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9·11”周年前夕,我为《南风窗》杂志写了篇应景文章《后“9·11”荒诞剧》,新浪网一度将它作为主打文章贴在首页,结果招来了为我始料不及的巨大争议。列位看官大概很难相信,诸如“妙文”、“COOL!”、“深有同感”、“从人文角度反思9·11的好文章”、“幸灾乐祸”、“泼妇骂街”、“狗屁文章”等批语是对同一篇文字的评价。好在我已泡网有年,对众网友图口舌之快的秉性深有了解,否则准会被他们的谩骂给气死。 虽说我的那篇文章确实有点油滑,对美国人独尊心态的鄙夷也远甚于对“9·11”受难者的同情,但有人居然从中推出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到美国一报章上的政治漫画,画了“9·11”三个竖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的阴影却形成了“oil”三个字,生动地揭示了布什“倒萨”行动的一面。 布什“倒萨”好比硬币的两面。硬币的两面都有图案。一面是“前台”,是现象的天下;另一面则是真面目,也就是“本质”。表面上,布什“倒萨”是为了维护联合国权威、捍卫民主和平;骨子里,他似乎得到了得州石油大亨的口授,是为油气而战。 美国作为大轿车与四乘四越野车的消费大国,易闹汽油饥渴。无奈美国又是石油入口大国,尤其要依赖中东。9·11事件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的脑子并不简单 9·11事件以后,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脑子里缺根弦的美国人》,说美国人脑子里缺少我们的“阶级斗争一根弦”,结果给恐怖分子钻了空子。现在,几个月过去了,我们发现,这美国人的脑子并不简单,他们有另外一根弦,就是提高警惕,防止政府限制和侵犯民众个人自由的弦。 9·11事件当天下午,纽约世贸中心和首都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还在熊熊大火之  相似文献   

4.
声音     
《南风窗》2005,(11)
《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自全球公映以来,连日狂扫北美及我国进口大片票房记录。据说该片一上映,美国就因为工人停工去看电影而损失了近6亿美元。“如果你不和我站在一起,那你就是我的敌人。”影片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后,众多影迷及圈内人将影片主角阿纳金最终成为一名邪恶的黑武士的情节与布什政府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联系在一起。这句阿纳金坠入黑暗之前对导师说的台词,被认为是“9·11”之后布什发表的讲话“要么你和我站在一起,要么和恐怖分子站在一起”的“星战版”。  相似文献   

5.
刘怡 《南风窗》2012,(4):96-96
把麦克姆逊这本《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劳伦斯·赖特的《巨塔杀机》以及鲍勃·伍德沃德的《战时布什》放在一起比较是件有意思的事。《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这部半历史著作,为赖特赢得了2007年度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奖;伍德沃德是"水门事件"的揭露者,以《战时布什》为起始的4部伍德沃德作品被认为忠实记录了小布什在"9·11"之后以单  相似文献   

6.
“得克萨斯杂音” 谁都知道,美国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给人取绰号,不过正因为如此,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布什本人也得到了不少绰号。1972年,当布什26岁时,他离开休斯敦,前往阿拉巴马州为布什家族的朋友温斯顿·M·  相似文献   

7.
佩洁·安特罗布斯(Peggy Antrobus)在《政治转变中的女权运动:走向另一世界的可能性》一文中认为, “9·11”事件及其反应使人们认识到极端的父权主义对妇女权利的侵犯,以及这种侵犯对人类安全造成的隐患。 “9·11”后世人对美国表现出的同情及其后的共同行动使人类有机会“创造出一个爱心多于憎  相似文献   

8.
意见与媒体     
年来我们现在看问题的方法是:9·11事件给美国带来了灾难,但这也赋予了我们要示世界其他国家赞成我们的意见的权利。如果他们不赞成,那他们就只能下地狱。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4月15日强烈批评了9·11事件以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称美国不可能杀光或者监禁所有敌人,也不可能占领所有敌对国家。  相似文献   

9.
3月11日发生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恐怖袭击事件,目前已造成202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这起发生在欧洲本土的恐怖大案,不仅影响了3日后的西班牙大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如果说,"9·11"改写了美国的历史从而改变了当今整个世界格局的话,那西班牙的"3·11"恐怖爆炸事件,正显示着与"9·11"相同的效应。基地:转向欧洲?  相似文献   

10.
“9·11”之后,美国经济专家皮特·恩卡迪尔(Pete Engardio)在10月8日的《商业周刊》指出,“不确定性(Uncertainty)、风险是美国和新世界局势的重大标志。”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是一条明线,国内反恐怖战争是一条暗线。在美国国内,超限战的怪诞、恐慌心理,源于敌手出招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走势.它在政治上的后果是美国加快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进程,并使大国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9·11事件"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也没有动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双周人物     
《南风窗》2004,(8)
超级鹰派,飞临东亚一向低调的美副总统迪克·切尼最近饱受批评:前总统尼克松的法律顾问约翰·迪安说他"秉性阴险诡秘",隐藏在幕后发号施令,"试图让时光倒流,重新回到总统如帝王的时代";而前白宫反恐顾问理查德·克拉克在夸他沉着冷静的同时,也说他极端保守,笃信美国能独自解决伊拉克问题,却未能认识到基地组织对美国的威胁更加严重。不过迪安等人也意识到:布什并不愚蠢,而是无知,并且包装痕迹非常明显。谁在包装布什?白宫一帮人,切尼隐藏最深。众所周知,布什就任前总共只去过两次外国,对世界局势没什么了解,也不是一个战略思想家。而切尼却多次在白宫担任不同职务,还当过国防部长,手下有10多名外交政策顾问。更重要的是,布什信任和  相似文献   

13.
2003年4月1日http://www.zmag.org网站刊登了菲利普·S.戈卢布《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世界危机——制造妖魔的美国》一文,认为关国存在着一个包括一部分民主党人在内的极右派联盟。长期以来,他们强调爱国主义动员在凝聚美国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自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以来,这些鹰派担心国际紧张局势会出现松动,因此不断制造紧张形势,进攻性越来越强。”9·11”事件更为他们的全球进攻提供了借口,伊拉克战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爆发的。未来全球将面临美国日益具有进攻性的霸权主义的挑战。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进入1月后,驻伊美军开始规模空前的换防调动。根据美军的说法,在大约13万美国驻伊军队中,将有11万多人得到轮换,在未来4个月内回国。奉调回国的命令,使得很多在伊拉克筋疲力尽的美军士兵有了歇息的机会。但是,在他们背后,是一支虽然也已筋疲力尽,但却无法休息的美国军队。可以说,自9·11事件以来,美军已经被赋予太多的任务--先是阿富汗,然后是伊拉克。而且布什以他的勇敢或鲁莽,在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左翼学者爱德华·赛义德于2003年3月17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在美Z杂志网站(http://www.zmag.org)上发表了《全球危机》一文,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认为“9·11”事件刺激了美国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巴勒斯坦要透过这种爱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美国表面上的一致性,看到美国内部存在的争端和矛盾,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博览     
《南风窗》2002,(11)
被遗忘的核武器 布什与普京即将在莫斯科签订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他们忽视了俄罗斯散布在11个时区广大地域上的过时核武器,这正是恐怖分子梦寐以求的东西。“9·11”以来,布什政府在本土安全上花尽了心计和金钱,新的安全开支约为380亿美元。但用于拆除俄罗斯过时核武器雷管的费用,每年只有10亿美元。问题是,这个预算是在“9·11”之前制订的,当时并没有预计到恐怖分子如此的凶险。最近,情况变得更为清楚,布什政府没有能耐将所有的情报资源协调起来进行使用与应对,在自身的驻外机构与军事基地尚且会成为恐怖活动的目标时,很难指望布什政府能对俄罗斯这些过时核武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治事务》杂志2002年第11期发表书评,介绍一本关于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者S.G.杜波依斯的传记作品《种族妇女:雪莉·格雷厄姆·杜波依斯的生活》 (RaceWoman:The Lives of Shirley Graham Du Bois),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强化了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的世界作用。据布热津斯基说,“9·11”之后各国领袖鱼贯进白宫见布什的情景,简直像“觐见教皇”,因为所有国家都是恐怖攻击的潜在目标,都想找个依托,而“美国是唯一有实力采取全球行动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国的反恐战略又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法国《解放报》8月21日社论指出,如果可以借反恐的名义为所欲为,那将是“国际秩序的倒退”,等于给“各种新殖民主义行为打开方便之门”,后果不堪设想。西欧与美国的分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