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樊文 《中国民政》2024,(1):50-51
<正>车桥镇、卢滩村、大胡庄、横沟村……一个个有地方特色的地名,讲述着一段段红色历史故事,传递着催人奋进的力量。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22年,淮安区以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为契机,不断深挖地名文化资源,加强红色地名保护,发挥地名产业价值。2023年,淮安区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正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大省,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地名传统,许多地名中都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和深邃悠远的人文精神。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省民政厅高度重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通过地名普查,摸清了全省地名信息的详情,处理了一批不规范地名,让地名管理规范化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省民政厅还十分重视地名文化的弘扬和宣传  相似文献   

3.
<正>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普天之下,莫不需名。地名,是一种文化印记,铭刻在神州大地的璀璨河山,记录着泱泱中华文化的峥嵘岁月。地名,饱含着故乡情怀,镌刻着历史印记,记录着文明历程,亦是民政文化的一部分。由中宣部指导,民政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于11月16日正式登陆央视。作为我国首档大型地  相似文献   

4.
吴双  陈嘉悦 《中国民政》2022,(16):16-17
<正>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印记,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十年来,地名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地名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地名文化保护不断加强,地名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安徽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庐江县金牛镇等入选千年古镇,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等入选千年古村落。图为入选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  相似文献   

5.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普天之下,莫不需名。"伴随着铿锵的语音与前卫的舞美,《中国地名大会》的宣传片打响了首期开播的战鼓。对于参加了这一季地名文化知识竞赛的我来说,如同在当时录制时一样,既兴奋、又紧张。地名,无处不在,它可以出现在长征路线图上,可以出现在列车时刻表里,可以出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也可以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湾古港。人的生活不能没有地名,人类社会无法离开地名。可以说,"地名"这两个字既能下夯土埃,又可上跃扶摇。以此作为节目的主题,既有开创的新意,又有辟新的诚意。  相似文献   

6.
正"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普天之下,莫不需名。"伴随着铿锵的语音与前卫的舞美,《中国地名大会》的宣传片打响了首期开播的战鼓。对于参加了这一季地名文化知识竞赛的我来说,如同在当时录制时一样,既兴奋、又紧张。地名,无处不在,它可以出现在长征路线图上,可以出现在列车时刻表里,可以出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也可以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湾古港。人的生活不能没有地名,人类社会无法离开地名。可以说,"地名"这两个字既能下夯土埃,又可上跃扶摇。以此作为节目的主题,既有开创的新意,又有辟新的诚意。  相似文献   

7.
刘连安 《中国民政》2022,(16):22-23
<正>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我国传统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说过: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了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取好新地名,留住老地名,才能守护住我们共同的回忆与温度。日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组织召开地名用字与地名文化保护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决地名用字中的特殊读音和特殊书写,进一步加强地名保护展开讨论。专家一  相似文献   

9.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距省会西安只有25公里。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华夏第一都的“咸阳城”掩埋着9位汉皇和9位唐王,成了华夏历史上恢弘时代的见证。 咸阳曾经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国都,素以“秦都、汉陵”闻名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地名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着不从实际出发,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地名管理条例的法定程序办理等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地名工作,在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依法按程序办理。严格按照国家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恪尽职守,认真开展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促进地名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又见皇城根     
北京人都知道皇城根这个颇有京味的地名,而皇城墙却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城根前的小街还依稀可辨它的走向,默默承载着它的兴废与沧桑。 如今,北京皇城内最大的开放式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就建在昔日皇城墙原址上,青松掩映,绿草衬托着一段红墙金瓦古朴而又威严的皇城墙,已成为古城靓丽的历史文化观光风景线,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5,(22)
<正>对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安阳的做法不只是将物质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动力,将红旗渠精神与文明城市创建融为一体,成了安阳市推进城市进程的一大抓手。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的安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红旗渠精神、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都集聚于此。作为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城市,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书写着一段又一段安  相似文献   

13.
李辉 《乡音》2014,(2):49-49
此刻,即便从火车车窗缝隙钻进的风把书页吹起,我也不会刻意遮挡和掩盖,书被翻到哪一页,我就读起哪一页。那是一种久违的舒展和自由,如同每一次,从他乡回故乡。我曾经在另一段旅途中读这本诗集。在所居城市的地铁车厢里,我在拥挤中站定,左手抓着扶手,右手翻开书。在音乐播放器、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地铁电视们的讶异目光中,我开始欣赏诗人席勒的诗句:从前,我也生活在阿卡狄亚……书页的下方,关于"阿卡狄亚"的注解让我心生感动——古希腊的一处山地地名。这里山青水绿,鸟语花香,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般宁静淳朴的生活。我闭上眼,想象着阿卡狄亚的美丽模样,想着它与我的故乡有多么远,又有多么近。  相似文献   

14.
<正>工作20多年时间里,8年勘界,解决边界争议9463处,完成7条省界、436条县界和229个三县交会点的勘定任务……这一串串数字,是河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高文元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勘界工作者最有力的见证。他顶严寒、冒酷暑,圆满完成了地名规范化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城乡地名标志设置;他跋山涉水、寻宗访源,使17个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评为"千年古县",有效保护和传承了燕赵优秀地域文化。2015  相似文献   

15.
正地名是承载历史和凝聚认同感的"容器"。在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据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显示:近30年来,伴随基层行政区划和建制村调整,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它们的名字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迫在眉睫,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  相似文献   

16.
我以前读不准俄罗斯海参崴的“崴”字,自以为是地念作“海参威”,觉着透出一股忧郁的蓝色气息。到了东北,才知道这原是一个极乡土气的地名。崴子,是山东话,意为水湾。海参崴,就是出产海参的湾子。在地图上,海参崴是个被圈在圆括号里的小名。那地方的大名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多拗嘴的地名! 我们作为旅游者来到远东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轿车在细雨霏霏的街道上疾驶,观赏着异国的风光。俄罗斯女导游娜佳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张黑白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地名中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要素,如地名语源的语言文化,地名命名习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及意识形态对地名的影响,地名沿革与地名含义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等,因此,可以从台湾地名来探讨两岸文化的联系。台湾早期的地名,都是以高山族语为语源的。高山族当时还没有可记录地名的文字,这类地名在清代以后,多被大陆去的汉族垦民用闽南语音译或意译使用,并以语音相近的汉字  相似文献   

18.
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华法治千年史上的界碑。从这里,古老的华夏文明通往现代宪政之旅,理性的西方法治输入浪漫的东方智慧,在历经革命与改革的曲折磨难,终于塑造出一种融汇古今、中西合璧的独特法治模式。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过去,那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法治勃兴画卷,描述着一段从革命到改革的中华故事,记录着共和国从人治到法治的脉搏动律。  相似文献   

19.
正豫政[2014]58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要求,我省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历史见证与记忆,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  相似文献   

20.
正辽政发[2014]26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精神,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开展地名普查的重大意义地名是重要的国家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是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是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客观需要。第一次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