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共存构成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文化多元化的视野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明确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发挥三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探求具体的实践路径。要弘扬主流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依靠精英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力;利用大众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中央苏区文化建设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化大众的双重任务。在中央苏区建设的实践中,文化建设呈现宣教"网络"普及化、载体形式生活化、革命理论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并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论述,就意味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从二者衔接性的角度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郑海祥 《求实》2012,(9):7-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除了从政治意义或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论证外,还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深入分析:从历史的传播轨迹来看,文化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心理基础;从现实的实践过程来看,多元文化并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的文化境遇;从推进的路径选择来看,文化繁荣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赵岩 《世纪桥》2010,(1):38-3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笔者认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明确和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为什么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在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于伟峰  李文桥 《探索》2012,(2):8-12
经济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政治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文化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软实力,社会民生是胡锦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山艺术"是辽宁大众文化的领军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辽宁大众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本山艺术"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不足。辽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本山艺术"形式,提升其文化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建构"本山艺术",使其成为辽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连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实践空间"的一种积极尝试,其有效推进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实践巨大指导作用的基础。而实践性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无产阶级代言人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力,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引力。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生成维度探索其顺利推进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现实的文化背景去找答案。目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主体,充分发挥这三种文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下简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主体规定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每一历史时期的大众化,其内涵、外延都具有不同的规定性。由此决定了"大众化"的途径性和分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具体化、分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众之精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是大众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2.
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是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在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促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8)
农民文化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严重的阻碍性。破解农民文化传统,就是把农民阶级革命的反抗意识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耦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历史动力;成功解决农民利益诉求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找到现实路径;把农民传统文化演进的社会理想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主客体双重意义,当今中国"大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认清意识形态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定位;逐步实现从命令型、权威型向感召型、濡化型的转换;要从"大众"的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从单向型、灌输型向循环型、参与型的转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逐步渗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去,并保持其主旋律不变。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新时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其动力、内能和指向作用。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发展,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进程.其次,要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征.最重要的是要系统扎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既存在互补和融合,也不乏碰撞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如此。要卓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走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华民族的形式和风格,必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心理特征。概言之,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土壤,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围绕"公众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力量"这一基点,阐述了三个层面的问题:反思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让公众参与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公众参与什么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境下,公众如何参与才能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之所以适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宣传普及的实践和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性著作。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探索者和实践者。他在不同时间段从"建议《资本论》第一卷通俗阐释"、"以书评为主要方式进行宣传"、"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撰写《资本论》的‘通俗读物'"四个方面为推动《资本论》大众化做出重大贡献。归纳总结恩格斯对《资本论》大众化的伟大贡献,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