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贫困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劳动正义即劳动者得其应得,劳动者贫困主要原因是劳动非正义造成的:劳动能力获致不正义是贫困的根源,使劳动者处于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下;在强资本、弱劳动的市场交换环境下,工会职能不健全无法维护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政府受GDP指挥棒的影响消极保护劳动者的平等权益,造成劳动者劳动交换正义的缺失,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劳动过程中的异化、被动劳动,使劳动者处于束缚状态无法获得自由发展,进一步造成贫困的固化;劳动成果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偏低,二次分配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成果分配不正义,是劳动者贫困的直接原因。要消减劳动者贫困的范围和程度,必须使劳动正义得以伸张。  相似文献   

2.
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基于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困境的关注,罗尔斯和马克思都建设性的给出了自己有关正义的理论构想。但是在对正义实现的具体诉求上,二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罗尔斯从"无知之幕"的设定引发出自己的正义理论,试图通过后天再分配来保证平等;而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正义问题,认为要实现正义,就必须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就是要"解构"资产阶级各种关于正义的普世永恒的学说,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正义范式,即生产正义。  相似文献   

3.
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与诺齐克之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虽只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于如何达到分配正义的解答也存在相当不足,但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说,他们的正义理论和社会正义原则对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的非正义的问题均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犯罪低龄化与法律正义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律与正义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正义为先。当现实的正义在法律上得不到实现时,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人类正义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当前犯罪形势的发展,认为刑法应当与时俱进,以彰显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中国基本行政价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政府应当树立五大基本行政价值观念,即加强服务行政观念,建立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增强行政法治理念,提高执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坚持公平行政观念,确保权利公平、竞争公平和分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行政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此外,政府还要树立行政创新和行政公开观念。  相似文献   

6.
竞业禁止是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为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设立的一项禁止性规则。这一规则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员工劳动权的合理限制来实现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目的。但这样一来,商业秘密权利的保护问题就与劳动者劳动权的保护发生了矛盾和冲突。法律在平衡二者的利益关系时,在价值取向上必然是有所损益的,如果竞业禁止行为所保护的利益大于被牺牲的利益时,法律就应当赋予其合法性。反之,竞业禁止行为应认定为无效。  相似文献   

7.
正义理念大致沿着美德正义、神性正义、契约正义、分配正义的路径衍变。在当代社会,分配正义是正义的核心关涉;福利正义是其核心组体,指称福利分配体现的公正、适当、恰如其分。福利正义理念有着深远的渊源、价值要素(需要、应得、平等)和实现要素(再分配、承认、权利)。福利正义通过再分配和承认两条途径得以实现,权利——在现代社会概化为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此赋予法理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刘勇  张霞 《求索》2013,(4):187-190
在当前我国的就业实践当中,弱势劳动者群体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思路是制定和完善就业资源向弱势劳动者群体进行倾斜分配的特殊保护机制。这种倾斜分配机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也符合效率的求。就业资源向弱势劳动者群体进行倾斜分配的措施和机制应当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是在自由人联合体和民主的政治视角下的一种分配原则。它仅仅是消费资料的分配原则,而且要求劳动者服从代际正义和自觉完成劳动义务。它的含义一是平等地促进劳动者免于在劳动过程中被异化或去技能化等;二是平等地促进每一个劳动者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享有劳动自由、创造性和尊严。两者都是评价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平等的正义要素。因此,它是以平等为诉求核心的分配正义原则,不是道德乌托邦构想。  相似文献   

10.
周前宜 《湖湘论坛》2001,14(2):45-46
一   探讨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结构科学化改造之路,就必须界定科学的股权结构的依据和标准。从理论上讲,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结构包括股权主体构成、股种配置、各类股权主体所拥有的股份和各股种额在企业总股本中所占比例三方面的内容。股份合作制经济有别于股份制经济、合作制经济,也不同于传统的公有制经济,它是“以劳动者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为主”的经济。在股份合作制经济里,劳动和资本应当处于同等地位,它们应当平等地享有企业管理权和企业剩余的分配权。因此,“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为主”和“确保劳…  相似文献   

11.
收入分配改革陷入困境,实现共享难,与大部分普通劳动者在改革中缺乏话语权有直接的关系。当前收入分配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利  相似文献   

12.
长久以来,学者们对于马克思的正义观一直存在着争议。塔克尔和伍德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进行解读,认为马克思对正义抱有拒斥的态度,其对正义的判断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无产阶级并不掌握正义的尺度。他们还认为马克思摈弃分配正义的概念,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一个超越了正义的社会。事实上,马克思并未拒斥正义,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了传统的正义理论,实现了理论上的真正超越。塔克尔和伍德的错误之处在于马克思经典文本解释的片面化和孤立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将平等的自由原则以及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作为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我们根据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正义原则概括为同一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认为正义是基于同一性正义和差异性正义相协同的协同正义。并以此运用于分配领域,分析和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认为同一性正义是其价值旨归,差异性正义是其必要限制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制度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不足的宏观正义;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的社会力量的联结是一种社会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实现形式的微观正义。但是第三次分配也存在正义不足的情形,而治理性团结可以纾解第三次分配正义不足的困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受助人员反哺式参与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第三次分配正义,为更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传统就业制度与经济运行概括起来说,传统的就业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就业政策的选择和基本目标是“广就业”或“多就业”。国家要保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就业,不允许有失业现象的存在。第二,劳动力资源配置采取“计划分配”的形式。国家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直接把劳动者分配给各生产部门或企业,企业只能吸纳劳动力,不能辞退和解雇劳动力,也不能根据自己对劳动力的需求,自行招收工人。第三,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从而劳动者缺乏择业的自由。就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常常是一次分配定终身。个人能否改变职业,要不要改变职业,不是劳动者个人的事情,如果需要他一生只能在一个地方从事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6.
苏苗声 《前沿》2013,(15):72-75,78
有别于许多学者将研究侧重点放在具体劳务派遣制度的优劣上,本文以制度竞争为视角,试图探讨劳务派遣的有关制度是否需要国家层面的统一立法,以及此种立法应当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笔者认为,最终的立法思想应致力于从以往的“使规避行为不合法”到“使规避行为不合理”转变,以最终实现将选择权留给企业,更留给劳动者.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财富在全社会实现正义的分配?马克思从经济和伦理的范畴探讨了分配和正义的内涵,并且指出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与当前的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相比较,有助于寻求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岳晓波 《前沿》2013,(11):68-70
正义德性是古希腊时期四主德之首,分配正义是正义观中的一个部分重要内容,它在古希腊时期传统的正义观中就被提及,一直发展到现代。在环境资源视阈下,自然的有限性和分配的无限性之间是一对现实棘手的矛盾。通过阐释分配正义的历史的演变,以及资源有限与分配无限之间的矛盾,突破超越这一矛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一、劳动者个人收人分配形式的机制问题 我们既然在事实上已经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就应当进一步承认劳动力和其它商品一样有自己的价格。它的价格就是我们常说的工资。在市场经济中,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劳动力的价格(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