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发端于其"对象性"范畴。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马克思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并将这种探讨推进到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层面,揭示了造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资本根源。马克思用物质变换概念定义了劳动,阐释出劳动的生态意蕴,但异化劳动导致自然的异化,物质变换以断裂的方式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根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生态观最终指向联合起来的生产者,通过最合理的调控社会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解放。  相似文献   

2.
将卢梭与马克思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一个重要问题,即重新考量"观念世界解放"与"现实世界解放"的地位与作用,进而确立文化批判在现代社会解放寻求中的位置。卢梭与马克思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解放路径,卢梭以"观念世界解放"的路径复活中世纪神性资源,以良知置换理性作为人性基础,以求建立道德王国。马克思则以"现实世界解放"路径在市民社会内部厘清矛盾根源,力图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除异化。以往的认识中突出强调了"现实世界解放"路径,却在批判"观念世界解放"路径中忽略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两条解放路径的关系需要重新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成因追溯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既服务于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创立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一马克思一生的科学研究目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殊的理论成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为新的哲学世界观提供历史事实的论证。我们知道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产生是批判旧哲学的结果,这里面有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费尔巴哈以自然的人否定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马克思又用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人)否定了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揭示了劳动者异化的真相。经过宗教批判的过渡和推动,在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后,马克思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发生了极大的异化。人只有摆脱了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差别,在普遍的世界历史中彻底实现自身,才能进入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人将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论犹太人问题》中包含着马克思早期货币思想的源起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犹太性"问题,即货币的权力和异化。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货币思想内涵为:犹太精神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本属于犹太人的内在规定性,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规定性;犹太人与货币的关系成为检验、总结和体现现代社会的性质、功能的重要问题域;犹太精神只有在市民社会中才能达到自己的顶点,而市民社会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才能完成;现代民主制国家是对基督教异化逻辑的重演,以货币的形式再次完成人的自我异化;货币为主要异化形式的形态使传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只有扬弃货币的权力和异化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8.
群众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重要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站在唯心史观的基本立场上,以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以人的理性为判断标准,来阐释其群众思想,试图通过和平途径实现所有人的解放,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群众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运用历史的、实践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界定群众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揭示了群众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赋予了群众在历史发展和解放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和"目的性"价值,从而立足于"人的历史",发现并创立了唯物史观,立足于"人的劳动",发现并揭露了"剩余价值"及其秘密,立足于"群众的世界",建构了"人的解放"理论,遵循着"群众的世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路径,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找到了真正的历史主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是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毕生研究成果结晶的《资本论》,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巨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对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分析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症候进行了诊断,深刻揭示了资本增殖的逻辑及其剥削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和人的生存状况的考察,将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探索熔铸于其理论研究中的"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当中:其中,哲学批判体现的是人类解放的存在论关怀;政治经济学批判展现的是人类解放的认识论自觉;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则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实践论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真正实现了"三大批判"的理论统一,并将三者融入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探索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文意蕴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坚持"现实的前提":一切以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着力不同历史时期人的主导需要的满足;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同时,又坚持发展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先导地位;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这种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创造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逐步消灭私有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瞿磊 《理论月刊》2005,(6):10-13
对市民社会批判性检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想共同的生长点.黑格尔企图以代表客观精神的理性国家,克服基于"原子式个人"的契约国家观和市场经济和谐论.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立",发掘出国家的私有财产根基,从而给理性国家除魅.通过批判人在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中的双重存在导致的异化,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宏伟理想,彰显了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当时德国普鲁士政府占据统治地位的抽象的"一般意识形态",认为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象"。马克思揭露了这种意识形态"幻象"产生的"内涵原理"和"形式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重新为真正的意识形态找到了"现实基础",确立了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真正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劳动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劳动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必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把人的自由本性内在地植入劳动之中,这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从劳动的社会本性出发,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内在统一起来,理解为一个社会运动或社会生成过程,从而指明了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劳动的自由本性的真正实现;作为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或者私有财产的社会运动过程的结果,则是劳动的社会本性的真正实现。劳动解放或自由劳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精髓和本真内涵,也是马克思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就在于它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彻底地颠覆了旧哲学先验理性主义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和历史发展出发,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和解放的根据,揭示了“劳动解放”作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根基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惠珠 《岭南学刊》2010,(3):99-102
美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在其建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把物质变换概念作为其理论奠基性的核心概念,并把物质变换概念视为比对象性活动更为根本的概念。福斯特的判断,没有点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没有反映出马克思生态观的本质。对象性活动之所以成为比物质交换更为核心的概念,在于马克思正是通过这一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概念)的展开,揭示了其生态观所包含的四层基本内涵: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服从资本统治的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对抗的真正社会根源;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6.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7,42(9):26-28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使哲学从"天国"返回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从"本体论"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胡芳 《青年论坛》2014,(1):61-67
马克思文化解放强调把人们的精神文化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其思想实践维度的丰富性。该思想具有整体性逻辑:它围绕"人的自由"解放为中心内容展开,以资本主义矛盾的文化本质揭示与批判为逻辑起点,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下东方文化的认识转变为逻辑展现,以无产阶级的文化解放为实践手段,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化解放为应然归属。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本身又包含丰富的思想,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化解放思想的系统性、结构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于炎 《传承》2012,(18):22-23,35
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揭示了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的秘密,把人看作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也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通过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如何在当代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人道主义从预先设定的"本质"、"根据”来理解人,从而造成了人与生存世界的分化以及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历史性生成,实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生存论的转向.在人的生存状况发生质变、在历史本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20.
徐茂华 《人民论坛》2012,(20):206-207
文章梳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中的个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等,提出了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即具体性、社会性、历史性、规定性、实践性,并分析了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