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武装 《理论学刊》2022,(1):123-132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是一种融新的理论张力、现实的运动、朝向理想化预设的历史感、新的哲学表达方式等于一炉的彻底而全新的哲学革命。它缘起于对现存世界的“非正义”政治批判和“伪正义”资本批判,其基本范式约略有三:资本、实践和自由。资本范式的介入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既坐实着过程的牢靠根基,又不乏分析规定的内置,所以最终全面胜出;实践范式的抽离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不仅超越了单纯“书斋里的革命”和抽象的“美学解放”,而且条分缕析出能真正“改变世界”的哲学方法论原则进而制定出全景式人类解放方案;自由范式的规制则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深蕴着融“历史的深处”与“现实的历史”、社会革命与人类解放等于一体的更高位阶、更深情怀的价值禀赋与意义域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孕育着一种新哲学的生长点,是解蔽马克思哲学革命无法绕开的一环.这一概念的内涵决定其外延并不覆盖所有私有制社会,而仅指涉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矛盾命题,即既强调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又肯认前者是后者的结果,源于分析问题的两种逻辑——“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实证理路和带有浓厚费尔巴哈色彩的人本学视野.由于此时“实践”的原初性地位尚游移不定,马克思无法将两种逻辑加以贯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没有给出“异化劳动”的起源,却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845年,马克思终于找到历史的入口——物质资料生产,从而揭开了“异化劳动”的历史起源——旧式分工和交换.由是,消灭旧式分工和交换,从而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历史地扬弃“异化劳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同人类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因而它是常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的哲学,它远远没有“过时”,远远没有成为某些人所希望的“历史”。那种狂妄宣称要在本世纪末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要在地球上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始终立足于对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批判基础上,是以"现实的人"为价值指归的新人学。这种新人学,体现在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批判逻辑中,也体现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的生成逻辑之中。正是这双重逻辑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实践基础的总体性的人学变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这种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这一思维的最终理论成果,是这一思维的理论化、系统化,是这一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实践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的理解探索 ,主张称马克思的存在论哲学乃至全部哲学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本文认为 :在马克思看来 ,对人来说 ,实践即是存在 ,实践之外别无存在 ;“存在即是本质”,实践既是人的存在 ,也是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革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兴良 《求实》2004,1(5):24-2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哲学观”上的革命 ,而不首先是“本体论”上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也不是“主客统一的生存论哲学” ,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改变世界”的革命哲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革命哲学 ,必须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坐标 ,把它看成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 ,任何把马克思哲学纳入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路或概念系统的尝试 ,都可能离开了马克思 ,而不是“回到”或“走近”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未能传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应在于:“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的实践思维方式;“育”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受教育者。基于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升华,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弘扬和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以彰显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时代与时代精神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其时代及其精神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哲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时代对哲学的历史性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哲学对时代的现实性关照.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其为发展中的时代的“留白”,这种“留白”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根植于时代的现实之中,并通过不断汲取时代内涵以丰富和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1.
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定位的偏见,对实践哲学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对实践哲学本土化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衔接的漠视和浅见.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认为 ,马克思是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返回到费尔巴哈的以抽象的自然为基础的唯物主义 ,把一般唯物主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将这一思想路线向前推进 ,把它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 ,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教科书也正是持这样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发展史的。因此厘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区别二者的唯物主义学说 ,明确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学说的特征所在 ,对于如何“回到马克思”和“让马克思走进现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实践性”、“历史性”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立新 《学习论坛》2005,21(9):38-41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就需要研究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考察从西方传统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演变,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考察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凸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经历了“返本归真—构建体系—问题意识—人本意识”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是在关注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中的创新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 ;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创新 ;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创新 ;在清理与总结既有成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哲学的新生点及哲学的分支学科 ,提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一些新的哲学理念 ,建构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5.
罗晓梅 《探索》2005,3(6):157-162
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中国哲学界走出“贫困”窘境的正确路径与时代责任。全部的问题在于以什么为基础和建构什么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以编写于计划体制和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群众今天普遍“厌学”的教科书哲学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还是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重新编写的“教材”,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麾下的多元化形态,特别是突出加强同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哲学学科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笔者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麾下的多元化形态,特别是突出加强同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哲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的理论哲学认为理论可以涵摄实在整体根本不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认为理论只能有限地把握实在.而历史规律作为本质性的因果关系,是人类基于理论抽象把握历史实在的结果,由于理论只能"有限地"把握实在,即理论抽象必然会舍弃和融合历史中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素,因此,作为理论抽象之结果的历史规律必然不能直接存在于现实历史当中,而只能处于理论世界之中.作为理论"有限地"把握历史实在的结果,历史规律只能具有"相对"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将自由与人权都视为革命追求的目标和扬弃的环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蕴涵着关注人的现实境遇和未来状态,其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以及共产主义的理论关怀也可以看作是“正义论”,因此,从历史与政治的共契中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当代回应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在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中走向历史深处的.现阶段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马克思通过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来揭示人类社会奥秘的思路,学习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而全面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在研究不同的理论问题时总是要根据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需要而有着不同的哲学论域。生存实践问题,是当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论域。如何从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人类生命性质的意义上直视生活实践的问题,让能动的、感性的实践活动面对人类的本质,让自由自觉的、对象性的审美观蕴含于哲学观之中,这是我们在解读马克思哲学时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所揭示的审美意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深层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特性,它体现着人的审美追求;实践体现着美的本质;交往是实践与审美的中介;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有助于人们从审美价值评估的角度打开通向可能性世界的道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在于,在现实与创新之间建立起审美的平台让实践与审美相互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