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刘一斌 《湘潮》2012,(10):43-46
1989年春夏之交的北京政治风波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给我国的外交造成一定困难。当时我在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任副总领事,亲历了这场风波在美国的影响,以及我们努力工作,打破制裁,突破政治围堵,重塑中美友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福建党史月刊》2014,(9):43-44
正1989年6月,美国布什政府对中国采取一系列严厉制裁措施,中美关系跌入低谷,两国高层领导人的接触基本断绝。鲜为人知的是,在消融这一外交坚冰过程中,"音乐外交"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93年,美国担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东道国,提  相似文献   

3.
我把缅甸当作第二故乡我在缅甸待了12年,都把缅甸当作第二故乡了,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88年缅甸军人接管政权上台执政后,受到西方的制裁,而中国根据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原则,依然与其保持友好关系。1989年中国又开放了边境贸易,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流入缅甸,给濒于崩  相似文献   

4.
在我担任外长10年期间,中国外交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那时,国际风云突变,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制裁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出于各种目的,也在世界上掀起了阵阵反华浪潮。从1989年6月5月至7月15日,短短的一个多月里,美国、日本、欧共体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相继发表声明,中止与中国领导层的互访,停止向中国军  相似文献   

5.
张海 《党的文献》2016,(2):51-56
《邓小平年谱》记录了大量邓小平关于中美关系以及中美发展问题的资料,展现了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对美外交思想,同时又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外交工作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了对美外交思想。邓小平从战略高度考量,致力于发展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推动中美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共赢;同时他坚持立场与原则,正确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台湾问题,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主权,在中美外交困难时期顶住压力,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策略,在坚决维护了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推动了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外交策略是服务于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朝鲜战争结束后,新中国为打破对非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困难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利用矛盾,扩大分歧,孤立美国的策略;对周边邻国采取了强调共同点,尊重、宽容和理解有关国家关切的策略,取得了许多重大外交突破。这些重要的外交策略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外交策略是服务于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朝鲜战争结束后,新中国为打破对非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困难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利用矛盾,扩大分歧,孤立芙国的策略;对周边邻国采取了强调共同点,尊重、宽容和理解有关国家关切的策略,取得了许多重大外交突破.这些重要的外交策略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分化瓦解在联合制裁中国的各国中,日本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太情愿的角色,只是为了维护西方各国立场的一致,才勉强同意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制裁中国的决议。 1989年8月1日,我在巴黎出席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时,见到日本外相三冢博。他对我说,在半个月前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日本为中国做了解释,劝告西方不要使对华制裁升级。随着中国恢复稳定,日本在1990年就恢复了对华第三批日元贷款。  相似文献   

9.
周觉 《湘潮》2004,(2):58-61
从1986年10月至1990年10月,周觉担任我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第六任特命全权大使,历时4年。在这期间,由于受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法国政府对我国采取制裁措施,中法关系处于1964年两国建交以后严重危机的低谷时期,呈现出波谲云诡、起伏曲折的复杂局面。这也是周觉40多年外交生涯中,经历最为艰难、最受锻炼和最有意义的一个时期。4年中,除一般日常外交业务外,留给周觉印象最为深刻、涉及两国关系大局的大事之一,是1989年底经过多次坚决交涉和不懈斗争,打掉了法国卖给台湾的巨额军火买卖。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着眼于建立平等的新型外交关系,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总结近代中外关系,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战略,并积极付诸实践。"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确保了新生政权的安全与巩固,开创了中国外交新格局。毛泽东个人对于"一边倒"外交战略是基本肯定的。实践和历史也证明,"一边倒"外交战略确实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符合新中国国家利益的一项外交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军事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军事外交战略经历了以意识形态为主的"一边倒"战略到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战略,到十八大后全面推进,展现大国风范的转变。新中国军事外交战略逐步发展成熟,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外交思想可概括为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确立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四项原则 ,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如下实践性成果 ,一是争取到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二是形成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有序格局 ,三是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起了务实密切的合作关系 ,四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发展中有了突破 ,五是具备了独立自主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科学总结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依据时代变化,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提出的一项战略方针.它要求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严格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来处理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政党的关系.这一思想对推动我国对外工作的正确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正确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认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侵略包围的态势.确定要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同盟关系"的同时,特别要做好以印度、缅甸、印尼等为代表的"中间国家"的工作.以此作为打破封锁和包围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战略步骤.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等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1):39-41
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时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他强调,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是不管用的,  相似文献   

16.
牧仁 《理论研究》2013,(3):45-51
随着国际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包括文化与外交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外交活动是实现与国际社会沟通、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最直接的手段,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运用软实力外交传播中国的声音,加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外交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长时间以来,"夫人外交"一直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领导人的夫人们,也展示了中国外交的"软实力"。张茜:新中国"夫人外交"第一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活动中,中国面临着尴尬的"夫人外交"困局。一些国家领导人访华都带夫人一起来,而中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夫人参与接待,常常是临时拉人,接待工作效果不佳,甚至被认为是对妇女不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陈毅动员夫人张茜出来,专门做外交工作和夫人工作。张茜作为中国外长夫人的第一次外事活动,是代表陈毅出席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和经济代表团的宴会。  相似文献   

18.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郑重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政策的提出及实施.奠定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在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围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史为鉴,认真研究这一政策,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苏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两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同志加兄弟"般的密切联系,由于意识形态及苏联大国"老子党"的原因,双方在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的外交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放弃了一直奉行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全球反苏统一战线,苏联的对华政策也有所松动,双方在八十年代进行了长达十二轮的会谈,终于在1989年实现邦交正常化。探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具体历程,对于我国对外关系的开展和当前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针对这一命题各抒己见,虽精彩纷呈,却莫衷一是。甚至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的概念来自西方,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还津津乐道于用西方治理理论来进行解读,成为西方学术的"俘虏""传声筒""留声机"。殊不知,与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显示了"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其一,国家治理的历史来源不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历史来源和历史轨迹是不同的,特别是近现代化历史发展轨迹根本不同。今天的中国是前天的中国(1840—1949年)、昨天的中国(1949年之后)内生性演化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