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代人,两个女人,一个屋檐,矛盾就这样来了! 婆婆是上海人,偏甜食;我是湖南人,无辣不欢. 婆婆是个慢性子,比较稳,凡事不慌不忙的;我是个急性子,风风火火,走路都是一阵风. 这一个屋檐下住上两类人,自然是矛盾百出.还好,有个性格适中的老公,自打结婚以来就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以前,总想到她是个老人,再加上老公在中间不断地润滑,气一气、烦一烦也就过去了.可这次,关系到我的宝贝儿子,我可是实在没法坐视不理了.  相似文献   

2.
母爱情深     
“妈,请您中午来我家吃团年饭”2008年2月2日,重庆市铜梁县西北中学教师陈彰兰给赵积素发了一条短消息,中间还插着鲜花。  相似文献   

3.
市长巡城记     
牛年春节的年初四,是两个月来难得的好天气。天一放晴,广州街头就出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时,一个身穿深蓝色风褛,戴着金丝眼镜的壮年人,出现在热闹的人流之中。欢乐的广州市民谁也没有发现,身边的这位就是副市长邓汉光。年初,邓汉光就说过,去年吃亏了,被文山、会海、宴会、剪彩“绑架”了,不了解下情。今年  相似文献   

4.
我生于1975年,儿时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儿都离不开吃.在那个物质极度贫困的年代,吃便成了我的最爱.上树掏鸟蛋吃,下河摸鱼烤了吃,去田野中捉蚂蚱烧了吃.印象最深的就是去镇上吃“包面”. 家乡的小镇只有两条街,一条沿河,南北向,约一里长;一条由架在河上钢筋混土桥开始向西发展,约里半长.两条街相交的地方是小镇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节日里,从大清早天刚刚亮直到日上三杆,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我最爱在这样的日子到镇上去混上一天或者半天的.  相似文献   

5.
男人的成长     
记得有则幽默说,母亲花了20多年时间辛勤培养了一个男子汉,然而到了另一个女人手里,却不消10分钟又变回孩子,接受全新教育去了。很多男人,在母亲的调教下至多在外形上似男子汉罢了,而当他与另一个女人相遇后,很多东西他得从头学起,渐而真正成熟。在这一点上,晖可以说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晖是我的大学同  相似文献   

6.
广州人常说“食在广州”,殊不知天津人说起他们“吃的世界”来更是喜形于色。“吃的世界”就是驰名中外的“南市食品街”。有人说,外地人到天津,若不去“南市食品街”,就象外国人到中国不去长城一样令人遗憾。这条街以天津名特食品为主,又广采全国各地风味,建筑设施也别具一格,富丽堂皇、古色古香。从食品街开张起,每日有四万人左右前去光顾,节假日约增两倍。同时还接待了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共三万多名外国友人、港澳同胞。食品街的佳肴受到中外人士的广为赞扬,而建造这条街所创造的奇迹,也已成为佳话。一百天创造的奇迹那还是八四年正月的一天,天津市政府全体会议正开得热闹,人们围绕“尽心竭力为人民办实事”这一中心议题讨论着。南市一间间拥挤的  相似文献   

7.
登高偶拾     
张媛媛 《工会博览》2006,(20):39-39
一天,小区里来了一辆卖萝卜的拖拉机。十几个老人,手里拿着大袋子抢购萝卜,一买就是上百斤。我觉得很奇怪,干嘛买这么多萝卜?到了冬天萝卜也不过几毛钱一斤,何必储藏这么多?老人们告诉我,他们是要晒萝卜干。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冬天新鲜的蔬菜到处可见,谁还会吃咸萝卜?老人们又说,其实这萝卜干都是给他们出国打工的亲人准备的。这个小区里,平均每三户就有两个人在国外打工,虽然在国外工资比较高,但消费也一样高,特别是吃的方面。所以很多出国打工的人,都是从国内带咸菜或干菜,不舍得在外面买新鲜蔬菜吃。邻居姜阿姨的儿媳在日本  相似文献   

8.
底线     
李波 《法制博览》2008,(12):13-13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当今城市人的生活,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忙”。看看我们的周围,大人忙,孩子也忙;男人忙,女人也忙;当官的忙,老百姓也忙;上班的忙,下岗的也忙……好像不忙不足以成其为城市人。过去见面打招呼总是“吃了吗?”现在已改作“在忙啥呢?”“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算是好的,忙到太阳上山也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9.
邱惠玲 《工会博览》2005,(15):31-34
我原本就是准备采访当前婚姻问题现状的,正巧,在新华里社区服务中心,我见到了35岁的邱惠玲女士。民政科的庞科长对我说,你倒是可以跟她谈谈,这是个挺善良而且也正想向人倾诉的女人,于是,我和小邱聊了起来。以下就  相似文献   

10.
上午9点左右,我开着车在白纸坊附近"溜达",突然看到一个拉行李箱的女人站在路边打车。我立刻冲过去,心中暗自庆幸:吃了好几天的"素食",今天终于可以吃点"荤腥"了。"您好,请问您去哪儿?"我边下车边打开后备箱问道。"我就去前面的锦江之星酒店。"我一听,完了,又是一个"素食"。虽然失望得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但也不能因为人家近就拒载呀,没办法,只能照样儿弯下腰帮她提行李。估计是她自己也觉得路途太近有点儿不好意思吧,  相似文献   

11.
去悉尼之前,就听说过悉尼人的刻板,在悉尼生活半年后,才真实地体验了悉尼人刻板的"契约"观念. 在我外教的同事里,有一个叫卡鲁斯的悉尼人跟我走得很近,不到两个月我们就成了要好的朋友.有一次生日派对,餐桌上出现了速冻水饺.于是大家就谈起了这个在悉尼算是新奇的玩意.因为我是中国人,最有话语权,就告诉大家,现在我们吃的是速冻的,要说味道,现场包的饺子才更美味.卡鲁斯听说我会包饺子,表现出一种很钦羡的神情,迫不及待地问可不可以尝尝我亲手包的中国饺子.我说:"当然,有空你来我家,我给你做."卡鲁斯孩子似的跳起来.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中心商业街一南一北两家大型商场的老总,都是女人,加上她们身边的一群女人和男人。这台戏可就有了看头!  相似文献   

13.
因为那个时候在纽约,都吃美国饭,一次两次,十天八天还可以凑合,吃两个月下来,那是没有胃口了。王海容带了一点榨菜去。美国吃面条,里面要放cheese。中国人不习惯,叫他们不要放cheese,用白水煮,煮出来的面条糊嗒嗒的,没什么好吃的。联合国有的时候要开会,我们就去开会。中国政府决定参加海洋法会议,团领导要我出席,我就忙起来了。因为当时我们支持拉美国家提出来的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域,中国人很早就支持这个。觉得这是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对这个会议不了解,要做准备工作,一家一家谈。发现海洋法会议最积极的是拉美国家,秘鲁啊,哥伦比亚啊,委…  相似文献   

14.
医学家说     
5岁那年,医学家撰文说,一个人每天只能吸收半个鸡蛋,于是我不敢吃一个。 15岁那年,医学家撰文说,一个人每天只能吸收一个鸡蛋,于是我不敢吃两个。 25岁那年,医学家撰文说,一个人每天可以吸收两个鸡蛋,于是我不敢吃三个。我活到30岁才突然注意到,5岁那年,国人尚穷;15岁那年,生活稍好;25岁那年,全都温饱了。我对医学家的苦心从此大彻大悟:你总不能在人家还穷的时候提倡吃两个鸡蛋,你总不能在人家温饱之后还只给吃半个鸡蛋吧?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秘密     
赵荣霞 《法制博览》2010,(10):41-41
男人在内心深处有几个不想做贾宝玉,一天到晚,各种美女才女淑女环绕着。不过是一般的男人招架不来那么多女人,而且一般的女人也不肯应酬一般的男人罢了——应酬他们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6.
讴歌 《南风窗》2008,(2):95-95
又有小半年没见,我和键鼠。岁末,她约我吃迎新年饭,顺便贺我的新书《协和医事》躺在书店货架上了。我本以为是赴一文人雅事,但吃饭时的话题,还是兜转回来,与她傍晚狂冲出来的办公大楼有关,带着一股DELL笔记本的味儿,吃到酣处,她的感慨是:"公司和女人一样,也有周期。"我知道,她脑子里反应的是"周期"的英文,因为她刚开完一  相似文献   

17.
桔,在南为桔,在北为枳2009年中期,一个被聘来京参与国企改革的浙江女企业家,当年就让企业扭亏,两年时间,企业由包袱成为宝贝700来天企业就发生了巨变,可她却同意这样的观点:真正的改革尚未开始!这个女人叫李琼她做了什么?她还能走多远?2011年5月20日上午。李琼离开办公桌,坐到了会客沙发上,她的手里拿着一些文字材料,准备向我介绍北京建工集团一建物业管理分公司两年来的工作情况。这之前,公司党总支书记赵宝常说:李琼这个总  相似文献   

18.
你老了. 2015年初,我到张家界看望7年不曾相聚的旧友.这是她对我说出的第一句话.我哈哈大笑,嘴里说着岁月催人老的话,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内心的仓惶和失落. 逝者如斯夫. 回首7年前刚刚离开学校的岁月,那时候只要是超过25岁的女性在我们眼里都是“老女人”,可是一眨眼的功夫,我们也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老女人”,而且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龄剩女”.于是,在她父母每日对她为何迟迟不找男友的责问中,这趟相聚无形中变成了两个“剩女”对自我的一趟反思之旅.  相似文献   

19.
杜甫没房子     
许锋 《法制博览》2009,(18):18-18
和熟人聊天,没几句,房子就成了热门话题,说完你的说我的,说完我的说他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聊到房子.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和原来见面“你吃了吗”相映成趣的是,现在三句话之后恐怕问“房子买了没”的人大大增加。看来,在很多人不再为温饱发愁之后,房子已经成为新愁。  相似文献   

20.
国际快评     
《南风窗》2002,(18)
美国人“不开窍”?8月31日,在特拉维夫访问的美国官员告诉以色列,美国将在11月底之前发动推翻萨达姆的斗争。根据美国官员一般不敢随便乱说话、说了就要做到的经验,我想这不大可能是美国人利用媒体在放什么烟幕弹,只是觉得美国人有些孩子气:你想打伊拉克,就悄悄准备罢了,到时来个突然袭击,岂不更好? 美国人却不。他们在因洛克比空难事件要轰炸利比亚某设施时,竟提前几天通知那里的人必须在什么时间离开;前些年发动的海湾战争和今年的阿富汗战争,都是事先炒得沸沸扬扬。这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