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有过一次不幸的人生遭遇,曾于1985年没经登记就草率地拜堂成亲,第二年还生了小孩。孩子刚几个月男方犯罪入狱,我把孩子托交给他大伯后离家。后来,我登记结婚重新组建了家庭。如今我们的儿子都6岁了,家庭美满。谁想华子(就是当初那个男人)出狱后辗转找到我,口口声声要我去法院解除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问:请谈谈您的家庭吧。答:康家在四川是很有名望的大家族。我祖父康寿桐曾在四川梓潼、什邡、彭县任知县,他有4个儿子,依次是:大伯康宝忠,字心孚;二伯康宝恕,字心如;我父亲康宝志,字心之;四叔康宝恩,字心远。大伯康心孚是康家的引路人。早年留学日本,同盟会最早96位会员之一,可惜英年早逝。二伯康心如留学日本,也是同盟会员。他本将沿着大伯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我于1914年1月出生在河南省新县的一个雇农家庭,6岁给地主放牛,14岁扛长工,幼小的心灵埋藏着仇恨的种子。193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我终于参加了红军。我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独立团给皮定钧当通讯员。后划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长叶继勋,继任徐向前。  相似文献   

4.
肖延  刘聚波 《党史纵览》2006,(10):34-37
当红军要"三个条件" 1921年1月,我出生在四川巴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我只有靠给地主放牛为生.不幸的是,1933年8月的一天,牛犊掉下了山坡,我怕地主找我赔钱,就在灌木丛中躲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二年五月,红军解放了我的家乡。我那时才十二岁,参加了共产主义少年团.我带着红军打了两家大土豪,开仓济贫,没收浮财。后来红军回师赣南,国民党还乡团回来了,说我带红军打土豪,要把我抓去活埋,我逃了出来。一九三三年二月,我到龙岭找到苏区政府副主席吴庭坚,要求去找当了红军的我的舅父。他说我年纪小,不便去,就把我留在龙岭参加游击队。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七日,我被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  相似文献   

6.
《湘潮》2021,(9)
正我的父亲谭炳文是一位老红军。他出生于一个贫苦雇农家庭,在家排行第六,3岁时父母双亡,7岁时就给地主放牛。一家人住在茅草棚里,没有被子,晚上只好钻进玉米叶堆里睡觉。由于饥饿,缺营养,他长得很瘦小,入伍时身高才1.54米。1935年1月,他在贵州老家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六军团十七师,当时还不足16岁。同年,他随红六军团长征,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7.
正问:您何时参加红军?谈谈您了解的红军反"围剿"情况。答:1928年春,红军到了我家乡。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儿童团,整天拿着梭枪查岗、放哨,有时跟着大人跑跑腿。后来,家乡成立了地方武装游击队,我和姐姐都参加了。江西南部是中央苏区所在地,红军在苏区扩大队伍,地方武装游击队被编入红军。1931年,我正式参加红军。  相似文献   

8.
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县城成立。张鼎丞主席非常重视拥军优属、访贫问苦工作。这一年冬天,张鼎丞同志冒着凛冽寒风,来到汀州市东门走访烈军属。当他跨进烈属钟大伯家门时,看到这位60多岁的白发老人,正在吃力地劈柴。他当即卷起衣袖一边帮助老人劈柴,一边和老人拉家常。这位老人的老伴已经病逝,二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大儿子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现在家  相似文献   

9.
周素园说:“我快60岁了,以前没有找到光明,今天参加了红军,正是我一生最光荣的时刻,死也要死在红军里。”于是真的随军出发,经受了漫漫长征路的严峻考验,胜利到达延安。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28日上午,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吴地村小吴地中洋自然村村民陈亨尧拿出了自己的传家宝——父亲陈海照的一张遗照和当年红军将领方方送给陈海照的一副绑腿。他告诉前来采风的记者:"我的父亲名字叫陈海照,9岁到11岁时经常给红军送信,被国民党抓去两次没有牺牲。当时的红军将领张鼎丞、方方等经常来到我的家里,和我父亲同吃同住。这副绑腿是红军留给父亲的作纪念。红军留给我父亲的还有一件棉袄。"  相似文献   

11.
胡正先 《党建》2019,(4):42-43
正我今年102岁了,是一个有着81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从12岁参加红军起,我跟着党一走就是一辈子。参加红军,亲历长征,这些都是我一辈子的光荣和宝贵财富,让我信念永驻。可以说,我这一生是跟党走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幸福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我们艰难的跋涉 1933年5月,中央红军在江西苏区扩红,我不到20岁,担任乡苏维埃政府青年团主任.我带了7个青年参加红军,我们被编在红军第三师九团当战士,我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团司令部书记.  相似文献   

13.
父亲与书旂     
自我记事起,就知道我的堂伯父张书旂是个名扬四海的大画家。我父亲张纪恩(原名张明静)与书旂是堂兄弟,小书旂7岁。在家里,我称书旂为大伯伯。我出生的时候,书旂已经移居美国,而他去逝的那一天,正是我6周岁的生日。我从没有见过这位大伯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乡.1932年12月的一天,当时10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然从远方传来了噼噼啪啪的枪声,不一会,我们就看见三五成群的国民党兵争先恐后地从山的那边跑了过来,边跑还边喊:"快跑啊!红军来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队队戴着红五星八角帽的红军满脸是汗气喘吁吁地追了过来.这是我家乡的人第一次见到红军.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6,(12)
正我的父亲叶子龙原名叶良和、叶佐臣,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石湾乡平安洲村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代,父亲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1930年8月,父亲14岁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2月加入共青团,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战役;1932年初调红一军团总  相似文献   

16.
毛新宇 《新湘评论》2013,(24):25-27
爷爷给我起名叫“新宇” 1949年10月15日,当爷爷在中南海丰泽园为大伯和大姨举行婚礼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开国元勋纷纷举起酒杯,衷心祝愿这对新人幸福美满,早生贵子。1950年10月14日深夜,大伯匆匆告别了亲人,一个多月后,他把28岁的青春永远留在了朝鲜半岛,给年近花甲的爷爷留下了巨大的伤痛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6,(12)
正1973年3月,邵阳城步县的南山迎来了新的春天。那个月,我随时任邵阳地革委副主任的老红军邹毕兆前往南山调研。邹毕兆说,他于1934年12月随同红军中央纵队走过南山,那年他20岁。时隔39年后,他再次上南山,已经是59岁的老人。但他仍然步履矫健。邹老回忆39年前第一次过南山:红军大队人不停步,马不停蹄。但他们仍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看见那个灰色精致的针线包时,我总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第一次参加作战时的情景,想起那位从战场上救了我生命的红军班长。 1935年7月,当我身着破裤,打着赤膊,光着脚丫报名参加红军的时候,含笑领我走进红军住房,给我换上衣裤的便是这位红军班长。他是江西人,当年二十七八岁,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圆脸红润,声若洪钟,十分威武。很可惜,当时部队里正在查AB团,不准随便问姓名,所以,我至今仍不知他的姓名。参加红军的第三天,班长就带我参加了  相似文献   

19.
1933年秋天,工农红军解放了我的家乡——四川省宣汉县。那年我11岁,在县城模范小学读四年级。不久红军撤离宣汉县城,禁不住我死磨硬缠,终于跟着红军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1937年春天,我随部队来到延安,幸运地分配到中央军委机要科工作。我们的住地在凤凰山下,紧挨毛主席的住处。  相似文献   

20.
1934年夏,陕北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共产党在米脂闹红军影响很大。当时,我23岁,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我下决心离开老家去找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