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一、楚社树考 古时国必立社,社必树木。《说文》社字下曰:“各树其土所宜木”。《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土遣)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我国古代史籍中载有“桑林之社”、“栎社”、“槐社”、“枌榆社”等社名,源于树木之名的地名亦尤为多见,即是古代以社树“名其社与其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3.
荧屏方言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方言节目:荧屏里闹荧屏外俏“熬稍、熬稍(杭州话,意为:赶紧、赶紧).阿六头来了。市面蛮灵,说法儿蛮好……”这段曾出现在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方言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片头的地地道道的杭州话,不仅让人们一下子认识了“阿六头”,而且也喜欢上了“阿六头”,天天扳牢看《阿六头说新闻》。从前年元旦开播至今,《阿六  相似文献   

4.
“蛮”者,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辱称。 历史上有“南蛮”、“长沙蛮”、“武陵蛮”、“沅州蛮”、“辰州蛮”“梅山蛮”、 “飞山蛮”等等称谓,主要系指我国南方、湖南、湘西少数民族而言。 至于“飞山蛮”,根据藏励稣等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飞山。在湖南靖县西北十里,一名胜山。五代楚马氏时飞山洞蛮保据于此。〔通鉴注):飞山比诸山为最高峻,绝壁刀仞,环山有濠堑,其遗址尚存。”  相似文献   

5.
胡迌 《台声》2008,(2):58-61
《礼记·祭法》曰:“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菖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赶荷虏,收复台湾,开疆护土,英名永垂青史,台湾民众尊崇为“延平郡王”、“国姓爷”。“开台圣王”,广为祀祭。奉祀郑成功之庙宇遍及台湾各地,仅主祀祠即有约近百座,名称亦多,如国姓爷祠、开台圣王庙、延平郡王祠等,以“奉旨祭奠”之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6.
刘备在荆州,三顾诸葛亮于草庐问计。亮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如是则霸业可成,王室可兴矣。”《隆中对》刘备用其策。建安十六年(二一一)进兵巴、蜀,十九年(二一四)攻占成都,开始经略南中(夷越之地)。《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降都督治南昌县(今贵州毕节  相似文献   

7.
一、“黔、泾、巴、夏四邑苗众”考释《蛮书》卷十说:“黔、泾、巴、夏四邑苗众。咸通三年(892)春三月八日,因入贼朱道古营栅,竟日与蛮贼将大羌杨阿触、杨酋盛、拓东判官扬忠义话得姓名,立边城自为一国之由。祖乃盘瓠之后。其蛮贼将杨羌等云绽盘古之后。此时缘单车问罪莫能若事。咸通五年(864)六月,左授夔州  相似文献   

8.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9.
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之句,用以表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云南地方的经营。而“宋挥玉斧”则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对此,顾祖禹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说: “大渡河,……宋乾德中,以为边界。……宋初乾德三年(公元965),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服越巂(今四川凉山州)。艺祖(按宋太祖赵匡胤)以玉爷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于是为黎州(驻今汉源)之极边,昔时河道平广,可通漕船,自玉斧画后,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丈,水至此澎湃如瀑,从空而落,舂撞号怒,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10.
《新、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天宝年间以前的云南政区建置情况。其时,唐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自行建立其政权机构、改划政区。其大概情况,《蛮书》卷五说有六賧、七节度;《新唐书,南蛮传》则说有十賧、六节度、二都督。如此,则在南诏全境,除了有似当时唐朝内地的“州”的“六賧”或“十賧”(按,《新唐书·南蛮传》:“夷语賧若州”)之外,其余百分之八十右左的地方,皆为节度、都督的管辖区,而在节度、都督的管辖范围之内,不复存在作为政区的州(郡)、县等的建置。直至近代,绝大部分的人皆如此理解。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问题。和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的建置。《蛮书》卷九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土官底簿》(以下简称《底簿》)的形成,《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土官底簿·提要》说:“凡明正德以前,云贵诸省土司爵代、因袭皆载焉。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由此可见,《底簿》是明王朝在西南边疆推行土官统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明代推行土司制度的产物。明代设置土司的地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广东的海南岛,西北的甘肃和中南的江西也有少量土司分布。《底簿》所录土官,都属文职系统的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主簿、土巡检一类,则《底簿》实出自于吏部验封司。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说:“是书所载者为土官,而土司不在内,则出自吏部验封司案牍之文,即编缀土官袭职存档,以备稽查者,故名为底簿”。  相似文献   

12.
仡佬族在商周时属于“濮”族群。春秋战国时,广西进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相似文献   

13.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14.
丁中炎同志的《飞山蛮初探》(载于《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未提史籍的具体记载,而只是断章取义地看现象,因而做了荒唐的结论,说“人们久居山地、履山如飞,故有飞山名”。“长期以来误将今靖州飞山为五代吕师周所破‘飞山蛮’之飞出”。“徽州(今绥宁)才是潘金盛为酋长时期的飞山蛮地”。还说明“今靖州飞山之名是来自杨再思的封号。……朝庭以功大于民,建庙于靖州,诏悬封为飞山令公庙,……从此建飞山令公庙之山便为当地群众和杨再思后人简称为飞山”。  相似文献   

15.
清人图录中的土家族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以前他们的形像究竟如何,乃是学术界以及土家族人士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1986年5—6月,笔者应邀赴美国作学术访问,在波士顿哈佛大学附设的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中,承该馆善本书室主任戴廉(Sidneg L·Tai)先生以珍藏的清代《百苗图》一册见示,其中有贵州沿河司所属“冉家蛮”绘图一张,当系当时反映土家族的一张图画。1990年初,台湾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张中复先生又以《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一书相赠,其中又有一张“永顺保靖等处土人”绘图一张,亦为反映当时土家族生产与生活的一张图画。今就此二图略加考证,以说明清初土家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是祖国中南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约有二百八十多万(一九八二年),自称为“华兹卡”(“本地人”的意思)。 “据文献记载:(史记》中称为‘西南夷’。《后汉书》称为‘武陵蛮’,《宋书》及《称为‘荆州蛮’,在北宋、南宋的史书中曾先后出现过‘土兵’、‘士丁’、’‘土人’、‘土军’等称呼。‘土家’这个称呼是汉族和其他民族进入土家地区后逐步形成的。后经世代相传,也就成了习惯的称谓,因此,解放后,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承认为单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18.
《楚辞·九辩》:“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王逸《章句》曰:“恃怙众士,被甲兵也。”洪兴祖补注曰:“耿,明也。逸以介为介胄。”朱熹《集注》曰:“负,恃也。左右,侍臣也。耿介,亦刚勇之意也。”王夫之《通释》曰:“负,矜衒自负也。”符定一《联绵字典》及今版《词源》“耿介”条均以《楚辞》此句作例证,释为“甲胄明”、“引申有‘刚勇’义”。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谓“负恃左右狠戾刚愎的人”。马茂元《楚辞  相似文献   

19.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二》景东条载:“(洪武)十八年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北吉寨”(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4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思伦法攻景东之地不是“北吉寨”而是“者吉寨”。今考说如下:一、《明太祖实录》卷一八。洪武二十年春正月丙子(1387.2.13日)条说:“初,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者吉寨。”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二》所说为同一史事,但二者一作“北吉寨”,一作“者吉寨”,究竟谁是谁非?《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与《明实录》出现异文,不外乎两种情况。1.《明史》纠正《明实录》的错讹。2.《明史》抄录《明实录》史料时发生舛误。此属后一种情况。证据是:  相似文献   

20.
春秋中、后期、倚江傍海的吴、越崛起,与“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的楚国分庭抗礼。从此,春秋争霸战场上的战争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陆上作战转变为水陆两路作战,我国古代最早的水军(《左传》记载,当时称为“舟师”)开始出现了。正如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春秋左传兵谋表叙》中总结的:“传文所载,初年仍古法用车,最后毁车崇卒,吴楚越则用舟师。”本文拟通过对楚国水军及水战的探讨,反映春秋争霸战史的一个侧面。舛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