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迫切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然而,由于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认同.因此,在新时代,只有筑牢思想防线、净化网络环境,扩大理论宣传、彰显理论魅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够有效抵御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侵扰,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在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其经济活动自主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与政治参与复杂化特征,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了一些挑战。当前坚持以人为本、兼容并包与分层分类的实践原则,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队伍建设,优化话语宣传手段与健全话语保障机制,是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各类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对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及文化认同造成对冲效应,主流意识形态遭遇诸多挑战,研究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价值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网络空间多种思潮和"主义"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要求我们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在网络空间的拓展研究,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意识形态话语权一般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效果等四要素构成。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执政的权威性、理论的真理性、价值取向的人本性、表达形式的有效性、多元思潮的借鉴性,等等。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从推进主体维度看,党要牢牢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从夯实基础维度看,要夯实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基,确保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性与科学性;从方法与策略维度看,要创新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法国学者唐瑟洛特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福柯的语言理论相结合运用于家庭分析中,将家庭视为各种强势话语论述的对象,因此,“家庭”这个概念本身充满了论述,包含着一套特定的,由强势者操纵的话语,这套话语规训着家庭成员的言行,使他们自觉服从其背后的权力机制。从这个意义讲,“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指代实体的符号,它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将家庭视为意识形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分析视角,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对支配性家庭意识形态进行解构,以及对家庭和性别问题进行交织的意识形态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压缩快进的过程,因而导致中国家庭成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压迫与解放、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各种时空话语交叠的产物。家庭/性别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理解当前中国家庭中的热点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看见这些错综复杂的话语如何塑造中国的家庭样貌和妇女处境。挖掘本土的多元论述,有利于促进中国家庭成员从不良意识形态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政治文化、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引导和促进力量。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灌输、注重社会思潮评论、加强网络教育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是话语权的载体,话语权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有保持"高势位"的特性,才能建立起一种基于公众文化权威和意识形态服膺而自然生成的意识形态中心化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势位"的建设机制面临着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挤压和中国国内多样化社会思潮消解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势位"的建设机制要从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话语权利、搭建话语平台、行使国家话语权力等方面着手,以此建设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做到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相似文献   

9.
建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政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主动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和和平演变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建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建构起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话语体系、学理支撑严谨的学术话语体系、引领价值认同的大众话语体系和掌控舆情导向的网络话语体系,在"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建构目标引领下推动话语体系建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西方多元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交锋也愈演愈烈,进而促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部话语、民间话语、网络话语的多重挑战。当前正视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主动坚持人本性、开放性与创新性原则,不仅有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扩展话语主体、优化话语环境,更对提升民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认同感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形形色色的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不断涌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探索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机制是有效管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和关键,对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逐渐由控制转向引导,对不同的社会思潮予以相应的空间。这些社会思潮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就要探寻出一条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社会思潮的主导机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社会相对高端、拔尖的人才,承担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十分重要。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中心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了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探究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保障机制,努力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积极探索和努力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思潮与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相互转换的桥梁,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着“睛雨表”和调节器的作用。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且更加关注现实,行动性因素增多,现实影响力增强;各种社会思潮之间交锋日趋激烈,分化趋势加快,价值立场和政治态度日趋多变;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愈加微妙。因此,要客观地看待社会思潮,深刻认识科学疏导社会思潮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比较大。新自由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这就决定它们之间几乎具有不可共生性的矛盾,面对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们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增强其抵御新自由主义侵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历来重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各有特点,其基本经验有:在理论话语的建构上坚持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话语的建构上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在话语体系的创新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在话语权的实现上坚持破与立的结合,在话语体系的传播上坚持生活化与科学化的原则。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巩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起着独特的支撑、引领和消解作用,领导干部主要通过在制定和执行制度和政策时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影响以及日常生活行为影响等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发挥作用。加强领导干部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正向功能和作用,必须从加强领导干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强化领导干部的话语引导的责任意识及能力,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与范围等几个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自意识形态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纷争。尤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如何正确解读意识形态导向的一元性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多元性关系。怎样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坚持以意识形态引领、抵御和整合社会思潮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只有正确解读和处理好导向的"一元性"与取向的"多元性",才能加强或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遏制社会思潮在我国的泛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改善民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间通过"利益"构筑了一种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改善民生有助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为改善民生引领方向。从两者辩证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民生概念进行多维度透视,可以发现文化民生概念之所以产生于今天,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逻辑、历史与现实三大前提条件:民生概念本身的宽泛性特征为文化民生的产生提供了生发可能与生长空间;中国社会民生实践是一种从物质性民生向非物质性民生、从单一性民生向总体性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民生正是这种实践的历史结果与表现;彰显文化的民生追求,补足民生的文化短板,以及维护人民的文化安全。三者共同构成了文化民生产生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日常生活是孕育意识形态的场域,意识形态则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世界之文化精神的外显。在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世界愈益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多样化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大众日常生活的侵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亟待找寻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链接点”,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表达,制作“入眼”“养眼”“入心”的日常文化景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秩序等实践理路,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