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这五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规律及其主客观作用,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体系,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总的反映在完整的体系结构之中,更突出反映在预防犯罪的教育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这二章中。一、预防犯罪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与前提本法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这实际上…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少年法》当中,“虞犯少年”概念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倾向所作的立法定位。由于虞犯少年是通过司法程序认定的,因而它又属于日本的少年司法事务。虞犯少年的矫正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司法保护处分的过程,从制度上保证了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进行早期干预教育。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规定了少年不良行为,但并未设置虞犯概念,有必要借鉴日本《少年法》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3.
日本虞犯少年矫正教育制度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少年法》当中,“虞犯少年”概念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倾向所作的立法定位。由于虞犯少年是通过司法程序认定的,因而它又属于日本的少年司法事务。虞犯少年的矫正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司法保护处分的过程,从制度上保证了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进行早期干预教育。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规定了少年不良行为,但并未设置虞犯概念,有必要借鉴日本《少年法》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4.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指出,法制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由于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是18周岁以下,而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中,可见中小学法制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多么的重要。鉴此,本文着重探讨目前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以及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途径,并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一、法制教育是我国…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为什么容易犯罪?据有关专家研究,在9~16岁之间,一个重要特点是大脑兴奋性较高,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脑细胞较脆弱,易疲劳,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够稳定,易冲动。尤其在13~14岁,是人的大脑迅速发展时期,大脑两半球以及皮层各部分的联络神经纤维的数量大大增加,神经元的联系复杂化,神经活动机能更加分化和完善。此时,少年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由此可见,对少年的教育已是法定的迫切而…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挥工读教育的社会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读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部分,其教育对象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群体,其社会职能是矫治、转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使其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我校作为实施工读教育的专门机构,经过不断探索、改革、实验,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建构并确定了现行的“三层次一中心”工读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其宗旨是:充分发挥工读教育社会职能,为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服务。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三层次一中心”的工读教育办学体制   “三层次”是指我…  相似文献   

7.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收容教养虚置化、工读学校式微化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现实困境,2020年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提出设立专门学校,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专门学校教育。专门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这为共青团在专门学校中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共青团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力量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因为共青团的性质、职能、任务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指向一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共青团的使命所在、责任所在、担当所在,在专门学校中,共青团工作面向的群体具有特殊性,需要对共青团的队伍建设、工作职责、工作路线予以明确,可以通过法治辅导员的聘任、服务职能的延伸、群众路线的贯彻等措施,助推专门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进行了理性思考,探讨其得与失,提出未成年犯罪的刑事政策不仅要重视犯罪,而且要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其他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要体现早发现、早预防、综合治理、教育、保护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惩罚与保护、改造与教育的关系,把握适当的度。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实施十年之际,青岛市市南区综治办和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少年庭联合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字经图解宣传画,并将300余套2000多张三字经图解预防犯罪法的宣传页分别发送给了市南辖区78个社区和41所中小学校,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世界各国未成年人犯罪普遍增加、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对未成年人犯罪单纯采取严厉的打击和惩罚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工作,使未成年人犯罪能够预防在先。然而,现实社会如何有效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早期预防工作,确是世界各国倍感棘手的一大难题。我国《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法》)总结了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用国家法律的形式提出了对未成年人开展预防犯罪教育的重大举措,并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具体运作要求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对未成年人开展犯罪预防教…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就儿童权利达成普遍共识,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权利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少年司法的国际公约、宣言和规则,《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又称《利雅得准则》,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规范性文件,对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作为相关公约的缔约国,为履行国际义务,我国于1999年颁布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该法顺应国际立法趋势,总体上坚持以逐级预防理论为指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不良行为"专门法律概念等;同时该法也存在立法思路不清晰、重要制度不健全、法律可操作性不强、预防主体职责不明确、法律实施的相关保障不到位等不足之处,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及时解决法律适用中呈现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2.
该书分上下两篇,近40万字,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理论价值很高的法律读物。它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律条文为依据,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暴露出的有关问题,举案释法,深挖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并连接国内外相关规定以资借鉴。具有结合实际、释义准确、体例新颖、文图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等特点,实为有关单位、特别是中小学校学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好老师、好助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大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于1999年6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11月1日实施。该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也是继《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我国制定的第二部关于未成年人的重要法律,该法的制定,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法制化的又一重要体现。全法共8章57条,体现我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我国全面建设文明国家、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和表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体现了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教育、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期。未成年人犯罪,这是处于成长期孩子的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充分体现对未成年犯在司法上的特殊对待,各国普遍建立了区别于成年犯的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关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刑法》、  相似文献   

15.
对非监禁刑未成年人及时予以复学安置,是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预防失足未成年人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也是政法、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各部门沟通协作、合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都有“非监禁刑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等方面不得不受歧视”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发现,未成年犯犯罪前的不良行为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生,初中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存在相关性。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法制教育欠缺、学校和家庭教育实效性欠佳、不良交友和网络负面因素。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需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注重养成教育、强化专门学校的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于199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它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预防法)是一对关于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姐妹法。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颁布并实施《预防法》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它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挽救少数品质不良、行为不端的未成年人,保护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和动向:1、 毒品犯罪正悄然进入校园,未成年人中吸毒、贩毒现象已不罕见。2、 未成年人利用朋友关系,引诱、欺骗、强迫少…  相似文献   

18.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出现也往往是其各种不良行为发生质变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未成年犯罪人的不良行为情况,及其向犯罪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特殊检察工作中,心理测试已逐渐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结合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实际,并兼及其他司法教育的情况,对心理测试的效用及存在的问题等内容作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少年犯管教所是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和教育矫正机关。我们在各级政府和主管厅局的领导下,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及《国际儿童权力公约》的宗旨和原则,充分考虑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