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2.
新野:关宿桑城与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城关汉桑城意义相联,模式相同,遥相呼应的孪生姐妹城──新野沙堰“关宿桑城”,于1995年3月,在新野县沙堰镇落成。素有历史古镇之名的新野县沙堰镇,自古以来,系荆襄、宛洛交通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刘备屯兵新野之...  相似文献   

3.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5.
育才莫学诸葛亮刘佳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忠诚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勤政廉政的化身,堪称“万世师表”。然孰不知这位“卧龙先生”,在人才问题上并不高明。“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与他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不无关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  相似文献   

6.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7.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新野县是一座历史名城。在这座城内,有一条叫“主事巷”的普通巷道。这条普通的巷道,记载着1700多年前不寻常的历史和辉煌。汉光武帝刘秀曾在这里招兵买马,并得新野美女阴丽华,后封为皇后;刘备率桃园结义弟兄关羽、张飞在这里居住7年,请来诸葛亮做军师,为复兴汉室运筹帷幄;太子阿斗在这里出生,从他呱呱坠地时起,这条巷道便被人们称作贵地。随着历史的风雨侵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不断损坏,许多历史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再现汉风遗迹,让海内外更多的人了解新野名城的历史,县人民…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可谓“绝代奇才”,“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领导艺术。然而,在用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即是一例。诸葛亮对“义如兄弟”的马谡甚为偏爱。当他去探望病危中的刘备时,刘备问他:马谡之才能何如?诸葛亮赞曰: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  相似文献   

9.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在总结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时说,隋文帝杨坚“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之至广,一日万机”。《三国志》中记述蜀国后期出现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前锋”的困境,最后被灭,就在于诸葛亮的家长制领导所致。 长期以来,人们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的确,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以及对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都显示了一代战略家的雄才大略,他为困境中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发展了势力,巩固了地  相似文献   

10.
汪金友 《前进》2009,(6):56-56
最近去了一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里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一个山坳中,用现在的话说,连郊区都够不上边。因为这里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了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11.
刘备以善哭著称于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遇亮推辞,备即泣告“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袖袍,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才“愿效犬马之劳”,隆中决策,定三分天下;借荆州不还,被东吴屡屡催逼,鲁肃面前,声泪俱下,使鲁肃无功而返,遂占据战略要地,终成帝王大业;白帝城托孤,更是泪流满面,感天动地,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有人就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万世功名     
正诸葛亮的人脉主要在荆州一带,董事长刘备就把诸葛亮放在荆州。待刘备取西川、进巴蜀之后,发现巴蜀进可攻退可守,比荆州人多地广,就开始倚重巴蜀人才,法正、李严等被迅速提拔。刘备58岁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总管行政事务兼护军将军,李严被封辅汉将军并兼任郡守,而诸葛亮仍是军师。5年后,刘备兵败托孤诸葛亮、李严两人,颇有深意。李严是法正之后益州势力的代表,是本土派,诸葛亮代表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07,(7):61-64
刘备病逝于永安前,曾精心安排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即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但是,刘备去世后,李严并没有能够起到辅臣的作用。相反,他还在八年后被废黜和流放。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种断然的决定  相似文献   

14.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君臣之间的“信”履行得较为完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父子和诸葛亮,这对明主贤君在中国历史上演绎着至善至美的诚信道德。诸葛亮在治蜀时期,信用人才,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5.
刘备遭“软困”的联想袁万祥近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按照诸葛亮的筹划将计就计与孙权之妹结余之后,周瑜、张昭等又共谋将其软困于吴中,“以华堂大厦、子女金帛令其享用,娱其耳目,丧其心志,自然疏远孔明、关、张等,使彼各生怨望,然后荆州可图”。孙权照此办理...  相似文献   

16.
林榕杰 《求索》2008,(5):211-214
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属下亲曹势力与反曹势力的对立、长子刘琦与幼子刘琮嗣位之争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刘琦在诸葛亮“在外而安”的暗示下谋任江夏太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刘表废长立幼。刘表临终前向刘备“托国”,说明他深知刘备为人,且或有让刘备调解其二子以后可能发生的冲突之意。他还担心其去世后亲曹势力难以控制,这样荆州会较快落入曹操手中,故以“托国”来促使刘备将来助其子抗曹。后刘琮在亲曹人士的劝说下归降曹操,而刘琦则以其所掌握的江夏郡及属下军队支持了在当阳大败的刘备,这对刘备得以与孙权联合抗曹有较重要的意义。赤壁之战后,刘备为获得刘琦部下以及荆州原属刘表势力的支持,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但实际上刘琦并不能控制荆州。其实,即便刘表当初未废长立幼,刘琦嗣位后也难以保全荆州。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所任的“军师将军”就是“军师”。东川(汉中)与西川是《三国演义》地理概念,不应在研究三国史的学术论文中使用。刘备的荆州军经过二次分兵入蜀,留给关羽至多不超过3万士卒,所谓关羽兵力雄厚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关羽决不是镇守荆州的合适人选刘备在用人问题上铸成大错。章太炎提出的“蜀假吴人之手杀关羽”之说是无所避忌的学术态度是当今治史者所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18.
新野建成“汉文化一条街”新年伊始,河南省新野县“汉文化一条街”正式向游人开放。该“文化街”位于县城中心系当年刘备之子刘禅降生之地。汉文化一条街的主要内容是以我国东汉时期帝王将相、汉画像砖、神话传说及汉末三区时期的名人故事为主题的浮雕画面;其画面共计为...  相似文献   

19.
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南郊。它始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初建时与蜀汉昭烈帝刘备的祠庙相邻,明代初年并入昭烈庙,因此大门的门额上书有“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是合祭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  相似文献   

20.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有一种印象:刘备虽然胸有大志,且能团结部属效忠于他,还有关、张、赵等名将辅佐,但因缺乏用兵韬略,以致奔走半生,还只能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以求生存;直到诸葛亮出山相助后,他方龙腾虎跃.攻城掠地,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诸葛亮虽有神机妙算之能,但他一旦离开了刘备,也同样举步维艰?且看刘备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