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抗击侵缅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的一次军事合作。中国远征军的入缅抗日,牵制了40余万日军,在战略上彻底粉碎了日军速取中国,征服印度,呼应纳粹的企图,有力地支援了在西南太平洋的美军,并为东南亚战区和中国战区发动反攻创造了条件。在长达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军队最早向日军发起的战略性反攻。中国远征军的缅战是悲壮的、英勇的,也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黄埔》2012,(5):49-50
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和云南海外联谊会、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黄埔论坛,于7月913在昆明开幕。  相似文献   

3.
《黄埔》2012,(3):53-54
七十年前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七十年前的悲壮英勇永久留存。在结束这期特别策划时,让我们再一次回望当年血雨腥风的中缅印战场,向中国远征军行一个崇敬的注目礼——  相似文献   

4.
松山攻坚战     
1943年10月,我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第七总队步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远征军第八军荣誉一师二团三营重机枪连任少尉排长。当时该军驻云南文山,防守滇南中越边境。1944年春,远征军总部展开了滇西大反攻,声援配合我驻印度和缅甸远征军的作战,坚决打通中印、中缅交通线。  相似文献   

5.
卫智 《黄埔》2012,(6):11-13
卫立煌将军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期间,他支持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抗日,与八路军友好相处、携手抗日,他是到访延安的国民党最高官员,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43年11月,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远征军一举击溃滇西和中缅边境日军,  相似文献   

6.
王忍 《黄埔》2015,(2):57-58
在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会长罗文山将军动情地说:"戴安澜将军是我父亲的袍泽战友,也是我们远征军的骄傲,更是我们黄埔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其实,罗文山先生的父亲罗友伦将军也是一位抗日名将,曾参与了中国远征军两次赴缅作战,并先后担任第5军代理参谋长、第49师师长、第200师师长,经历了同古保卫战、腊戌保卫战、穿越野人山、光复腾冲等多场重大战役,为远征军最后成功解放滇西,完成战略大反攻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强 《黄埔》2013,(5):71-71
李正义,湖南湘乡人,生于1911年11月,现年102岁,黄埔高教班十一期毕业。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加昆仑关战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远征军滇西反攻战役等。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第十六军官总队担任区队长、中队副、上校中队长,昆明市晋宁县副县长、警察局长等职。1949年参加卢汉将军领导的云南和平起义,1957年被错判,1980年平反,后退休,现居住在昆明市龙泉路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为充实和积蓄力量,1942年8月,滇西干训团正式成立,地点在云南大理三塔寺。干训团的教育方针为"对滇西青年施以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和必要的军事训陈,培养他们成为保家卫国的干部",训练期为一年,训练课程为政治、军事并重。先后参加培训的2千余名学员为后来远征军反攻缅北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却少有史实记载。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机械专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丁善懿教授,因病于1994年5月10日在北京溘然辞世,享年74岁。丁善懿教授安徽合肥人。生于1921年10月2日。194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清华航空工程系。青年时代的丁教授,目睹了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相交煎迫的民族灾难,大学毕业后愤然请缨报国参加抗日工作,在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任译员队队长。曾担任过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美国十四航空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中印缅战区  相似文献   

10.
谭志刚  王南方 《台声》2013,(2):47-52
1月13日。缅甸中部。仁安羌。站在旱季里断流的平墙河畔南望,从远处就能看到,一片丘陵地带中最显眼的小高地上,一座新修建的缅式佛塔状建筑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熠熠。这是为了纪念70年前中国远征军的仁安羌大捷而修建的纪念碑。而高地正是著名的501高地,当年战斗最为激烈、伤亡也最惨重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派遣一支由陈纳德将军统率的空军,驻扎在中国重庆。其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得最高,航程最远。他们的任务是对日本作战,经常去轰炸日本本土,并与中国远征军配合对侵缅日军作战,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12,(3):52-52
当我们翻开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时,会发现,在远征军的重要将领中,有众多黄埔师生,他们是远征军的核心人物,为同盟国在印缅战场上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3.
王权裕 《黄埔》2013,(1):35-37
1942年3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企图截断我对外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组成以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的中国远征军,以罗卓英为司令长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为副长官,受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史迪威将军的节制,浩浩荡荡,入缅参战。当时,我在第五军所辖新编第二十二师炮兵营第二连当排长。部队由云南的楚雄运入缅甸,  相似文献   

14.
张修忠 《黄埔》2008,(3):74-75
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为阻击日军于国门之外,1942年春,中国组建远征军,由罗卓英、杜聿明分别担任正副总司令,率领精锐部队3个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共8个师兵力达10万人,由盟军中、印、缅战区美籍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全权指挥,协同英军阻击日军,血战近半年。由于指挥不当,部队士气虽然旺盛,前仆后继,但兵力、装备均处于劣势,且缺少空防力量,信息不灵,情报不准,部队分散使用,牺牲颇重,致使击败歼灭日军挽救缅甸战局的希望化为泡影,不得已以突围撤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团长刘放吾     
李彦春 《黄埔》2009,(4):28-32
一部虚构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媒体开始从历史中翻检真实版的远征军悲壮史,开始寻找远征军亲历者……远征军的诸多战役中,仁安羌一役可谓一次提升中国人抗日士气及赢得国际声誉的战役,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异域取得的首次胜利。  相似文献   

16.
杨晓波 《黄埔》2012,(3):48-49
2011年9月13日上午,10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在民间爱国人士的护送下,从缅甸经云南猴桥口岸凹归阔别60余年的祖国。另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同时从云南畹町口岸回归,接受祖国人民、腾冲人民的庄严祭奠。  相似文献   

17.
李继云 《人民论坛》2013,(7):238-240
新中国成立后,中缅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中缅贸易总体上发展迅速。尽管如此,中缅贸易仍然受到很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缅贸易发展的步伐和空间。文章阐述了中缅贸易的发展现状,在分析中缅贸易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缅贸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滇西之战太激烈了。"9月7日,91岁的区蔚元(原名区辂)打开71年前的回忆,开口第一句就是叹息。1942年4月末,侵缅日军相继攻陷同古、曼德勒、腊戍后,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直抵中国边境。中国远征军将日军阻于怒江惠通桥西岸,形成中日两军隔江对峙局面两年之久。1944年,区蔚元与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十八期步兵科同级学员共36  相似文献   

19.
刘权 《思想战线》2021,47(6):43
1824年至1885年期间,英国通过3次侵缅战争使缅甸沦落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缅甸自此开启了60多年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英国对缅殖民政策主要包括分而治之、以印治缅、以缅治缅、间接统治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缅人内部的分化与对立,并致使缅甸国内的英缅族群关系呈现出多重面向。具体而言,缅人中的精英群体在殖民统治中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他们与英国统治者结成了某种形式的合谋与互惠的关系;处于社会底层的缅人则是反英殖民统治的核心主体及中坚力量,他们与英国统治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立和冲突。《缅甸岁月》是奥威尔的重要代表作,其以作者在英属缅甸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殖民时期缅甸国内的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态,具有较强的民族志色彩。英缅族群关系是《缅甸岁月》的核心主题之一,其既呈现了当时英国人对东方的认知和理解,也刻画了缅人对殖民者的多重态度与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0.
李震亚 《黄埔》2010,(1):40-40
1944年春,我国抗战进入非常艰苦时期,由于我东南沿海的港口全部被日寇占领,国际支援的物资不能进入,当时仅靠“驼峰航线”空运部分物资,不能解决战争急需。为此,重庆统帅部决心调集20万大军组成远征军,打通滇缅公路这条国际通道。我所在的第五军炮兵团,亦属远征军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