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得不说     
《新青年》2004,(2):33
去年过圣诞节,公司里同事互相买礼物,规定只花5元钱。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放在一个大信封里,每个人再从信封里随意抽出一张纸条,抽到谁就给谁买礼物。这样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礼物是谁买的,也许会有一份意外的惊喜。我收到的礼物是一个掷色子的玩具。我有些惊奇,也有些不解,为什么送给我一个掷色子的玩具呢?后来问其他人,原来洋人们认为亚洲人都喜欢赌博,所以同我开了一  相似文献   

2.
合格父亲     
什么样的父亲才是合格的父亲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也就是孩*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问他某一件事情,他会终于忍不住,就把一切都告诉你了。我总是提前3个月就知道我的圣诞礼物是什么了。(迪伦9岁)*我爸爸上街买的东西比妈妈买的好。他会买薯条、巧克力、小甜饼和冰激凌,而妈妈只会买蔬菜和其它没意思的东西。(瑞恩10岁)*如果你们像我一样有两个妹妹、一个妈妈,在去接妹妹们回家时,你可以和爸爸在一起谈一些男人该谈的事。(菲尔10岁)*我踢足球时,爸爸会当啦啦队,他总是对我说:“踢得好,梅根!”而且他经常给全队训话…  相似文献   

3.
妈妈有一句至理名言:"客人就像鱼,三天后,就开始臭气熏天了."不过,你知道,我妈妈从来不买新鲜鱼,她总是去保尔夫人的小店里买冷冻鱼条,然后每星期五用油一炸,让我们就着炸薯条一起当晚餐吃,她的做法让我一直认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星期五一定要吃金黄灿烂的油炸食品.  相似文献   

4.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6,(1)
敢用不敢用有一顾客到一家商场买烟。买后就抽起来。营业员对他说:“对不起,这是无烟商场,请不要在这儿抽烟!”顾客不高兴了:“我在这儿买烟还不让我在这儿抽?”营业员听罢,冷笑一声说:“哼!我们这儿还卖手纸,那你敢在这儿用吗?”取名趣闻给孩子取名字时要特别注意读音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姓氏,更要注意谐音问题。网友推荐一文,对正在给孩子取名字者可能会有所启示:医务室有个校医名叫“段珍”,我们都不去她那儿打针。音乐老师叫管风琴,健美老师叫陈亚玲,锅炉热处理专业老师叫吴嫣梅。我晓得一个人名叫朱逸群,另一个叫杨宜知。一父母给孩子…  相似文献   

5.
不速之客     
妈有一句至理名言:“客人就像鱼,三天后,就开始臭气熏天了。”不过,你知道,我妈妈从来不买新鲜鱼,她总是去保尔夫人的小店里买冷冻鱼条,然后每星期五用油一炸,让我们就着炸薯条一起当晚餐吃,她的做法让我一直认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星期五一定要吃金黄灿烂的油炸食品。妈妈还有另  相似文献   

6.
当一个年轻人总是埋怨自已太穷,没有机会获取更多财富的时候,他可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问一位悉眉不展的青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高兴?”小伙子说:“因为我手中没有钱,买不来房子,买不来汽车。看着别人出入高级消费场所,我这心里就越发不平衡。”“我觉得你很富有嘛?”老人笑着说。  相似文献   

7.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我在瑞士3个月,每天淘米做饭,竟然没发现大米中有一粒沙子。有一次,我去超级市场买东西,发现有两盒鸡蛋降价一半,原价4.5瑞朗一盒(10个)降到225瑞朗。为什么降价?一看,鸡蛋印着;生产日期8月1日,保质期8月23日,那天正好是8月23日。就是说这两金鸡蛋的保质期到了,今天是最后一天,明天就过期。一个才生下23天的鸡蛋,他们就宣布过期了!刚去那几天,在超市看到一种降价鸡,也是因为快到期了,由原价8瑞朗一只降到4瑞朗,先生买了两只,说:“现在不买,过两天就买不到了。”原来这里任何食品一过期,立即就被…  相似文献   

8.
心碎     
郭敏 《新青年》2008,(1):38
我想,我的幸福童年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八岁以前,我的家庭还很和睦,父亲在一个工厂里上班,黑天白天的三班倒,虽然很忙很累,但他从不服输,每当给我买零食的时候,他都喜欢说:小子,好好听话,老子有的是钱,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相似文献   

9.
罗西 《新青年》2006,(7):42-43
每次上市场买海鲜,都会径直地找那个长相丑陋的大姐,我信任她。原因只有一个,如果当天的鱼不新鲜,她会劝我不要买。我先是感动,她真会为顾客着想,然后又觉得不对,因为你没有卖给我,一定会卖给别人,对于我的疑问,她笑了:“我对每个人都会这么提醒的,但是,有些人图的是便宜,所以也乐意买。但是,我必须先声明自己的鱼不是太新鲜。”就这么简单,我成了她忠诚的顾客。弟弟是做农资生意的,经常要到各地去拜访经销商,他一点儿也不善言,但是,大家都很支持他,因为他每次推销一个新产品时,总是先拿出计算器仔细为对方计算利润,然后说“:我觉得会赚,你…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2004,(3)
细雨:我叫阿艳,今年19岁。我的父母都说我是一个倔强的女孩,认准一个死理,就一直走下去,从不回头。家里人和朋友劝过我许多次,说我人太倔强了以后必定要吃大亏,但我从来都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前几天,我和母亲因为买手机的事生气了。我想买贵一点儿的,而母亲的意思是让我买最便宜的,我就哭了起来。我和母亲吵了架,谁也不理谁,第二天我在家睡了一天,第三天我就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头-次,我们的银行账户勉强挣扎着进入了黑色状态.有一段时间,账上有了几千块钱,无所事事地躺在那里,调皮地对我眨着眼睛.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成了澳洲首富凯瑞·帕克.心里开始胡思乱想了:赶怏用这钱还清房贷,要不就多买一些养老保险,要不就买-条大腿根那里没有窟窿的牛仔裤.这真是-个自由自在的时刻,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说好的     
Welcome to New Zealand
  “昊天,帮我把杯子装到行李箱里。”小暖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对一旁的男朋友说着。
  亲爱的。一个杯子你就不要带啦,等到了新西兰我就送你一个好不好,那边物价一点不高,东西质量还好。能不带的你就不要带了,我们去了买新的。”昊天笑着说道。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朋友给他的小孩买小食品,同一种小食品一次买一大堆。很经验地说,让他一次吃个够,以后就不再要了。我气得要死,问:你恨你儿子啊?他说,谁说的?我不恨。我大骂:那你这不是缺德吗?你这是祸害你儿子呢,你知不知道?喜欢吃一种食物对生命来说不仅是需要,还是享受,一个人有很多喜爱的食物是他的幸福,对食物留一点馋,有一点心驰神往,不仅是对自己爱惜也是对食物的敬重。那孩子命苦呀!遇到这么个爹,不知道有多少种喜爱的食物被他爹给谋杀了,利用的是一个孩子对某种食物在某个阶段的偏执喜爱。我们中的一些人常常像那孩子不…  相似文献   

14.
姜米粒 《新青年》2007,(8):46-47
舅舅的小名叫小礼子,我叫他小礼舅。我刚刚会说话的时候他去考沈阳音乐学院。他考试走的时候,背一个白布袋。我问,舅舅买粮去么?大家笑,白布袋里的胡琴也叽里咕噜地笑。一考就考上了,全省只考上他一个人。当然没有被录取,那个年代,家庭出身很重要。有艺术天分也没有用,没人理会他身上那点独有的、特别的、天赐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逛书店     
正爱好文学的人,都有一个嗜好,就是逛书店,闻闻书香,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也是一大乐趣。就像爱旅游的人去了一个新景点,十分惬意。我有几十年逛书店的历史了。年轻时跑遍了京城各大书店:王府井、西单、东单、花市、东四、西四、东安市场、地安门、厂桥、新街口、北新桥、酒仙桥、小庄等等新华书店我去了无数次。改革开放初期,我高中毕业,到近郊农村插队,迷上了文学。"文革"刚结束,文  相似文献   

16.
心灵的节拍     
7年前,我回到了我的出生地,蒙大拿州的一个小镇。那时我刚满18岁,而且觉得自己是个百分之百的城里人。虽然说在镇边的小河里游泳,在路边的小卖店里买牛奶冰激凌都是很有趣的事,但我却不想在这里久留。城里人在我们这个只有7600人的小镇里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他们也许是到附近的农场度假的。有一些人能留下来多住一阵子,但他们四处看看,问候几句你好,就又都打包回城里去了。有很长一  相似文献   

17.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我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父亲的冷饮店里帮忙。因为这一时段,会有许多刚刚放学的小学生来买冰淇淋,渐渐地,我埘这些稚嫩的面孔熟悉起来。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橱窗外有一双眼睛。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它是属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儿的。男孩儿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肩上斜背着一个老式书包。他盯着店里其他买冰淇淋吃的孩子,一脸羡慕。以后的几天,我总能发现那双眼睛。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看了看那个小男孩,没有做声。我对父亲说:“可怜的孩子一定是想吃冰淇淋,但却没有钱,我可以送一支给他呀。”但父亲却冷漠地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18.
母亲一辈子就生我与哥哥兄弟俩,对待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按理说,娘疼幺儿,可她疼的偏偏是哥哥。我的惟一特权就是每年春节能跟着爸爸回老家,有时哥哥想跟着去,爸爸总以他腿不方便拒绝了。哥哥大我一岁,两岁时患了一场病,那时我们家才从广西迁到重庆,父母都很忙,把哥的病耽搁了,哥就成了个瘸子,走路一跛一拐的。母从小学到初中,我总穿哥哥穿旧了的衣服。过年时,母亲常到供销社扯几尺布给哥哥做新衣,却每回都没我的份。有次,我忍不住了,哭个没完,冲着母亲喊:“他一个瘸子,能穿出什么样来,还净给他买新的。”母亲一听,像被马蜂蜇了般,扬手就给…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2005,(8):34-35
好像好多次了,我都收到来自山西某镇煤矿的信件. 我不知道写信人是谁,因为他给我的信从来不留下姓名.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给我写信,因为在他的信中除了谈煤矿的生活,很少涉及到我.然而可以推测到的是,他该是我的一个读者朋友,因为他在信中提到去镇上惟一的书报亭买杂志的细节.或许,他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了我的文章,并在文章后得到了我的地址,于是就有了他的来信.  相似文献   

20.
第四章 人无相同脸 石无相同面 玉石界行话:神仙难断寸玉。两点之间不是绿 那年,我到后江场上买石头。有一个洞里挖出两件货:一大一小。大的有皮,有蟒,带松花;小的满色,绿汪汪一块。洞主很干脆,大的20万,小的30万。我和洞主很熟,原先作过邻居,几句话,他就让了价,我掏了20万,买下小的一块。跟我一同去的伙伴,也掏了20万买下大的那块。我认为自己拣了大便宜了,20万就买了一件色货,我朋友20万才买了一块赌货,到底有几分绿,还是未知数。我揣着这件石头急匆匆来到泰国,落下脚来就找商人看货。第一个商人看了货,不言不语,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