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表创口与愈后瘢痕长度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皮肤、软组织损伤在法医学活体损伤程度鉴定或评定中较常见。在我国轻伤鉴定标准中,对面部创口、瘢痕的长度做了明确规定,头部、躯干、四肢等部位,只规定创口长度,未规定瘢痕的长度,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对1995~2000年的400例伤者不同部位创口及愈合后的瘢痕进行测量,以此来探讨体表创口收缩情况与愈合后瘢痕长度的关系。1一般资料1.1性别、年龄状况400例伤者中,男342例(85.5%),女58例(14.5%),年龄最大55岁,最小者16岁,平均年龄35.5岁。1.2创口部位400例伤者中有的为一处创口,有的则为多处创口,其中头皮… 相似文献
2.
探讨体表创口与愈后瘢痕的关系。比较创口愈合成为瘢痕的收缩率。由于现有伤残鉴定标准中未就体表创口或瘢痕的长度测量的换算作出任何规定,所以某些体表损伤的伤残评定可能有欠公允。有必要就此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将二起单刃刺器宽度明显大于刺创口的案例的鉴定情况及其模拟实验结果向同道作一介绍,并浅析其形成的原因.1 案例资料案例1 1999年6月,黄某(男,22岁)持猎枪与他人斗殴,胸部被刺死亡.8小时后尸检,尸长176cm,左胸乳头外侧5.5cm处,一纵行类纺锤形创口,长2.7cm、哆开1.5cm,合拢长3cm,创角上钝、下尖,创缘整齐,创道经二、三肋之间进入胸腔,呈前向右后方向贯通左肺上叶,创道全长约16cm.右胸乳头内上方4cm处,一性状同前之创口,长3.3cm、哆开1.4cm,合拢长3.5cm.创道经二、三肋之间由前向后贯通右肺上叶,达右胸后壁,全长约 相似文献
5.
6.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老《标准》)中创口和瘢痕的鉴定一直存在争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些争议.以一例典型案例展开论述,梳理面部损伤的基本概念、争议条款和鉴定时限.总结常见合理的医源性扩创情形,给《〈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适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做了适当补充.... 相似文献
7.
外伤致皮肤、软组织损伤在临床法医检案中极为常见,暴力损伤后创口或瘢痕长度与面积是评定损伤程度的重要依据.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中均有条款对皮肤创口的长度或疤痕做了相关的规定.但在实际检案工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是否根据皮肤瘢痕长度推算原创口长度;不同条款中规定的创口长度如何累计;手术扩创是否累计入原有创口.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就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和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检验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这两种三维测量方法在法医学体表损伤与瘢痕测量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比分析直尺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对86处尸体损伤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Photoshop套索像素法、PDF阅读软件法对13处活体模拟块状瘢痕面积的测量结果,并记录所耗时间;以贴纸的已知规格信息作为标准值,比较直尺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的测量准确度,计算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对不同操作者和同一操作者前后3次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一致性评价。结果两种三维测量方法与直尺法在尸体损伤上测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PDF阅读软件法的测量结果和Photoshop套索像素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后处理耗时长于其他方法;直尺法测量长距离组(10~40cm)时结果小于标准值,RMSE值结果为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直尺法;组内和组间的ICC值均大于0.99。结论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均可应用于法医学体表损伤的记录和测量,前者在测量精度及稳定性上表现更优,后者的数据色彩还原度更好,但后处理耗时较长。 相似文献
10.
在法医实践中发现,现有的伤残鉴定标准中未就体表创口或瘢痕面积与长度测量的换算作出任何规定,对某些体表损伤的伤残评定可能有欠公允。有必要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小鼠皮肤切创IL-10和IL-4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IL 10、IL 4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实验小鼠不同时程的生前伤 ( 0 5~ 168h)及死后伤 ( 1~ 6h)皮肤创伤局部IL 10、IL 4的表达情况。结果 生前伤 ,IL 10在伤后 1~ 3h阳性反应逐渐增强 ,3h达峰值 ,2 4h降至较低水平 ,伤后 48h再次升高 ,72h又达新峰值 ,其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表皮细胞及单核 /巨噬细胞 ;IL 4于伤后 2 4h出现明显阳性反应 ,96h表达水平达峰值 ,168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阳性细胞主要为创伤局部的成纤维细胞。死后伤 ,IL 10仅于死后 1~ 3h呈阳性染色 ,IL 4未见阳性染色。结论 IL 10、IL 4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时序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蛋白因子与皮肤损伤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等蛋白因子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常随损伤时间的延长呈现规律性表达。对这些蛋白因子在皮肤损伤后的表达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法医学皮肤损伤时间推断以及临床皮肤损伤的修复提供新思路。本文对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等蛋白因子应用于皮肤损伤时间推断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供今后检案及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小鼠皮肤切创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不同时间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不同时间的白细胞介素-1α和-1β(IL-1α、-1βB),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吞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2(MIP-1α、-2)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皮肤切创后在早期可诱导IL-1α和IL-1β的基因表达,6h达第一次高峰,24h下降,第3d再次出现高峰后,第6d下降至正常水平;而MCP-1、MIP-1α和MIP-2则在损伤后6h左右开始出现,3d达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这些被检因子中,以IL-1α、IL-1β、MIP-1α和MIP-2的变化幅度较大,而MCP-1的变化相对较小。结论 切创组织中IL-1α、-1β和MCP-1,以及MIP-1α、-2的基因表达随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同时对同一组织多种细胞因子检查推测损伤时间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aspase-9、-3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在小鼠背部正中制作皮肤全层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切创及切创周边区内caspase-9、-3的表达情况,以无切创的小鼠皮肤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中caspase-9、-3表达于表皮层,毛囊及皮脂腺。伤后3h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中可见少量多核粒细胞表达caspase-9、-3,6~24h,部分浸润的多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aspase-9、-3阳性,此后caspase-9、-3阳性细胞逐渐以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caspase-9、-3阳性细胞率逐渐升高并在3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14d最低。结论caspase-9、-3可能引发正常小鼠皮肤表皮、毛囊和皮脂腺细胞的凋亡并参与正常皮肤细胞的自我更新;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9、-3在多核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皮肤切创损伤时间的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皮肤挫伤后NF-κB mRNA时序性表达规律,分析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皮肤挫伤模型,于伤后0.5,1,6,12,18,24,30h取材,一步法提取总RNA,检测其完整性和浓度,按照0.4μg总RNA量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以rlp32为内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检测,采用△Ct法比较其与正常皮肤组织NF-κB mRNA表达的倍数关系。结果皮肤挫伤组织中NF-κB mRNA伤后0.5h表达显著增强(P〈0.05),6h出现高峰,12h降至正常水平,随后略有回升。结论大鼠皮肤挫伤组织NF-κB mRNA的表达,随着损伤经过时间的延长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Yamazaki K Shiotani S Ohashi N Doi M Kikuchi K Nagata C Honda K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06,162(1-3):163-166
We report 10 autopsy cases involving fat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bdominal organs, for which findings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on admission or after death were compared with autopsy findings. Two of the cases were death due to natural causes and eight were death due to traffic accidents. From the findings at autopsy, the causes of death were considered to be rupture of an aortic aneurysm in one cas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ue to gastric cancer in one case, retroperitoneal bleeding in two cases, laceration of the liver in three cases, and traumatic rupture of the small intestine in three cases. CT findings revealed ascites or retroperitoneal bleeding in eight cases. However, in the cases of small-intestinal rupture, CT findings on admission revealed no free air. Therefore, ascites on C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useful indicator of blunt abdominal trauma. Hepatic portal venous gas, known to be a post-mortem change, was significantly evident on post-mortem CT in cases of traumatic liver or intestinal injury, and was also seen in cases where the period between the accident and CT examination was lo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