可偏偏就是瑞士,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这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相似文献   

9.
新组 《党建文汇》2009,(3):19-19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亮相的瑞士馆,将会被一层神奇的“幕帷”包裹,这层幕帷不仅可以自然降解,还会随风发光。穿过幕帷,瑞士馆的缆车将带着参观者开到瑞士馆的馆顶,完成一次从瑞士城市到乡村的美妙旅行。  相似文献   

10.
我眼中的瑞士人袁炳忠凡是到过瑞士的人,无不为其美丽的自然环境而陶醉,然而更令人羡慕的是其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活环境。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园到马路,从车站到饭店,无论到了哪里,你都感觉不到嘈杂和混乱,看不到气味熏人的垃圾,听不到聒耳的噪音,没有人大声叫骂,...  相似文献   

11.
楠楠 《党课》2007,(4):117-118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瑞士是个“永久中立国”。欧洲自古以来就是个弱肉强食、战火绵绵不绝的地方。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卷入其中,只有小小瑞士国能够安然地置身于战火之外,充分享受着“永久中立”所带来的种种益处。  相似文献   

12.
瑞士的纪念品中,最有名的恐怕要属瑞士军刀了。说是军刀,其实是很秀气的旅行折叠刀具,将刀子、改锥等几种到几十种功能组合到一块儿,便于携带。军用品大都制作粗犷,而这种刀具做工精细,完美地体现了瑞士精密的制造工艺。  相似文献   

13.
平等在瑞士     
龙四毛 《廉政瞭望》2012,(22):61-61
在瑞士旅居的中国人大概都听过这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在瑞士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后,有房有车。查过加入瑞士国籍的要求,发现全部满足,于是决定全家入籍。  相似文献   

14.
瑞士诺华集团总裁达尼埃尔·魏思乐日前在瑞士接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2004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刚结束,挂在魏思乐胸前的奖章就到了他秘书手上,原来,“奖章发生了挂钩脱落事故”。一枚政府颁发的国家级奖章不到1小时就发生质量“事故”,相信这是一种偶然,但却是一起令中国难堪的“事故”。这使我联想到“瑞士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瑞士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收入高达5万美元,可是,瑞士人却节省得近乎“抠门”。在那里,从来没有攀比时尚奢华,一切消费都以自身的需求为准则。建房子,不是考虑是否豪华,而是首先考虑环保、经济、节能。所以,居民住宅几乎都是简洁朴  相似文献   

16.
栾慧 《党建文汇》2007,(11):25-25
瑞士是个颇让人惊奇的国家:一顶“和平中立国”的帽子戴了近200年,但又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军火库。近年来,随着瑞士涉枪犯罪以及饮弹自杀事件的上升,促使这个将“家中保存弹药枪支”作为“寻常事”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枪弹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正一外国代表团到瑞士考察访问,团长言简意赅地总结瑞士人的特点说,他们善于"做加法"。"做加法"之说首先来自于对瑞士国旗的直观感受:一面正方形红底方旗上,一个大大的白十字,像极了数学中的"加号"。不过,把白十字与"加号"联系起来,还是第一次听说。仔细想想,瑞士、瑞士人善于"做加法"之说,至少从几个方面来说,都可以有深刻的领悟。今天的瑞士,形象早已不是"欧洲列强围绕中的小国""一介武夫"的帽子,早已被甩到大西洋里去  相似文献   

18.
瑞士被人们赞誉为“没有垃圾污染的国家”。这是因为,瑞士人都是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手册处理垃圾的。  相似文献   

19.
宋金花  张华 《世纪桥》2009,(23):134-135
随着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机考试点的学校不断增加,四六级考试是否大规模采用机考成为广大考生目前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进行机考试点的背景,重点分析了机考的优越性与不足,并针对机考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说明四六级考试大规模采用机考是可行的,是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宋金花  张华 《世纪桥》2009,(21):134-135
随着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机考试点的学校不断增加,四六级考试是否大规模采用机考成为广大考生目前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进行机考试点的背景,重点分析了机考的优越性与不足,并针对机考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说明四六级考试大规模采用机考是可行的,是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