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3年 1月 1 4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突然参拜靖国神社 ,引起中、韩等国及日本国内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小泉是 1 985年中曾根康弘后第二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并连续三年参拜 ,其中既有其个人政治需要及历史观方面的因素 ,也反映了近年来日本政治生态方面的一些变化。首先是“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的延续。 2 0世纪80年代 ,在日本经济实力大增、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背景下 ,中曾根任首相期间 (1 982 -1 987年 )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 ,核心是使日本摆脱战败国阴影 ,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 (包括军事)大国。以该口号为…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美欧日政治走向石人冷战后,美国、西欧、日本政治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展望21世纪,这些变化还将继续影响这些国家的政局走向。目前,美欧日各国正处于跨世纪的政治过渡期,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政治家相继登台执政,各国领导层基本实现了“代际转换”...  相似文献   

3.
日本修宪态势及其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日本加快修改宪法的步伐 ,执政的自民党和在野的民主党纷纷表示将在近两年内制定出新宪法草案 ,并在争夺修宪问题的主导权上展开明争暗斗。修宪问题已成为 2 0 0 4年日本政治的焦点。今后 ,日本各政党及政府如何运作修宪及对“和平宪法”做何种修改将关系到日本国家走向 ,值得关注。一、战后日本谋求修宪的手段现行《日本国宪法》系战后美国在占领日本初期主导制定 ,194 6年 11月公布 ,194 7年 5月实施。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真诚地追求以正义和秩序为基础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 1 1月 9日举行的日本众议院大选结果表明 ,随着老一代政治家的逐渐隐退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将进一步在政坛上发挥主导作用。“修宪”的可能性加大 ,在安全战略上可能进一步向派兵海外和承担更多国际安全责任的方向调整。日本政治的走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大国”战略是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的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其战略目标主要有三,提出了形成以“美日欧”三级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主张。以重点推行“大国外交”和欧亚大陆外交。推行政治改革、向军事大国迈进、巩固经济大国地位、向世界推行“文化输出”战略等为推进政治大国战略的手段。日本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并非易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更加明确。1992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波多野敬雄明确提出,日本“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这一目标实现,“等于日本被承认为政治大国”。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深度调整了对非洲的战略,明显加大援助力度,并藉此争取非洲国家对其“政治大国”战略诉求的支持。目前,援助已经成为日本拉近同非洲战略关系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为谋求“正常国家”待遇、实现向政治大国的转变而努力。然而,日本要想真正成为“政治大国”,就必须注重软权力的巩固,尤其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而要做到这一点,日本应该首先在二战侵略罪行上反省。  相似文献   

8.
挑战与应战:变化中的日本政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拉克战争、朝鲜核问题的爆发和国内结构性改革步履为艰 ,使日本政治在 2 0 0 3年的变数增多。悬而未决的有事法立法、引而不发地向伊拉克派兵以及倍受瞩目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国会的解散和众议院的大选等问题 ,都与国际危机的演进一起形成了对日本政治的冲击。以“普通国家”为目标的“小泉式”政治与外交倍受考验。日本国家的结构性转型方向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项昊宇 《和平与发展》2023,(1):97-112+156+159-162
日本岸田内阁通过发布“安保三文件”,对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作出大幅调整,标志着二战后日本国家发展路线的重大转向。日本重拾激进强军扩武路线,尤其是引入“反击能力”和大幅增加防卫开支,使其“专守防卫”等战后军事约束进一步名存实亡,和平主义发展路线出现动摇。日本国家安全观和对外战略思维突出阵营对抗和大国竞争指向,强化与美西方阵营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安全捆绑,凸显“冷战回归”色彩,将深刻影响亚太安全环境和全球战略稳定,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构成新的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日本施行“安保三文件”、落实强军举措仍面临诸多内外制约和掣肘,在其国力衰退的大背景下本质上属“以攻为守”之举,根本诉求是使日本“摆脱战后体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进而谋求在国际秩序变革期中提升大国影响力,未来日本军事大国化仍将是有限度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早在70年代初,日本领导人就提出了“向政治大国过渡”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使日本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等等,从而明确提出了日本走  相似文献   

11.
拉美国家政治形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3年 ,拉美国家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大多数国家政治局势稳定 ,个别国家出现动荡 ,有很多影响政治发展的因素值得进一步关注。2 0 0 3年比较重大的政治动态和事件列举如下 :巴西卢拉政府执政 1年 ,总体社会政治形势平稳 ;墨西哥举行中期选举 ,执政党国家行动党议席减少 ,革命制度党和民主革命党议席增加 ;阿根廷正逐步从经济危机中复苏 ,政治局面有所好转 ;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继续保持较高的民意指数 ,但其政治和财政改革方案却未能通过全民公决 ,在市政选举中左派力量获胜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与反对派势力的较量仍在继续 ,双方将在…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经济政治化”角度看日本对东盟的经济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二战后对东南亚国家实施的经济援助除了商业上的动机外 ,还带有很强的战略性。日本在战后对东盟国家的经济援助分 3个阶段 :第 1阶段是从战后初期到上世纪的 6 0年代末 ,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处于初始阶段 ,这一时期经济援助的经济意义占很大比重 ,但也含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且比较隐蔽 ;第 2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的“福田主义”的出笼到贯穿整个 80年代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这一阶段日本在外交上倾向独立 ,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化开始显现 ;第 3阶段是从冷战结束到现在 ,这个阶段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意图明显 ,直接服务于其政治大国战略。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一个具有较强情报意识的国家,素以“情报立国”闻名于世,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日本都十分重视情报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在提出建立“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加快了迈向“情报大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坛泛起一股“新国家主义”思潮,其目的是谋求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地位。在这股暗流的涌动下日本鹰派政治家们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其主要表现为:加强以军事同盟为主的日美关系、修改和平宪法进一步强调集体自卫权、美化甚至否定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历史、向青少年灌输极端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皇国史观、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并鼓吹拥有核武器等,令人堪忧。这股暗流必将对亚太地区的政治局势的走向以及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不确定因素,颇值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方拥华 《东南亚》2004,(3):42-47
20 0 4年 5月 1 0日菲律宾举行了全国选举 ,4 2 0 0多万选民在各地投票点推选总统、副总统 ,共有 5名候选人参加了自 1 986年马科斯下台以来最为激烈的总统竞选。阿罗约总统获得 1 2 90多万张选票 ,赢得胜利 ,继续蝉联总统 ,反对党候选人费尔南多·波以 1 1 2万张选票之差落选。①一、阿罗约成功连任的原因(一 )阿罗约执政 3年多来 ,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 ,在维护政治稳定、打击恐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阿罗约是在 2 0 0 1年前总统埃斯特拉达被“第二次人民力量”运动赶下台后执政的。上台后阿罗约很快完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国际战略及国际政治理念分析入手,对当代日本战略性外交及政治诉求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诠释。其一,日本的战略性外交作为体现日本主体性的、旨在参与和主导国际事务的对外关系样式,充分表现出力求摆脱"和平宪法"、谋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性政策取向。其二,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表现为:以解禁乃至行使集体自卫权,谋求日美同盟的对等性;通过价值观外交,构建"海洋民主国家"联盟;介入南海问题,离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关系;以激化钓鱼岛及东海问题遏制中国正当海洋维权,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等等,已成为影响东亚和平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不仅严重破坏了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环境,而且导致东亚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从长远来看,日本仍将通过战略性外交谋求地区乃至国际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继续渲染"中国威胁论",力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及"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实现日本成为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东南亚展开了积极的外交行动。日本领导人频繁访问东南亚,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数目可观的援助,还利用人道主义救援等方式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存在。日本此举意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围堵中国,扩大地区影响力,谋求"入常"。日本这些意图受到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日本的历史认知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等因素的制约,其实现并非易事,但安倍政府仍将继续实施目前的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不振,政坛不稳,社会秩序恶化。同时,右翼势力急剧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家们纷纷提出改革方案,如前首相中曾根就“日本应如何摆脱国家危机”而提出了所谓“治国方案”。但这个“治国方案”是重蹈历史覆辙的方案,它拯救不了当前日本面临的危机。小泉纯一郎执掌日本政权后,为了转移日本社会的矛盾,配合美国的亚洲战略,对华采取了强硬政策,妄图“孤立”和“围堵”中国,使中日关系陷入了危机状态。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日本领导层不满足于“经济大国”的现状,努力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其具体目标: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进而最终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主要手段是,以加强经济活动为主,辅之以“创造性外交”。日本国内出现的一些倾向和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国家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和严重警惕。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随着保革对立的“1955年体制”的终结,以小泽一郎、桥本龙太郎等为代表的新保守势力迅速崛起。新保守势力主张实行“新保守主义革命”,在历史观、修改宪法等方面持强硬态度,并加快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日本新保守势力的崛起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增加了日本政治发展的不可预料性。但由于美国等因素的存在,日本政治不会因而走向极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