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时期:一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二是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时期,三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为了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我们应当从头谈起。 (一)初期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科学社会主义所批判吸取的思想材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曾被资产阶级比喻为可怕的“幽灵”。这个幽灵在欧洲整整徘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和扬弃,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正是建立在吸收借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一是在思维方式上,科学社会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观察世界;二是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从物质的经济事实而非理性原则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三是在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从来不对未来社会设计完美的制度方案,它始终是面向实践的,以开放的姿态来把握和认识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它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的。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一著作,首先就是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发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广义和狭义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地继承19世纪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西欧三大空想家的学说,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测两个重要方面。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曾经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可见,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伟大变革。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1516年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挽救了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了中国。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中国理论")指引下,信心十足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人民对中国理论的自信,建基于自己的历史和实践,也建基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进程。空想社会主义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初级形态.空想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期作为人类的先进思想歼始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突飞猛进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使空想社会主义日渐失去了市场.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情结绝不是无因之果 ,它源于人们对现实社会苦难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人类社会经过奴隶制、封建专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而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最终由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才使人类社会走向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观念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观念,到科学社会主义观念,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演变。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扎根于中国现实并融合于中国文化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是人类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性安排。在现代性福利谋划中,空想社会主义构想一种共同体式的福利抱负,并呈现出三重理论图像:在社会心理维度,空想社会主义视福利为营造安全感、归属感的途径,追求一种安全共同体的生活;在民生政治向度,空想社会主义将福利看作成员的一项应得权利,发出社会权利共同体的第一声呐喊;在社会建设层面,空想社会主义开列丰富的福利清单,设计出诸种福利模式,为成员生活提供幸福共同体的方案。空想社会主义共同体福利构想影响了自由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和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日趋活跃,得到不少颇有新意的成果。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史,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有直接实践意义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作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以苏联为榜样、以中国为典范和以各国的独立探索为依据这样三个阶段.当今以宽广的目光把社会主义的纵向发展归纳为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国独立探索的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把社会主义的横向发展划分为大、中、小各三家,共有九家,其中以共产党信奉的科学社会主义为第一大家.当今以深邃的目光指明社会主义于20世纪首先在十几个不发达国家胜利如何符合并且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深层原因是违背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推行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先"左"后右或一"左"到底的错误路线;当今在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要努力探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共产主义,就其理论形式和思想体系而言,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相联系的,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端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直接思想来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6):18-18
一些媒介在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存在概念化、固化、庸俗化等倾向,以致有些人对于中国梦出现理解质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过艰苦努力,把330多年历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苏联共产党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如果从党建角度来认识,长期缺乏党内民主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导致苏联共产党逐渐丧失了思想活力、在组织上完成了官僚化的蜕变,因而在失去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的同时,也丧失了党内的凝聚力.苏联共产党的演变进程说明,失去党内民主的政党必将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败亡.  相似文献   

15.
文翔 《实事求是》2014,(2):38-41
在清算思辨思维方式以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把实践思维方式确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目前,国内有些学者正不知不觉地背离了这一方法论原则。应借鉴国外有些学者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路径通达和接近它的意义域。  相似文献   

16.
从坚持实践标准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再到科学发展观标准系统,贯穿着一条从思想路线的根本转变到价值标准的根本转变.再到最高价值标准和科学发展标准统一的标准系统之根本转变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之链,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科学发展观和非科学发展观的界限.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和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威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17.
《宁夏党校学报》2021,23(4):5-13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从1516年《乌托邦》一书出版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为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848年至今为科学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五百年的历史中,社会主义表现为理论、运动、制度三种形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高歌猛进又有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望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对于进一步高扬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克明 《探索》2007,4(6):24-27
在思想发展的轨迹中,毛泽东最初接受了社会改良主义.1918年8月的第一次北京、上海之行,使毛泽东从社会改良主义思想转变为无政府主义思想.又经过1919年冬的第二次北京、上海之行,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终于与无政府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自己思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是符合规律的创造性实践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古代“大同世界”的梦想,到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在孜孜追求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既是不可抗拒的,又是需要一定客观社会条件的。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就经历着一个从理论向现实转变的艰难过程。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在实践和创造过程中对其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开启了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历程。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领袖和革命导师。他的思想理论和浩瀚著述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1839年春,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政论文《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1843年,恩格斯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出全面评述,成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批判与继承关系的最完整的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