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先养心     
潘朝曦 《党政论坛》2011,(12):57-57
中华养生有一句名言,叫做“善养乍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又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谓“内”,也是指心,那么何以养心昵?所谓心,非指心脏,而是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概念,即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总称。养心的标准是把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情志。  相似文献   

2.
国学赏析     
《侨园》2020,(8)
正【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相似文献   

3.
李复兴说,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养身、养心和养神。而这三者都离不开水。所谓养身,就是对身体的合理调养。因为人体内含有70%的水分,在体内进行着营养运输、食物消化、关节润滑、体温调节及废物排泄等工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7,(7)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阳明先生揭橥良知之学、倡言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教,使儒家心学大放异彩。宋明理学家不仅对于"性之善"与"心之灵"有其深刻的体认,而且自觉地为之献身以便修德成圣,阳明先生力主"心即理"及其所谓"良知",说到底即集中体现了一种将"心之灵"与"性之善"两大认识真正合而为一的儒家信仰,"信得良知"便是对这一儒家信仰的真实表达。所谓"信得良知",亦可以说是一种儒家化的良知信仰或良知化的儒家信仰,正是基于这一信仰,阳明先生才汲汲于教人依良知而行,做一个心地光明、纯乎天理的人。  相似文献   

6.
陈之秀 《党政论坛》2011,(16):15-15
李复兴说,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养身、养心和养神。而这三者都离不开水。所谓养身,就是对身体的合理调养。因为人体内含有70%的水分,在体内进行着营养运输、食物消化、关节润滑、体温调节及废物排泄等工作。人体每天要消耗大约2500毫升水,除去食物中所含水分,  相似文献   

7.
曹娟 《党政论坛》2008,(24):28-28
养生之道,自古有之。养生先养心,更是各种养生论著之所以警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而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统揽全局者,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先导。领导顾名思义,就是会"领"又要善"导",所谓"领"就是要学会统率指挥,能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3,(5):36-39
<正>【提示:春夏季节交替之时,天气渐热,气候干燥,风邪尚有余威,要注意排"毒"去"火"。夏季养生六大原则,即:五脏以养心为首;饮食以清淡为宜;进补以清补为益;冬病夏治以疗旧疾;除湿消暑健脾胃;生津益气养肺肾。】  相似文献   

10.
欣赏     
<正>一次老摄影家蒋齐生问美术家王朝闻先生:"如何提高艺术修养呢?"王朝闻答曰:"欣赏。"这虽然谈的是艺术修养问题,但对于人们的养心也大有裨益。心,贵在养。然如何养呢?王朝闻先生所说的"欣赏",不失为一个有益的经验。不是吗?当你走进美术馆浏览那一幅幅作品时,心灵会受到阵阵触动;当你观看那一张张风光旖旎的摄影时,心中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当你和家人或朋友外出旅游,看到那多姿多彩的风景时,心旷神怡之感会油然而生……这些都是欣赏给你带来的感受,这感受犹如你在干渴时喝上杯清凉可口的茶水一  相似文献   

11.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12.
庄子总结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独特的养神之说.庄子尽管在修持上强调养神,但也并非无视形体的存在.相反,幻想通过"虚静纯粹"的方法,到达形神合一、长生久视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3.
"内圣外王"是以儒学为主脉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其以"人性善"为前提的政治设计,将本属于道德领域的"善的评价",移植为政治领域的"善的操作",赋予了"内圣"者以"外王"方式不受限制地操作"善"的治权,无法避免掌权者以"善的名义"侵犯、扼杀"善"这种人治悖谬。这正是早期道家反思、批判儒家,并要求祛除圣王政治,主张"法自然"、官"无为"、民"自化"、行"制衡"的深刻立意所在。然而,历史没有提供道家输入法家制度建构因子的机缘。先秦儒家无限丰富的"仁政"想象,长期窒息于君主专制王政学说体系之下,无可挽回地扭曲变形,走向自身的反面,给后世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相似文献   

14.
李建华 《学理论》2011,(23):41-42
教育观是对教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要自觉遵循有价值的教育观。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为社会立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即实践,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人对人善的信息互动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一种"圆善"的教育观念。所谓"圆善"就是实现善的内容通过善的形式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人之间形成善的信息互动,达到对人和社会一种善的效果。特别是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是否承载了善的内容、运用了善的形式、达到了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养生经验。纵观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不外乎这样四个字:慈、俭、和、静。所谓"慈",即心地慈善。"慈"的本义是指父母的爱。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怜爱。西汉刘向的《新书》中说:"恻隐怜人谓之慈。"训诂学家孔颖道解释说:"慈者,出于爱心,恩披于物也。"也就是说,"慈"就是把爱心给予众人,使其安乐。要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损人的话不说,一件害人的事不做。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1,(9):27
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要。下面介绍秋季饮食养生的两种方法。茶疗养生法茶疗简便,既可养生又能治病,近年来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不断被人们发现,其保健功能和防治疾病功效得到肯定。在秋季,如能根据自身体质,选用适宜疗方,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定会有益。  相似文献   

17.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述,并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人的本心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很容易丢失。因此孟子对此提出了通过反求诸己、立乎其大以及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方法保存自己善的本心。且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是文人雅士口中的老黄酒,一遍遍品味,似也有幽香绵甜的味蕾触动。黄酒,也称米酒,是以大米、黍米为原料酿造而成,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一席。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包含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故被誉为"液体蛋糕",其养生价值可见一斑。在辽宁也有黄酒存在,其名号虽不及浙江绍兴黄酒、山东即墨老酒,却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正所谓"黄酒冒沫,小鸡掉脖",意为黄酒冒沫的时候,年就快到了,养了一年的鸡也要上餐桌了。东北地区的黄酒因其醇厚的口感、科学的养  相似文献   

19.
胡敏  毛志燕 《学理论》2013,(3):175-176
华德福教育是提倡真、善、美的和谐教育。华德福学校的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启发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向导者。他们注重学生的整体教育,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遵循"万物应有时"的原则,并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中重视游戏,鼓励模仿,强化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意识等。以此,促进孩子个体的身、心、灵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悟空西天取经,途经比丘国,曾自已操起一把牛耳短刀,当着众人给自己施行剖心术,并将心翻检开来,给众人观看。令众人吃惊的是,在那些红心、谨慎心等“善良之心”之中,竟也夹杂着一些“不善之心”。凭其本领,只要稍做“手脚”,略施“障眼术”之类,“不善之心”变成“善心”全然是易和反掌之事。然而,悟空在自己的问题面前,并没有弄虚作假,敢于把少许“不善之心”赤裸裸地展示在众人眼前。我认为悟空敢于这样做,主要是说明自己无私无畏,光明磊落,证实自己对事业、对取经、对师傅的无限忠诚,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已的“不善之心”,表白自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