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之学以“心”为本体,工夫论也是他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在不同的具体言说情境下,又有轻重缓急之别。他的为学之工夫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为学工夫主要体现在本原与认识的渐进性,告诫我们为学不可急于求成;“知行合一”的为学工夫论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知先行后”和“行重知轻”的命题提出来的。他主张为学中“知”和“行”相辅相成,合一并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实务中,对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合同未经批准的效力问题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立并生效,第二种观点是无效,第三种观点是成立但未生效。第一种观点是适用法律错误;第二种观点属于法律理解错误;第三种观点从表述上看是基本正确的,但从学理上理解是不准确的,理论上有待深化。造成后两种观点错误或歧义的原因.都与学理上法律行为效力——成立和生效——二层次论这一传统通说有关。本文主张法律行为效力——成立、有效、生效——三层次论。按照法律行为效力三层次论,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合同未经批准的效力是成立并有效但未生效。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四德说”和董仲舒的“五常说”通常被认为是关于儒家核心价值体系较为标准的概括,在儒学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宋代儒学复兴,学者们对此问题的探讨则侧重于分析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儒家功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李觏把礼作为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心,以之统摄其余;理学大师朱熹则将仁作为最高的范畴,以之兼摄其它。两人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他们思想体系内在理路、学术传承的不同,也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4.
“皇极”概念源出《尚书.洪范》,文本中具有按照公平和公正的要求建立普遍的社会和谐的含义。文章从梳理“皇极”概念出发,在历代注家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中,着重分析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的观点,从中概括出两种实现社会和谐的主张,即专注于道德教化的观点和要求制度建设的观点。古代思想家对这两种观点各有所主,有其时代的条件,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两者不可偏废,尤其要注重制度建设,这也是今天加强古代事功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崔铁民 《理论前沿》2009,(9):F0002-F0002
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制胜法宝。关于解放思想的标准问题.一直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各有表述,所论颇多。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就是看敢不敢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当前腐败根源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前腐败现象的根源问题,理论界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剥削根源论:腐败现象根源于社会上所存在的残缺的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剥削思想;体制转型根源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社会失序导致腐败泛滥;权力异化根源论: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的公共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相分离状况使权力异化仍不可免;思想观念根源论:腐败根源于思想蜕化变质;需求驱动根源论:腐败是掌权者利益需求与利益实现手段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综合根源论:权力失控,利益关系混乱,转型时期社会震荡,消极的文化诱导,主体价值观念偏误  相似文献   

7.
威尔哲尔的目的行为论主要包含了三大哲学思想:其一为物本主义存在论;其二为新康德主义;其三为实证主义。该理论受当时德国的政治形势及广为流行的非理性主义的影响较大。其不足之处在于:对过失犯与不作为犯的解释过于牵强,而这原本却是可以避免的。此外,行为于犯罪论中所处的地位应是独立的,它是超然于犯罪的上位概念。  相似文献   

8.
犯罪的产生必有其原因。犯罪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属性,其产生遂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与自然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外因,亦即犯罪的客观原因;犯罪的个人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内因,亦即犯罪的主观原因。犯罪原因论之关键的问题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到底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应该属于犯罪产生的首要原因。故而,犯罪原因论中进行主、客观原因地位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问题又十分复杂,致使犯罪学界对其长期纠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主、客观原因并列冠军说”)、“说不清说”等,各有千秋,各有得失。而“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既取各论之长、又避各论之短、还重自主创新,是一种颇有智慧的主、客观原因地位论。“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认为,产生犯罪必须主、客观原因同时具备,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没有统一模式,对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关于企业的会计目标 ,目前主要有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 ,但是 ,这两种理论都存在缺陷。企业的会计目标应是为各契约主体提供信息。这一目标随着环境的发展 ,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0.
犯罪结果论     
犯罪结果论刘生荣一、犯罪结果的新观念(一)犯罪结果的概念。关于犯罪结果的概念,我国刑法学界有不同的界说,李洁博士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侵害说,对此虽有不同的提法,但在犯罪结果的质的规定性上存在着共识,即把犯罪结果定义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第二种为...  相似文献   

11.
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发展王小梅,唐洲雁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①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产生了两种既相联...  相似文献   

12.
研究政府的本质,离不开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考察,由于各自理论预设和逻辑的不同,对政府本质的看法就有剥削论和契约论这两种理论,两种理论各有自己的局限性,也各有自己的合理性,对政府本质都有着强大解释力。中国政府也在顺应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根据自己特有的国情党情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改革,重新审视各种政府理论,正确借鉴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合理汲取其中的正确成分,抛弃其中的不合时宜部分,对于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有着变为现实和紧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前科的定罪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前科的定罪价值林维一我国法律对于前科并无明确规定,学者对此主要有六种主张,即:1.历史污点说。即前科是指历史上因违反法纪而受过各种处分的事实;2.累犯事实说。指因犯罪而受到刑罚处罚并足以构成累犯的事实;3.折衷说。认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且已执...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犯罪案件是否一定能被侦破,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绝对说和相对说。相对说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应确立侦查相对性的理念,以指导侦查工作的合法、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晚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恩格斯晚年在民主问题的认识上实现了两大理论飞跃:一个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上,实现了从公社国家到民主共和国认识的转变;一个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斗争策略上,实现了从暴力革命向合法性斗争的转变。但是,在形成这两大理论飞跃的过程中,恩格斯并没有忽视对暴力问题的强调。总体上说,恩格斯晚年的民主观实质上指向了阶级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战斗力建设重要论述,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战斗力建设的科学指南。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战斗力建设指导思想论;战斗力建设方向论;战斗力建设主要矛盾论;战斗力要素、形态构成论;战斗精神论;战斗力生成模式论;战斗力生成途径论;战斗力标准论;战斗力建设环境论;战斗力建设基础论;战斗力多样化运用论。其科学价值:党的军队战斗力建设指导理论的新命题;党的军队战斗力建设指导理论的新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加快战斗力建设发展的基本遵循。认真贯彻胡锦涛战斗力建设重要论述,推动战斗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就要:以胡锦涛战斗力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确保战斗力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忧患意识,把推进战斗力建设的精神动力搞坚强;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实践,推动战斗力建设创新发展;加速人才培养,巩固、强化战斗力建设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讲求务实作风,提高战斗力建设的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大陆法系刑法中,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是关于违法性本质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解说。当这两种学说被介绍到我国以后,我国有学者提倡法益侵害说,并试图以此来重构我国的犯罪论体系。诚然,法益侵害说自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是,法益侵害说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解释法益时不具有稳定性,在违法性的解释上离不开生活伦理道德,以及在处理具体案件时也会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18.
大国制衡行为:争论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丰 《外交评论》2010,27(1):111-125
单极国际格局使均势理论的核心议题发生转变,即由一种传统上研究均势状态的国际政治理论,转向一种研究制衡行为的外交政策理论。本文旨在考察围绕制衡行为展开的学术讨论,梳理并评析竞争性的理论解释。从既有研究侧重的角度来看,有关制衡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制衡行为生成,权力制衡论、威胁制衡论和利益制衡论分别为三种代表性理论;其二是研究制衡行为缺位,分别有权力差距、集体行动、国内政治、规范和认同论等解释。总体看来,对于这一普遍现象,大多数研究路径给出了特定性解释。尽管对特定案例的解释有助于理解普遍现象,但是,只有找到具有普遍性的变量和因果关系,才能发展出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民法上,法人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法人本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在学理上的主要分歧在于法人拟制说和法人实在说的对立。两种学说的历史渊源、哲学背景和主要观点,各有其的合理之处、争议点和局限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未真正揭示法人本质,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接近了真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组干部的思想和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常见弊病有以下六种: 一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心疼”,有些村组与城镇相邻,因城镇各项建设需要,用地需求持续上升。于是。少数村组干部经不住利益的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