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已经把全人类的安危联系在了一起,全球治理已是当务之急。在民族国家占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单一的民族国家在当前的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由于公共危机全球化的趋势,仅仅依靠单个民族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全球治理的。为此,学术界以及大多数民族国家把全球治理的重任寄托在全球最大的政府间组织——联合国身上。当前的联合国还存在很多问题,显然还不能担此重任,必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政府与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两大主体,两者之间合作关系的成熟与完善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动力,推动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但这种关系仍面临着由双方性质、结构、财政来源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主要对策就是求同存异,采用确定共同的目标、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创新合作机制等方法,为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构建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江畅 《探索与争鸣》2024,(1):100-111+179
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政治的真实本性在于人民性,即人民统治和治理社会,具体体现为人民为了自身的幸福,运用法律统治社会,并授权其代表在法律范围内依据法律治理社会的社会管理活动。政治是在人类基本共同体日益复杂化的条件下伴随国家出现的,它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凭借以暴力机器为后盾的公共权力对社会实行治理的活动及其方式。到目前为止的政治都是统治阶级以国家为载体实现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政治必定与国家相伴随,更不意味着国家的本质就是政治的真实本性。政治本性源自社会本性,而社会本性源自人类本性,人类本性则是与万物相通的。社会本性是政治本性的直接基础,人类本性则是政治本性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民生要素的综合载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息缩影,政府、企业与市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是指由各种利益集团以一定形式组成的自主性机构,包括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学术组织和科技组织等。作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和私人利益的代表和象征,市民社会是宪政的基石。它不仅通过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利要求,为政治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指明了方向,而且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参政、议政、督政、约束公共权力行使,防止公共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6.
近期学界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讨论,未能充分认识到社会自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下,可以对社会自组织的治理功能予以定位。由于全能型社会的解体和后全能政治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呈现出自组织水平不高的状况,但在部分领域也出现自组织成长的现象。其中既有政治传统与治理传统的深层制约,也有社会转型的直接推动。从国家治理的长远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自组织状况,客观上要求培育各类社会自组织的主体性,并挖掘其建设性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的开启把人类本质性的全球性治理能力吁求清晰地勾勒出来了。人类基于全球性问题的对象化与危机性的反思所策划的全球性善治前景,在全球性复合性公共治域结构情形下,并在民族国家制度与体制分立下的治理结构的二元对峙之张力中要求全球性治理共同体的出场,而基于国际权力结构重组、全球性制度责任错位、全球性治理主体缺位、全球性治理政策失灵与全球性治理理念的诸神纷争等症候而规划的全球性治理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就成为治理性共同体与我们得以谋面的基本主张而共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求的人的类本质绽放这一向度。  相似文献   

8.
邢悦 《中国减灾》2008,(3):8-11
2007年被称为“气候变化年”。在这一年里,气候变化从一个环境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议题。许多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这个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甚至争吵。毫不夸张地说,气候变化问题正随着全球变暖而迅速升温,变成一场场国家间的政治博弈。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正是世界各国经过反复讨价还价而达成的重要成果。短期利益最终在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面前低头——巴厘岛上,美国在最后一刻也不得不妥协,会议最终的成果为今后气候变化谈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跨国有组织犯罪破坏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侵犯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并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跨国有组织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要有效打击这种犯罪,国际合作是基石和应最优先考虑的途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各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一种有力工具和在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0.
此路不通台湾自1993年起推动重返联合国,连续9年均遭失败。在此背景下,台湾当局从1997年起转而谋求加入wHO(世界卫生组织),以为WHO乃联合国下属机构,卫生类组织,政治敏感度低,加入容易等等,但其司马昭之心,还是想借加入WHO来凸显台湾为主权独立的政治实体,搞“一中一台”。在步骤和做法上,则是以先成为wHA(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的观察员作为加入WHO的突破口,进而以成为WHO的成员作为加入联合国的突破口,最终达到重返联合国的政治目的。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下,联合国及包括美国在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明确表示不同意或…  相似文献   

11.
刘波 《人权》2012,(2):40-45
当前,人权与发展、安全并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工作的“三大支柱”,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因素,全球性人权文化的扩散无疑将会对每个国家的人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焦点聚集在人权问题上,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局之中,国际政治理念发生了变化,但并非全面动摇;多极化进程虽有加速趋势,但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主导性力量;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治理体系虽然受到冲击,但仍然有效;以几大国际经济机构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虽然受到挑战,但仍然在行使最基本的治理职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党组既是根植于政党组织体系内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标志性机构,又是嵌入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等非党组织内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为了将党组的内在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的组织需求和目标,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不断巩固并优化党组的组织基础,逐步探索形成了内外兼顾的组织结构形态、以集体多数决为代表的组织决策方式、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核心组织要素。在此基础上,实践运行中的党组呈现出自身建设、法治与政治功能之间各尽其用并协调合作的治理逻辑,成为保障党组在治国理政进程中充分释放治理效能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4.
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关系的良性调处,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维度。针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收—放”互斥两难困境,我国构建了一种新结构性场域。即跳出政府与社会个体单层关系的限囿,立足于政府与社会个体、政府与社会自治主体“双层”关系的划分,创设了第二类中介——协调政府与社会自治主体关系的功能性接点。驻村干部和社会组织孵化机构等都属于功能性接点。它们的组织形态各异,但在国家治理结构中所处位置和治理属性相同:双向赋能的行动中介、有为政府的策略选择、政社互动的弹性空间。以人民中心理念为政治引领,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行动指引;强有力的国家行动体系,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组织保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行为主体数量的增多、全球性问题的频发、市场力量的扩张以及行为主体自主性的增强,国际社会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国际组织制衡国家的力量明显加强,全球意识不断提升,全球化治理中的国际伦理精神日益凸显.现代政治学中的“道德政治”传统,尤其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关于文化规范与价值观念在政治生活意义上的主张,为国际伦理规制国际社会的行为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全球化政治新秩序的现实进程.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按照我国《档案法》对档案的定义:“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可见,档案工作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历史记录”,档案记载着过去、又启示着未来,它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大舞台上,以民族国家为代表的旧的明星正在陨落。而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新的角色正在兴起,这对世界的未来将意味着什么?全球化带来的是空前繁荣,还是奇灾巨变,人类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自由市场,还是交给一个全球性的权力机构?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组织主要是指国家 间为了特定的目的和任务,依 据条约或协议建立的一种常设性议事机构。这是狭义上的国际组织,即政府间国际组织。广义的国际组织还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国家交往形式的扩大与发展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多数国家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国家之间的交往一般限于边界相连的国家之间和周边国家,因此,国际关系的发展很不充分,自然就不会产生国际组织。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经济、科…  相似文献   

19.
论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同时,按照社会存在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的政治向文明政治发展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所发布的《联合国电子政务2008调查——从电子政务到互联治理》为据,概述了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情况。论述了欧洲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在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在宽带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指出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跨组织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电子政务必须向整合和互联的方向发展,为此需要经历3个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阶段、整合阶段和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