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台声》2017,(2)
<正>传承中华文明加强两岸联结两岸文化交流潮流势不可挡2016年,是两岸关系的"变"之年,岛内政局风云变化,民进党全面执政,开始推行了一系列"去中国化"政策,妄图切断两岸的历史与文化联结,从根本上切断中华文化与台湾的联结。而这,仅仅就是为了实现一小部分人的"台独梦"。"去中国化"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文化台独"没有任何生长的基础。泱泱大国,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早已随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根植进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如今,传统佳节、孔孟之道、书法绘画、民族习俗……这些一个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23)
正蔡英文多次口称"转型正义",且强调落实这个理想"只有一次机会"。她心中的"正义",就是"台独","机会"就是执政。台当局领导人和"立委"选举双胜,加上台湾多数县市长为民进党籍,使她觉得机会已来临,所以推动"台独"工作便在各层面展开。不承认"九二共识",是为了"台独",因为"九二共识"的核心思想与"台独"不相容。"九二共识"是指两岸同属"一中","台独"则是台湾要抛弃中国大陆,"自成一国"。  相似文献   

3.
“文化台独”的形成及其欺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杰 《两岸关系》2007,(9):12-14
"文化台独"是"台独"势力割裂两岸文化联系,凸显"台湾文化主体性",为实现"台湾独立"服务的文化分裂行为。它在台湾当局推行下愈演愈烈,具有突出的  相似文献   

4.
台情扫描     
《两岸关系》2021,(9):39-40
正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破坏两岸关系、升高两岸对立近1个月来,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继续破坏两岸关系,升高两岸对立,谋求"法理台独",插手香港事务等等。升高两岸敌意,渲染大陆"威胁"。蔡英文在接受日媒专访时称,"近年来中国在亚太区域显露极大企图心,为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观察2019年两岸关系,一方面由于蔡英文当局否认"九二共识",极力推进"台独"和干扰两岸交流,同时大选竞选过程又产生不小影响,两岸关系严峻复杂态势在继续。在习近平总书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讲话精神指引下,祖国大陆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的同时,全面推进促统工作,两岸民主协商、两岸交流交往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取得新成果。总之,2019年两岸关系呈现祖国大陆促统期、"台独"频发期、台湾选举期、两岸紧张期"四期叠加"特点。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13)
<正>两岸历史文化本来一体,两岸本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唯因"台独"的存在,造成两岸历史断裂与文化心理伤痕。两岸不缺共同记忆,唯缺美好的共同记忆。增强两岸历史连接,可以从八个方面着力: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物、遗迹等;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庆、习俗等;三是近代历史上两岸同胞共同抗击列强侵略、建设台湾的历史;四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7.
陈斌华 《台声》2004,(12):13-13
来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当局推动"渐进式台独",一方面大力推行"去中国化',培植"台独"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又在"台独建国"、"内政"、"外交"和两岸政策上进行策略性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24)
正继蔡英文动员人海战术抢攻中华文化总会,让人产生蔡当局意在文化"台独"疑窦后,民进党"立委"刘世芳一番"空竹统战说",再度使蔡当局及民进党趋向文化"台独"潜台词若隐若现。文化,是人类长久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成果,自有其脉络可追寻。蔡当局和民进党的言语和行为,往往遮掩不住其有意切割两岸文化脐带之企图,令人担忧此乃走向政治"台独"之讯号。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22)
正摘编自11月6日台湾《中国时报》习近平提出的两岸关系发展6点意见中,除重申"九二共识"和反"台独"外,其他4点都着重在两岸合作和增进两岸民众福祉,显见大陆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对台湾民众的善意也由此可见一斑。在首届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开之际,大陆公布了明年的两岸青年交流项目,可见其用心。大陆更为法理"台独"划下红线,发出清晰的战略讯号,就是坚决反对法理"台独",完全否定了"台独"的  相似文献   

10.
<正>必须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教授刘红表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只要谈及台湾问题,都会强调要继续推进两岸交流、加快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隐性台独"是李登辉主政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蒋氏父子、李登辉时期的中华民族政策,认为尽管蒋氏父子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但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值得肯定的,李登辉上台后搞"两个中国",主张"台独",是完全违背中华民族利益的.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政治版图已出现所渭"北蓝南绿"的格局,台湾学界有人将南部稳定支持绿营政党的情形命名为"南方政治"。实际上民进党在南部的政治版图从1990年代中期就已经显形,台湾南部由于本省人占多数的"省籍-族群"分布、具有更厚重本土味的性格与社会经济状况等的耦合,再加上绿营耕耘多年,引导和激发了较浓厚的"本土"价值,目前民进党在南部的政治版图虽收缩,但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使其仍有一定的根基。不过,研究者多数从民进党或泛绿在南部的得票率和政治版图等来分析"南方政治",这种定义是狭义性的,就"南方政治"与南部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关性,从广义上其更应定义为地域意识或地方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它虽与民进党的关联颇深,但在蓝营方面也会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我们将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思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文教交流,扩大两岸各界交往,稳步推进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得以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了一致,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应当继续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巩固和增进互信.  相似文献   

14.
"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名家 《思想战线》2006,32(1):31-38
“文化经济”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和战略构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以前是以潜在的朴素的形态存在着。文化经济一体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人类社会物质基础、政治环境、价值理念不断演化、变迁的历史过程。“文化经济”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佳契机和发展路径,文化经济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目标是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惟达  林艺  靳柯 《思想战线》2006,32(1):62-67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可以实现这一区域内文化产品的交流、贸易与服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共同维护这一区域的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深层介入。这一合作区域的建立不仅是实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践,更有助于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台湾问题起源于国共两党的斗争 ,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中国历史遗留问题 ,这构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历史来源 ;台湾问题在本质上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 ,这构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逻辑来源。因此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两岸之间无论存在多大的分歧都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协商解决 ;从促成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 ,“一个中国”原则的真正内涵是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分割。只有坚持真正的“一个中国”原则 ,才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台湾文坛上,陈映真是一个关注生活、拥抱世界的入世型作家。他师承鲁迅,被誉为“台湾的鲁迅”。陈映真的中篇小说《归乡》继承了他的一贯风格,从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入手,用形象和情感来诠释海峡两岸人民向往统一的主题,生动而深刻,真正践行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一国两制”构想用来解决台湾问题遇到阻力的情况下,本文深挖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资源,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构想。新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借鉴联邦主义的某些做法,以期建构一个两岸同胞均能接受的国家统一模式。该构想扩大了“一国两制”的包容量,增强了“一国两制”的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振兴中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必须把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21世纪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加紧做好武力解放台湾的一切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海峡两岸及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积极争取各国人民的理解和道义支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祖国统一中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样要置于"三个代表"统领之下.只有按"三个代表"要求来培育和创建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与时代接轨,才能与时俱进站在当今时代潮流的前头,才可以称得上是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