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总结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斗争经验,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革命斗争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国家大法,是新中国人民的大宪章。  相似文献   

2.
柳建辉 《求是》2005,(3):12-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0多年来,党肩负着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近代中国的历史充分证明,国家能否富强,社会能否稳定,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由自己的先进性所决定,经过不懈努力,依靠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取得了执政地位,成为…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是其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建立人民政权赢得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取得长期执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一百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孕育出诸多独特经验,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坚定走自己的道路、始终依靠广大人民、永葆谦虚学习心态。总结和汲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经验,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文选》启示我们: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实事求是的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发展大局,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因此而强大,中国因此而发展。一个政党的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理论的创造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与理论创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路,并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刘树燕 《理论学刊》2006,(12):22-25
新中国区域经济体系关系的确立、调整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愈显其重。文章结合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三条基本经验,以求实现对中国区域经济良性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奋斗》2021,(10)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要开启和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领导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崇高理想的必经过程。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也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几条基本经验:加强自身建设,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条件;尊重人民群众,夯实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中的群众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战略目标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全局性的奋斗目标。近代史一百多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为探寻救国强国的方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但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建立了新中国 ,才使中国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具备了必要的条件。1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后 ,进入了领导实施中国现代化的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宣布 :“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 ,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并第一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是历史、时代、人民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考题。经过百年奋斗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走出慈善的尴尬——试析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仍面临一系列困境,如政府角色认识偏差、公民慈善意识较弱、公众对慈善认识的偏差等意识困境;法律不健全、登记困难、税收政策不完善等法制困境;信息公开和内部治理不健全等机制困境。中国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出路是树立现代慈善意识、走法制化道路和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合规律性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根本法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是本土化、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这一进程及其所孕育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饶地超越时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合规律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刘秀芬 《理论学刊》2004,19(3):65-68
经济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选择,这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忠告,更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优势、基本任务和价值目标所在,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未来形象和未来命运所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道德协调发展的途径,一是作出制度安排,二是作为有机统一的实践过程,三是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心理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伟大构想的具体落实,也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决策。西部“富裕”和“贫困”相交织的特征决定了大开发的可能性和迫切性,宁波作为先富裕起来的沿海开放城市有责任、有实力参与西部大开发,并在参与大开发中与西部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宁波经济。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经历了赶超型发展观、增长型发展观、可持续型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发展观的历史变迁虽然具有路径依赖性,但反映的更是思维的一种突破与创新,是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民主集中制作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原则和制度,从苏联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了近90年的历史.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相统一和相结合,其中的集中制具有两种涵义,一是专制性质的集中制,二是民主性质的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在中国已经先后经历了三个认识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集中制以集中制为主;在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民主集中制则应转向民主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应进一步确立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大力推动党内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陈云都十分关心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他参与制定了许多有关钢铁工业的重大决策,多次亲临钢铁企业展开调查研究,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陈云在决策过程中还提出了许多精辟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钢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律交叉学科是当代法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时代变革推动着实践性的法律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法律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学科建设意义和理论创新意义。从发展思路上,要明确法律交叉学科独立性判断标准,树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氛围,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交叉学科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现代中国的崛起拉开了历史性序幕。然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 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不仅是正外部性,还有负外部性。因此,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情是制定中国长期发 展战略的依据。同时,中国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轨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的三次重大调整,推进了由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战略创新。实践证明,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 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俞海山 《学习论坛》2005,21(3):33-35
未来中国消费发展将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消费差距两大因素制约。缓解这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在于转变消费模式,减少消费总量增长对自然的压力;另一方面在于调整收入分配,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通过调整消费税以抑制消费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