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指出了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水浒》中的宋江,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投降派。而金圣叹把百回本《水浒》加以删削而成七十回本,把排座谈一回改为惊噩梦,梦想通过“嵇叔夜”杀尽梁山首领,并砍掉了这以后的二十多回(包括宋江接受招安,以及招安以后种种罪恶行径),掩盖了宋江搞投降主义的真面目,使《水浒》不真实。解放后,我们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指出了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为了帮助尚未阅读过《水浒》的同志了解这部反面教材的基本内容,开展评论和讨论,我们把《水浒》故事梗概,主要是投降派宋江一生的反革命活动,分三个阶段,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一)宋江上梁山以前的一大段(第四十一回以前),这是故事的开始阶段。主要叙述了  相似文献   

3.
最近,毛主席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毛主席的指示,深刻揭露了宋江的投降派真面目,彻底批判了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对于指导我们识别投降派、反对投降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大革命前关于宋江的评论,绝大部分是为宋江评功摆好的,说什么宋江上梁山前,早有“反叛”之意;上梁山后,宋江发展、壮大了革命事业,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至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但是,在过去,许多评论都把它捧为“农民革命的史诗”,认为《水浒》前半部描写的“官逼民反”,是全书的精华,揭示了残酷的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基本原因,反映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阶级斗争规律。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水浒》中所写的“官逼民反”,恰恰是抹煞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宣扬了投降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5.
论李逵     
李逵是《水浒》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梁山泊义军内反对宋江投降主义路线,坚持农民起义路线的代表。然而,《水浒》这部书的要害是投降。它虽然写了李逵不少反投降的言行,但为的是陪衬和突出宋江的形象,歌颂投降主义路线。一李逵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早丧,只有一个哥哥和一个老母。哥哥李达一直给地主当长工,“止博得些饭食吃,养娘全不济事”。苦难的生活培养了李逵倔强反抗的性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指出:“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宋江路线的投降主义本质。这条投降主义路线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呢?——是孔孟之道! 宋江用“替天行道”这个口号来集中概括他的那条投降主义路线。“替天行道”,就是替“天子”行封建统治之道,行孔孟之道。宋江的“替天行道”与孔丘的“克己复礼”,前者是为了维系已经腐朽透顶的北宋王朝的封建“法度”,以恢复被  相似文献   

7.
《水浒》里宋江一出场,就与晁盖相遇。“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在《水浒》作者的笔下,宋江简直成了晁盖等人的救命“恩人”和再生“父母”。宋江上了梁山后,作者又多次宣扬:“晁天王、宋公明仗义疏财,专只管替天行道,誓不损害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义夫节妇”,似乎晁、宋二人,不但江湖共济,而且志同道合,都是大宋皇帝的患驯臣民。果真如此吗?不。晁盖是梁山农民起义队伍的首领,而宋江则是推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可耻叛徒,他们之间的斗争不可调和,也从未间断过。《水浒》“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  相似文献   

8.
宋江与高俅,是反面教材《水浒》中两个重要人物。在作者笔下:一个是“忠义之士”,一个是“朝廷奸臣”,一褒一贬,泾渭分明。长期以来,某些评论者也把宋江这个投降派当作“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领袖”加以歌颂,当作高俅的对立面人物加以美化。说宋江和高俅之间的斗争是什么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最近,毛主席指出:“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这就深刻地揭露了宋江和高俅共同的地主阶级本质。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四人帮”一伙故意歪曲、篡改毛主席关于《水浒》一次学术性谈话,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评《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影射、攻击敬爱的周总理和邓付主席,并准备层层揪“活宋江”。与搞儒法斗争史一样,他们都是借学术问题来搞政治阴谋。今天,政治上的流毒正在清算,学术上反历史主义和形页上学一类的恶劣影响也应予以扫除。  相似文献   

10.
苏永通 《政府法制》2010,(14):16-17
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相似文献   

11.
《水浒》英雄中,谁最会自我炒作?有不少人会说是宋江.武功平庸、官位低下、家产不多的宋江,竟然赢得了"及时雨"的美名,令天下英雄都敬仰不已.不炒作,怎会有这种效果? 其实,水浒众好汉中,武松可能是最喜欢自我炒作的一位.曾有不少人热议一事:《水浒传》中打杀老虎者不止武松一人,打虎将李忠虽然没有打虎事迹但他可能是打虎专业户,李逵为了替母亲报仇甚至杀死过四只老虎.但是,只有武松,因为打虎,而且只打死了一只老虎,美名便传遍天下.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2.
施耐庵所著《水浒》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刻画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个个都忠心义胆,同时也充满着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然而要使这个拥有一百零八位头领的集团成功地运作起来,作为领导者,宋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效果显著,带领着梁山走向聚义巅峰.在熟读《水浒》多次后,将宋江的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在宋江的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3.
据不完全统计,《水浒》中的宋江哭过三十多场,有时一场还分几次哭。他哭的花样特别繁多,诸如潸然泪下,仰天而哭,眼泪暗流,无泪干号,跪着哭,坐着淌,边说边哭,以及大哭、痛哭、垂泪、洒泪、堕泪……真是变化无穷,集了“哭”之大成。有位评论家形容宋江“终日以泪洗面”,虽有几分夸张,却也有几分真实。但又以此来证明宋江是什么起义英雄的“悲剧性格”,就值得推敲了。历史上演出英雄悲剧的农民起义领袖的性格,好象都不是用“泪”“洗”出来的,而是同皇帝老爷、地主阶级斗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突出描写了梁山义军善于总结失利教训,摸索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分化敌人、里应外合等斗争经验,终获全胜。毛泽东在《矛盾论》一书中说:"《水浒》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况入手,于是熟悉  相似文献   

15.
古代户籍制度 《水浒传》勾勒的“及时雨”宋江是一条忠义诚信的好汉。正因如此,他被老爹宋太公以不孝为由“出籍”就更令人深思。在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宋太公还凭着一纸已将宋江“出籍”的文帖而免受牵累。由是,如下问题便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何谓“出籍”?宋江为何又是怎样被“出籍”的?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的前言中写道:《水浒》是作为一部小说流传在读者中间的,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并非完全出于虚构。《宋史》里有三处记载着宋江农民起义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施耐庵杂考     
《水浒传》一开始出现于文坛,就与两个人的名字密切相连:一个是施耐庵,一个是罗贯中。如嘉靖十九年(1540)序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明郎瑛(1187—1566)《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也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本子,明嘉靖间刊本和天都外臣序本都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这样  相似文献   

18.
宇琴 《政府法制》2006,(8):52-53
①梁山首领宋江看到不少名人都在出书,心想,我梁山好汉个个是名人,何不写书创收?宋江把这想法和卢俊义、吴用一说,立即得到了梁山领导班子的一致赞同.山寨还成立了《梁山好汉丛书》编委会,由宋江任主任,卢俊义、吴用任副主任,萧让、乐和、宋清、白胜等15人为编委.  相似文献   

19.
《水浒》第三十九回,写到宋江断配江州后,独自在浔阳楼“倚栏畅饮,不觉沉醉”,猛然想到自己“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在这里”,不禁牢骚满腹。于是“乘着酒兴”,在酒楼上写下了《西江月》词一首: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完词后,大笑一阵,又题四句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相似文献   

20.
一北宋来年,曾经爆发过多次农民起义。宋江领导的起义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关于这次起义,《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以及南宋人所撰写的一些野史、笔记,如王傅《东都事略》、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李(?)《十朝纲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等都有一些零碎的记载。例如,《宋史·侯蒙传》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掠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