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物权法平等保护合法财产的法理依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所有制是经济学的范畴,财产权是法学的范畴。凡属存在于公法领域的国家财产,为公共利益的载体,其地位高于私人财产,但凡属存在于私法领域的国家财产,则被视为个别利益的载体,其权利由法人(公法人或者私法人)享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权归集体企业法人享有;农村集体土地因权利主体缺位,导致农村集体所有制与集体财产所有权之间无法达成法律技术的转换,但因集体土地及其他集体财产而设定的他物权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一旦进入民事领域,即成为私法上的民事主体(法人)所享有的一种“私”的利益,与自然人和其他法人财产具有同等的民法地位。就个人财产而言,财产与身份相剥离,是近代社会以来的基本原则。物权法是财产保护法而非财产分配法,不具有矫正不合理分配制度的功能,即使现存法律框架范围内的分配制度存在某种不合理性,也只能通过改变分配法律的方式进行调整,但对于已经形成的分配结果,却必须予以平等的法律保护,这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税务机关与经营者之间是行政管理关系.消费者和经营者与税务机关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由两类不同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的.前者是由民法调整;后者由行政法调整.民法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是具有根本区别的,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执法机关,没有权力干涉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3.
私人财产征收是当前宪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宪法基础原则理论为视角考察征收要件却鲜有系统研究.以比例原则为视角考察征收"公共利益"目的正当性,以法律保留原则为基础考量征收正当"法律程序",以公平市场价格为前提形成"公平补偿",借以形成私人财产征收要件理论基础.地方政府未依照合法征收要件对矿业权进行征收和限制,使私人财产权遭受国家公权力侵害,主要原则还在于我国既存的财产权保障秩序(公用征收制度)并未能有效保障私人财产.  相似文献   

4.
民事主体的整体价值主要是为了市场经济中的财产归属和流转需要而设置的。此外,民事主体制度是进一步明晰法律关系的前提,体现着民法的精神,承认了团体人格,实现了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进步,实现了对人格权的保护。传统民事主体理论认为民事主体的构成具有四个要件,但随着现代民法的发展,各国学者提出了民事权利能力论、抽象人格论、民事主体功能论、独立意志论、财产载体论和独立意志论等新的民事主体认定标准。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存在,当它只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体现自己的社会功能时,法律就应该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提出:“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保护私人财产是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密不可分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国有经济将加大力度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不断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法学界要求建立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强烈。现就这方面的主要理论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产品责任法的归属 绝大部分同志认为,产品责任法调整平等主体的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产品质量引起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产品责任属于民事责任的组成部分,是民法保护民事权  相似文献   

7.
高校的实践教学面临着高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实习期间学生的权益保护、学生和实习单位的人身或财产损害纠纷的解决等法律问题。从保护学生权益和平衡学生与实习(实训)单位利益关系的角度考虑,实践教学不仅应由教育法和民法调整,而且应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遇到的工伤问题、实习补贴、劳动安全、工作时间以及争议解决等突出问题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此外,国家应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和劳动立法,制定有关高校实践教学法律制度;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高校实践教学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完善我国现行宪法中的财产法律制度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真正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9.
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在于鼓励公民自食其力,调节社会贫富差距,补充现有的不完善税法。在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征遗产税的条件下,我国必须从遗产税制、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起征点和征收管理等方面设计遗产税法律制度,同时为使开征遗产税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个人财产登记、遗产评估及税前财产赠与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利益具有天然联系,利益决定法律,法律又反作用于利益。基于法律与利益关系的分析思路,就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而言,民法是权利本位法,以个人利益(私人利益)为其法益目标,对个人利益(私人利益)进行优位保护;而经济法则是社会本位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法益目标,以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为己任。不同的法益目标是民法与经济法共存的基础,而民法与经济法的互动则有助于利益平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推定征税是指税务机关因无法依据法定的账簿、凭证等直接资料和方法计算税基,而使用各种间接资料以合理方式予以确定。推定征税具有保障财政收入、维护税收公平的功能,但是也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从而侵害纳税人权益。推定课税的权义结构分析,一方面是厘清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各自职权与职责、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通过纳税人协助义务、税务机关推定征税权和纳税人异议权的相互制约和激励,以达成推定征税的正当与合理适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时代,财税法是国家与纳税人双方利益的调节器,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是需要建设一个科学、理性的财税制度,以及和谐的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那么作为21世纪的财税法学人应当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应当对历史、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实现财税法学人所应当完成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规定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而税法规定房产税的缴纳主体为产权所有人。实践中对个人征收住宅房产税时,应考虑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价值予以扣除。考察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经验,我国房产税试点中有两种征税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将住宅的土地使用税合并至房地产税中一并征收;二是在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中扣减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值,同时对个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征收土地使用税。  相似文献   

14.
在税法与民法关系的宏观视野之下,基于对税收撤销权引起的价值冲突的合理判断,应当对税收撤销权进行极为严格的限制,以维护私法自治、保障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这种限制体现在税收撤销权的解释、要件和效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并存"的立法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已经不适应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亟待统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立法模式、法律地位、税率、税收优惠、税前列支范围和标准以及收入归属的确定等方面,探讨了统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为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上海市和重庆市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率先开展房产税试点改革,突破现行《房产税暂行条例》1第5条规定,对部分"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开征房产税。房产税试点改革合法性颇受质疑,从授权立法以及法律修改程序两方面剖析均站不住脚。与此同时,本次试点改革存有较大缺陷,征收对象过于狭窄,纳税主体区别对待欠缺合理依据以及征税依据陈旧化,注定试点改革效果不佳。有鉴于此,亟待房产税税种全面改革,从而真正发挥其调控房地产市场和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它在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人性保护现状,使纳税人没有得到公平对待,从而影响了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发挥。有必要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力度,以发挥其公平调节作用,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核算方法由原会计制度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下的递延法、收益表债务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文中针对核算方法的改变原因、变化差异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中国以《个人所得税法》为核心的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进行了改革,本文从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历史和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入手,介绍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2011年改革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