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是主张伦理治国的,在他们看来不仅任何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有关,而且任何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有赖于人伦道德关系的协调。因此,只要理顺人伦道德关系,其他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甚至国家间的外交、军事关系等等社会关系似乎都可以自然和谐了。我们把儒家这种管理的主张称为“德治”思想。其实,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把人生修养依次推断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整个德治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人为中心,以…  相似文献   

2.
于欣 《理论学刊》2005,(11):124-125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论传统,同时借鉴法家的学说,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旨在实现国治民安的仁政德治。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强化初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研究董仲舒的“德”的思想,对于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以及认识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德为“三纲五常”之伦理道德“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指明了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时所应持有的根本原则。自孔子起的先秦儒家就非常注…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 ,具有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血缘亲族的人伦关系为道德出发点 ,然后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 ,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 ,因而特别注重社会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调节与和谐 ,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尊德尚礼的社会公德思想。一、尊老爱幼的观念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设计的大同社会中 ,老者安之 ,老有所终 ,是社会重要的道德要求之一。敬老养老 ,是对老人一生辛勤劳动的肯定 ,是对老人抚育子女恩情的报答 ,是保证老人晚年生活幸福的前提条件 ,也为后代尊敬…  相似文献   

4.
崔惠琴 《共产党人》2005,(10):48-49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历史的遗产和结晶。中华民族深厚的“大一统”历史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千百年来,儒家的道德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道德传统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把“仁爱”、“修己安人”的人伦修养、把自觉维系家国秩序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儒家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和谐思想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四个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二是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有利于形成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孔子曰:"君  相似文献   

7.
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忠、仁、义、礼、智是儒家的核心道德价值与德目体系的一部分。传统儒家德育观作为中国德性主义文化的根基,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观的源头活水,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观也融合了儒家传统道德观与当代社会的新问题发展成了新的治国理政理念。本文就以儒家孝、忠、仁、义、礼、智六个德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情怀与实践进行分条缕析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不可忽视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之一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儒家德治思想,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儒家德治思想里的圣人崇拜被专制统治者利用,转变为王权崇拜的辩护工具;儒家德治思想还加快了道德作伪的产生和奴性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的"德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基础之上的,法治是前提和保障,而不能将希望寄托于道德控制上.  相似文献   

9.
“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心灵和谐思想。这一和谐思想内在包含“里仁为美”的和谐价值观、将和谐理念贯彻于人伦日用的好学不厌精神、乐而忘忧的和谐境界三个环节。就心灵和谐的价值取向而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就人生境界而言,是道德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王秋侠  李国荣 《求实》2007,3(1):78-80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法治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稳定性,德治则体现出广泛性、人性化、深入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一是从源头上,以法治与德治共构国家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秩序,有效化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在现实途径上,要提高公众法制精神,促进道德的秩序化;三是以“治党”和“治政”为关键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德治天下,是儒家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朱熹对儒家这一思想作了新诠释,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德治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主要思想是“人君行德政”“用人讲德行”“为学重德育”。朱熹的德治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谐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和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厚理的德性文化和明礼知耻的礼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而其中的整体大义、仁爱原则、人伦价值与孝爱美德、高尚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重大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除了必须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还必须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区别。首先,两种德治的本质不同。德治传统是中国悠久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中,对后世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主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相似文献   

15.
“诚”是儒家传统道德核心观念之一,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大的时代价值。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角度而言,“诚”之主要意涵表现在:本体之“诚”具有促进人己合一,推动灵和肉关系和谐的意义;交往之“诚”具有促进人人合一,推动人和人关系和谐的意义;治政之“诚”对实现社会“德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商之“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企业经营“以人为本”和构建利益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结合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诚”之当代价值主要通过推行“诚”之教化、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提高自我的修养以及构建利益共同体等方面而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作了精辟概括。这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从治国的高度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与法律本身具有内在的联系。从法律方面来说,法律以道德为精神基础,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法律本身应当合乎道德。它反映社会的道德要求。法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在功能上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善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国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有才无德是歪才,有德无才是庸才”。可见,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中国文化就是以“人伦”为本位,注重道德完善,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  相似文献   

19.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深入学习和领会“以德治国”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德治”  中国具有由来已久的重德传统,“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20.
风俗是儒家政治和道德学说的重要概念,以教化为根本手段的风俗之治是古代中国政治治理实践的重要传统。风俗之治是德治主义政治逻辑下必然的问题导向、目标诱惑和路径锁定。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区别于古代风俗之治的关键,在于实现从道德本位的儒家政治哲学范式向权利本位的现代政治哲学范式的转换,政府作为法治公正的提供者而不是社会道德风俗的直接塑造者,克制正俗的权力冲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