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建彬 《金陵法律评论》2004,(5):105-109,121
在现代文学生成、发展的跨文化语境下,诗性文化传统存在着分化、融合与拓展的趋势,从而为现代小说表现诗性精神的多元化取向提供了实现的前提。与之相适应,现代小说中诗性存在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变化,在承传了以和谐为基质的传统古典美学意蕴之外,又表现出之于诗性的失衡或失落的焦虑等现代意味的“边缘情绪”。同时,由于西方宗教精神的影响,诗性存在形态的神性层面意义也逐步进入了现代小说的视阈。  相似文献   

2.
"诗性传统"是一种基于文学"诗性"观念提出的整合性观点,认为现代小说呈现出的"诗性"特征,不仅说明文学"诗性"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的稳定性、长期性和经典化现象,而且对于现代小说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的生成衍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文化整合意义上提出了"诗性传统"这一论题,也就意在引入一种深刻的理解秩序,以弥合、改变目前现代小说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误区,为研究提供一种本体论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乡土小说与诗歌创作在喧嚣时代下呈现为多元并置的格局,它既关乎着世俗文化的大众接受维度,又与多重审美旨趣的建构密不可分。其中,乡土小说与诗歌的互渗是新世纪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作家行走在表意与抒情的字里行间,并在纷繁表象的背后寻求自我内心沉潜的乡愁。小说与诗歌内在的关联性是文学精神架构自觉与自在的状态,诗性的乡土具有现实主义气质的人文关怀,又具有浪漫主义审美旨归的诗性怀乡,从而,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内省中去自觉探寻现实建构的开放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小说中,童年母题得到了丰富而深刻的艺术表现.从叙事特征看,这类以童年为书写对象的童年小说常常包含着"过去-现在"两种时态、"成人-儿童"两种视角;从情感基调来看,温情是这些童年小说的美学特征和情感标识.同时,在童年经验与记忆的诗性回眸中也内含着作家追踪与反思自我人格生成,以及在自我主体性形成中开掘童年所蕴含的人类童年心理及时代因素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尤其是他小说中的自然描写,突破了自然环境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单一的、舞台背景式的作用,成为小说中动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哈代与自然的关系,哈代笔下的自然和自然在哈代小说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分析哈代笔下的自然艺术  相似文献   

6.
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源自她新旧兼容、中西并蓄的叙事方式,直接受到《红楼梦》和毛姆小说的影响。在她笔下,物质世界的华丽与精神世界的荒凉,对高潮的预示和闪避,以及虚实相间的场面处理,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先锋小说以非政治化为诉求的话语变革,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重要现象.在先锋小说的叙事话语之中隐含着政治话语,叙述艺术表现了特殊的政治美学.先锋小说对"意识流"的发现,揭示了一个政治无法彻底统治的内心世界的存在,颠覆了政治的理性统治.存在的探索和存在感的凸显,还原了现实政治的真相,表现了特别的政治精神.先锋小说的"卑微观点",则从"小"角度解构政治意识形态的"大话".叙事视点本身的显现,构成了小说叙事话语的自赎,是对叙事权力本身的反思和反叛.先锋叙事的政治智慧,也可以反观政治美学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创造性的转化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让荒原意识浸润其中,形成其独特的灵魂.本文主要从张爱玲荒原意识成因及荒原意识的表现两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家庭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好以深细的笔法叙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力图通过主人公的传记生活来展现家庭的命运史.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该类型小说借鉴历史纪传体形式,巧妙灵活地运用合传、单传和类传等形式;传体诸形式之间的特定配置,建构了整个人物的组合系统,从而为深入细密地刻画人物性格创造了条件.小说所叙述的家庭历史走势也正是通过人物的纪传形式获得深入的显现.同时,家庭小说还充分吸收了编年形式进入纪传,并在"五体合一"的意义上灵活地运用了纪传形式,这就使家庭生活的审美幻象获得更高的逼真性.史学的纪传形式通过小说艺术的创造性转换,最终成为体现小说的历史意识和人物塑形意识相统一的重要形式因素.这对家庭小说类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