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科学谋划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是实现新疆"十二五"规划"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提出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伊宁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筑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打造伊犁河谷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扎实推进伊犁河谷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当以自治州首府伊宁市为中心,打破分散的县域经济格局,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区域经济资源,科学规划并加快构筑包括伊宁(市、县)、霍城、察布查尔在内的大伊宁城镇群,为伊犁河谷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宏丽 《实事求是》2013,(5):100-103
城市经济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中心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科学谋划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是实现新疆十二五规划“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提出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伊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为点轴发展模式,空间战略布局为一个核心、两个极点、T型发展轴和两个发展圈层,并确定了伊宁经济圈的空间组织发展时序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4.
刘占富 《理论研究》2010,(4):64-64,F0003
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乌海在自治区西部这一区域中,在区位、资源、交通、环境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具备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乌海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因此,要树立"四种意识",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加快推进乌海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从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各类区域经济现象运动的具体特点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据此为合理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调度与组合,按地域组织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奠定科学的依据.本文拟结合浙江省金华市的实际,就如何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城市化进展,建设发展中心城市的定位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关系(一)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与城市最优聚集规模的关系城市建设,是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中心城市在诸个城市建设中处于枢纽和关键的地位,担负着带动中小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任务.中心城市建设问题,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9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与资源、  相似文献   

6.
商贸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连接生产、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伊宁市虽然地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远离内地大市场,经济发展的元素看似先天不足,却又独具地缘、资源、环境等优势,这些优势恰恰适应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使伊宁市在建设面向欧亚的商贸物流中心、进出口加工贸易基地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疆-欧亚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欧亚经济圈内的重要商贸物流枢纽。本文围绕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想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着眼新时期伊宁城市发展,在以伊犁河为中心的开发过程中,通过高起点定位,突出伊犁河自然、文化、生态特色,发挥伊犁河作为城市功能轴、城市文化轴和城市景观轴的三位一体功能,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彰显城市多元文化,构建生态休憩长廊,将伊宁市建设成为西部中心城市、塞外标志城市和河谷品质城市。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经济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之间协同、联动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建城市经济圈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明确区域发展模式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及其意义和作用,根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构筑经济圈,是实现地区崛起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为龙头,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为支点等9座城市穿成了具有规模的城市链条,构成了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沈大城市群一旦形成,有望发展成为东北的经济核心区,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从世界范围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正在走向相互依托、形成一体化的趋势。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最近在鞍山调研时提出,鞍山要发挥区位优势,加速经济隆起,促进中部城市群和辽东半岛开放型经济逐渐融合起来。这是发展区域经济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国家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国家机关如何管理经济问题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就中心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作些探讨。 (一) 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中心城市,哪些城市属于中心城市?从广义上说,凡城市都是中心。因为任何一个城市,无论它的规模、效能大小有多么大的差别,但都是所在区域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只不过因其规模不  相似文献   

11.
精伊霍铁路通车后给伊犁河谷商贸物流业布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对伊犁河谷未来商贸物流布局的设想:一是把伊宁市建成河谷的商贸中心;二是把布列开火车站建成河谷最大的物流中心;三是把水定站和清水河站建成伊犁西部的物资集散地;四是把霍尔果斯口岸建成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加快建设各火车站的商贸物流园:依托铁路,提高伊犁商贸物流业整体实力;通过国际铁路和口岸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机结合;重新整合河谷物流业,实行集中管理,做好公铁联运业务。  相似文献   

12.
目前,伊犁河谷西部地区的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地带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着伊犁河流域经济、生态、民生发展。本文以科技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综合分析了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生态治理的状况、成就与特点,论述了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治理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的四项战略原则。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赣州市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区域功能定位,找出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打出"融入牌",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分工体系,并树立甘当配角的理念,让渡自己的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接受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实现引进"区外"资金,破除赣州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难题,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中心城市银川市目前面临着城市功能相对单一,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仍不够强等问题。解放思想,实现创新;加快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区域经济联合无疑成为提升银川市城市功能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和扩散进行的,并以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道路为重要内容和必然条件。未来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着重以中心城市为重点进而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淮》2012,(6):23-24
阜阳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和城市整体规模,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赣州市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区域功能定位,找出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打出“融入牌”,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分工体系,并树立甘当配角的理念,让渡自己的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接受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实现引进“区外”资金,破除赣州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难题,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反映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伊宁市要更好地弘扬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加强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以切实提升伊宁市文化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还未形成具有足够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福州首位度偏低,厦门规模太小,泉州经济集中度偏低.厦门尽管规模劣势明显,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呈现一定的优势.因此,要真正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示范作用,必须着力扩大城市总量和规模,做大厦门;努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做强厦门;培植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做特厦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做精厦门.  相似文献   

20.
国际大都市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逻辑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军 《理论学刊》2007,(12):48-52
总部经济作为新崛起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成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纽约、新加坡和香港三个城市为代表分析了国际大都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探析了总部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对山东省济南市应用这一逻辑规律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探索一条符合中国中心城市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