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课题,这对学界从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向上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中西方理论语境差异尤其是针对西方社会治理模式中因重返官僚制而导致的内在张力与弊病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应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制和"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治理机制入手做出积极应对。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个别专注理论思辨的社会治理理论流派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更应是一种行动纲领。从战略方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破解了以往中国地方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从五个方面为未来深化改革提供了转型出路。  相似文献   

2.
李立  周星 《学理论》2015,(1):9-10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要求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下,真正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温和性和治理过程法制化。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产生了诸如群体极化、非理性参与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我国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创新治理方式及路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方面,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底色。在应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转换关系、映射关系和耦合关系,二者能够共进发展。在实然层面,转换失活、映射失准、耦合失调易梗阻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进发展。因此,应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树立社会治理新思维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通过善用社会治理新手段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潜力,通过壮大社会治理新力量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4.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治理公共危机的理想模式。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则是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得以实现的基础。当前中国社会资本"二元并存、发育不良、分布不均"的总体状况严重制约了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在中国的实现。鉴此,在中国实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需要整合和改善中国社会资本总体状况,并重点培育和发展公共危机治理方面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化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差异性,导致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直面社会矛盾"凸显期",在40年社会矛盾治理中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治理话语体系、矛盾治理理念、矛盾治理策略和方式、矛盾治理体制机制、矛盾治理目标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变革。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矛盾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22,(2):148-154
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全球、地区、国家和社会等不同层次的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彰显了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紧密联结、协调推进的重要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应从“全球—地区—国家—社会”的整体视野理解和解决治理问题。全球治理、地区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多层次治理直面的对象与问题虽然有差异,但仍处于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多层次治理的中国实践体现在: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地区治理中着力“促进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发展;在国家治理方面,求实有效、成绩显著,铸就了中国自信;在社会治理方面,党建引领、多元互动,建构了中国模式。多层次治理的中国未来发展旨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倡导“亲、诚、惠、容”理念,构筑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的地区环境;加强党的领导,夯实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基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即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指引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勇闯“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先进政治文明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所强调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内在契合性,为新时代破解中国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社会治理的始终,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和完善“七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汲取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智慧,受当代世界社会治理思潮启迪,并生成于中国社会治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一系列社会治理新理念,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开拓社会治理新境界,逐步实现由"治理社会"到"社会治理"的变革。习近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入探寻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弥足珍贵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破除神治和人治思想禁锢,确立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关键。探索权力配置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体制,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探索"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之路,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必须紧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龙岗区针对如何紧扣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破解社会治理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提出了以创新和规制完善龙岗社会治理之格局,具体从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社会创新联动机制建设、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培育以及幸福社区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突出强调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治理理念的转型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先导,不同的理念会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路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从革命逻辑到执政逻辑的转换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经历了从管制、管理到治理的嬗变,因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同阶段执政党社会控制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急剧升高并长期高位徘徊.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性别失衡作为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人口问题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在当前的人口社会管理中的管理理念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就需要突破旧有的管理格局和机制,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最终构建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本文描述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最新态势,评述了近年来性别失衡治理的公共政策体系,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出发论述了社会管理视域下性别失衡治理问题,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了性别失衡的社会管理框架,为政府性别失衡治理问题提供支持.基于上述框架,本文发现在中国的性别失衡社会管理框架中存在碎片化问题,公共政策体系需要完善,在性别失衡整体性治理的社会管理框架中要纳入对大龄未婚男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深刻转变,以治理理论推动社会治道变革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但治理理论并非万能,作为一种后现代指向且尚在发展中的理论,它无法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完全契合。相对现实社会而言,虚拟社会治理更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治理理论的适用性给予特定观照。治理理论中国化在虚拟社会中的涵养与实践,应通过治理理念重塑,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参与秩序,积极实施从电子政务向数字化治理转变的治理方式创新,以合作与信任为前提重构多元主体关系,在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并举的同时明确权责边界。如此,才能真正使其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结构性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发展。上述一系列变化,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之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便成为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使命和新挑战。这是因为,许多社会问题折射的是治理能力不足和治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换言之,能否顺利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得到彻底化解。具体地说,新时代如何在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重塑社会气质、协调利益关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等便成为重大的使命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其实质反映的是党和政府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选择发展策略的理性价值取向,即追求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融合与统一。将社会治理纳入到中国现代化发展与转型的现实境遇进行考量,更加强调社会治理的形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对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分享,这就要求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坚持工具理性的优先性前提,并以价值理性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保障,要从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多元化的社会参与主体、融合伦理和法制因素的治理方式等方面推行社会治理价值诉求的践行路径,才能实现中国社会治理追求的社会、国家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和利益,维护和达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国家安全稳定、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根本立场,法治德治并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维度,是创新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键抓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由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向党委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模式转变。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要厘清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加强顶层设计;二是要瞄准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立足国情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方向;三是要探索中国特色市域社会治理机制,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和专业化水平,即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常态化和精细化治理机制、强化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与网格化治理机制、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专业化与多元化协作治理机制、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联动机制与社会矛盾化解治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理论视野》2021,260(10)
中国社会治理经历从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探索、国家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现代社会治理体制的建立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深刻历史变革,形成了宝贵的社会治理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之路,在当代实践性指向了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强化党建引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社会治理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解决的不仅是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的问题,关键是重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经济转型要求政府与社会由高度的同和关系,转向合作、和谐与共治的关系;社会治理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重要纽带,体现了国家治理结构的系统性和协同性,面对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社会与政府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需要构建政府与社会和谐的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前语境中的国家治理既不是中国政治传统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西方理论的机械搬用,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综合创新的结果。以此为准,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大量国家治理实践和思想。中国古典国家治理观的特色体现在:以秩序作为国家治理的首要目标,以君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理主体,以因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这些虽然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可以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