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2.
《党员文摘》2006,(5):F0002-F0002
2005年12月7日.是重庆黔江小女孩倪东艳8岁的生日。可这天早上.父亲仅仅说了句“照顾好妈妈”后,就停止了呼吸.小东艳从此就开始了独自照顾智障瘫痪母亲的艰苦生活。照片中的家简陋而昏暗.她就将作业拿到灶前.一边烧柴火做饭.一边借着火光做作业。曾经有好心人提出要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小东艳却回绝了,因为她舍不得丢下智障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1.适当越位:以免偷走了孩子的梦许多年前.一个十岁的男孩一直梦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回到家后.他伤心地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了这一切.母亲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男孩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当他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母亲的那句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想到她的儿子能成为名人,也许她根本没有指望过靠自己的三言两语去改变儿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服务于患者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我叫邵国光,今年38岁,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的胸外科主任。我10多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最小的弟弟才3岁,母亲是工人,拉扯我和弟弟妹妹5个孩子,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是国家给了我和弟妹们生活补贴,才使我们都完成了学业。1...  相似文献   

5.
火车还没停稳,人们就呼啸而上。车门被堵死,车窗成为通道。一位年轻的母亲,好不容易将两三岁的孩子塞进车窗.自己还没来得及翻爬,火车就开走了。这是16年前春运时,我在火车站见到的悲惨一幕。  相似文献   

6.
一位母亲中年得女,溺爱至极。女儿该走路了,母亲不让她下地,怕摔伤了她;女儿上学了,母亲放心不下,害怕女儿吃苦,把女儿从学校接回家,并辞去了公职,专门负责女儿的生活起居——结果原本智商正常、发育正常、神经正常的女儿直到30岁,智商还停留在6岁孩子的水平上——这是发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7.
一家生活在农村的母子3人,靠1亩多薄田度日.母亲长期染病在身,时常无钱医治,拖着两个八九岁的儿子,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母子三人的生活除了村上微薄的资助外,全靠亲戚朋友的接济,两个本该上学的孩子,却因无钱上学而辍学在家…………  相似文献   

8.
怀抱     
心理学家说,在一场突然的事变中──比如火灾、爆炸、坍塌──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扑进母亲怀里,而母亲的第一个反应也是紧紧搂住孩子。孩子脆弱的心灵化解不了一场惊变,而母亲的怀抱仿佛是一块海绵,缓缓地吸收孩子的恐惧,直至平复。专家说,在灾变中身边没有母亲的孩子,以及找不到母亲的孩子,心理将会遭受无可挽回的创伤。恐惧对孩子来说,比肉体的疼痛还难忍受。在贵阳的一次爆炸事件中,由于母亲没有把7岁的儿子抱进怀里,从此这个孩子不再开口说话。他走不出恐惧,因此自闭。 我还看过这样的报道,一个17岁患骨癌的男孩子,…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震动了整个香港的一则新闻是,一个不堪坎坷的母亲,把两个10岁多一点的孩子手脚捆绑,从高楼抛落,然后自己跳下。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15岁的学生在学校的厕所里.用一个塑胶袋套在自己头上,自杀了。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抗战爆发,一群8岁到16岁的孩子们,不愿做亡国奴,组成了孩子剧团,靠着捐来的三百块钱,由19岁的共产党员吴新稼,带领着21位弟弟妹妹们,一路上忍受饥寒,演戏唱歌宣传抗日到了武汉。国民党当局却说他们是一群小难民,要解散他们,不给起码的生活保障,不给治疗疾病,这群孩子举目无亲,怎么办?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母亲已经离开多年了。咀嚼母亲留下的微言大义,莫若一句"日子是用来过的。"刚结婚时,我与妻子常吵架,闹得不安生,传到母亲耳朵里。母亲心有戚戚地说,日子是用来过的,不是用来吵的。又说,生活总有不如意,孩子都有了,还能怎么样?她们这一代人,把家看得格外重,潜移默化,我们也把孩子当一切。  相似文献   

12.
正母亲已经离开多年了。咀嚼母亲留下的微言大义,莫若一句"日子是用来过的。"刚结婚时,我与妻子常吵架,闹得不安生,传到母亲耳朵里。母亲心有戚戚地说,日子是用来过的,不是用来吵的。又说,生活总有不如意,孩子都有了,还能怎么样?她们这一代人,把家看得格外重,潜移默化,我们也把孩子当一切。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话剧团演员张莺,1937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孩子剧团,时年15岁,是剧团里年龄较大者,组织能力强。以后剧团到了武汉、重庆,她受到周恩来、邓颖超亲切关怀。 1957年,周总理来重庆,看市话剧团《日出》后和演职员  相似文献   

14.
星竹 《当代党员》2006,(11):41-41
意大利的琼·萨西.因自小家境贫寒,九岁时不得不退学,跟母亲在一所学校边上开设了一间文具店。店小得只有七八平方米,赚不了多少钱,只能简简单单地维持生活,可是母亲却拿出一大瓶胶水供学生们在买信封、贴邮票的时候白用,在当时,这瓶胶水琼和母亲得用一天的时间才能赚到。琼很不理解,母亲却说:“能让人感到温暖,也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5.
正从小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艰苦,小学毕业后,母亲就辍学在家帮着姥姥姥爷干起了农活。母亲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18岁时的母亲,因为不满家中安排的亲事,便独自一人来到新疆,投奔已经结婚的二姨。后来,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相识,相爱,他们在1990年的夏天相识,在1991年的夏天步入婚姻的殿堂,在1992年的夏天生下了我。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在忙碌,总是有干不完的事情。如今,银发已悄然爬上了母  相似文献   

16.
义务邮递员     
艾孜买提是个可爱的维吾尔族孩子,正读小学二年级。早些年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在新疆生活。2005年春天,当草原上开满鲜花时,小艾孜买提忽然非常想念起母亲。关于母亲,他只知道她是辽宁省大连人。于是有一天,小艾孜买提偷偷上了火车,一个人跑到大连来找妈妈了。12岁,毕竟太小了,艾孜买  相似文献   

17.
理解的幸福     
我7岁那年,父亲死了。 母亲是个没有主意的家庭妇女。她不识字,她最大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娘家到婆家,从婆家到娘家。临此大事,她只知道哭。当时母亲身边4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3岁。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早在我会呼吸以前就开始了。这一点是在我36岁生日那天清晨睁开眼睛计算年龄时突然想到的。从母亲受孕时起,我就已经开始样样向母亲索取。在那最混沌的十个月中,尽管母亲工作压力沉重,生活担子繁重,并没有妨碍她对我无私的赐予。更甚的是,八斤重的我降世那一刻,为了同母亲分体,断然破胎,截然开骨,在母亲剧烈加速的阵痛中,一路挣扎,夺门而出。  相似文献   

19.
孙建国与胡月因夫妻感情不和离婚后,女儿孙倩随母亲胡月生活。2012年11月,胡月经人介绍与周凯结婚。随后,胡月擅自将孩子改名为周倩。孙建国得知后将胡月告上了法院,要求恢复孩子姓氏。 法庭上,孙建国说,胡月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擅自更改女儿姓氏,侵犯了我的监护权。但胡月却说,孩子随我生活,抚养权在我手中,你没有权力干涉我更改她的姓氏。  相似文献   

20.
宋莹璇 《党课》2009,(6):92-95
案例: 1997年,赵亮9岁时父母离异,自己随母亲李某一起生活,父亲赵某每月给付抚养费300元。第二年,赵亮跟随母亲改嫁到孙家,与继父孙某共同生活。2000年,赵亮顺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住校学习六年。生父赵某每月给的抚养费不够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不足部分由继父孙某支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