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本溪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是中国在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战略目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必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市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设计与规划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中 ,坚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是最佳选择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照市作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沿海开放城市,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立足自身实际,确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本文总结分析了其决策动因和基本做法;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陕西应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陕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植绿色环保产业;注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南京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矿产性资源占有量全国最少、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制约南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南京实现“两个率先”所面临的最大困境,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南京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紧约束”难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作为以物质循环和提高生态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约束问题的一种现实求解,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实实在在地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出路。目前横县在工业方面强调循环经济比较多,而在农业方面强调循环经济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横县农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横县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环境恶化、资源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作为延边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林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对延边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分有利于突破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的考察,探究其法律规制价值,加强立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工业企业要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形成多实践路径,全面支撑体系,以促进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向环保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高效经济。中国要想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必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履行服务职能、完善法律制度、实施绿色核算等手段支持循环经济运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应当是富裕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其核心是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必须由物质资源投入推动的,经济结构失衡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由技术、资源和劳动合理组合推动的,经济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生态省,是我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工业城市是以某种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加工而兴起的城市。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给我们探索出了有效途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抓好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5.
论基础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应结合国情,考虑现实的立法条件和法律实施的可能性,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当前,应重点搞好基础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建设,对循环经济作较为狭义的立法界定,立法范围以生产活动过程为主,立法目标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不仅要制定循环经济综合法,还要建立、完善各种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明确环境资源基本法与循环经济综合法之间的关系,注意循环经济综合法与单项法及包含相关规定的环境资源法之间的立法协调。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在我国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一种理念,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虽然中小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但我们在对福建鑫磊晶体有限公司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案例分析研究时发现:非公有制企业在新环境下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实施综合利用成功地发展循环经济。本文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切实解决这些困难,将有利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规模和水平,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强调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方式,它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最终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文章从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出发,对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方面的重大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展开循环经济实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手段,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意义重大,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馈乏的大国,现在又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初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量很大,人地矛盾不断凸现,必须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建立起一套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消费,进而完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于现实的要求。近期以来,国际资源类期货市场的价格暴涨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探讨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利益及环境利益相互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法律专家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本刊约请有关专家、学者专门撰文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