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生产"论是恩格斯提出而又遭到长期冷遇的理论。"五缘文化说"正是结合中国实际对"两种生产"论的创造性运用。它既是对中华民族文明何以能绵延不绝之谜的一种文化解读,又有助于开拓中华民族的未来,问题在于要解决传统性和现代性结合的难题。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世界华人拥有以五缘文化为媒介的特有的人际联系网络。它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国内私营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不应回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弱点,特别是不应让亲情和血族关系侵入政治领域,否则,将催生严重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2.
刘壮杰 《理论月刊》2004,(6):133-136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有赖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之魂。在新的世纪中 ,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 ,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大学作为独特的文化机构 ,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对中华民族精神流传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未来发展中 ,一定要把大学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生态学看中国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但也有争斗,甚至兵戎相见,然而却都统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新中国建立以后,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佳选择,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从文化生态学观点看,这种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态决定的。民族关系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所讲的文化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这里所讲的文化生态,既包括地理环境,又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换句话说,形成中国民族关系的格局,是有其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与形成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湘西旅游为研究对象,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维度研究旅游对“五个认同”的民族地区实践,揭示旅游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湘西旅游构建起民族交往桥梁,互动互赏,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湘西旅游提供民族交流互动空间,实现治理主体多样化,经济互动和语言互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文化认同奠定基础;湘西旅游带动民族地区文化输出,借助服饰和旅游演艺扩大民族文化影响范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人文基础与时代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新世纪 ,我党大力倡导和培育的中国特色民族精神 ,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民族精神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融合当今时代精神 ,反映亿万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经由江泽民同志科学概括的五种崭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郭琪 《统一论坛》2007,(2):50-5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的背后都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没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创造了丰富多彩、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  相似文献   

12.
<正>一、公安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1]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发展和保持个性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进程中,积淀了十分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是“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凝聚人民是文化最显著的功能之一,这对于承载了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的凝聚与复兴,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成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生于文化传承之中,中华民族的复兴则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巅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亦将成为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在于文化自信,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中华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为基本内容,内涵历史、情感、道路三重逻辑。具体讲就是构筑平等互助、团结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彰显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尊重、保护、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多样性,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民族团结进步。应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迈入新阶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7,(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此开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辉煌历程。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应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博采众长。  相似文献   

16.
沈刚 《探索与争鸣》2006,(10):42-43
公元1至6世纪的中国北方,是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区域,也是发生民族融和的主要地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学术背景下,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2006年8月4日—6日在长春共同主办了“1至6世纪中国北方社会·民族·边疆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日本的近50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现综述如下。关于中国早期民族问题的研究1—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各个边疆部族的起源、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以及各个民族的发展进程都是学者们…  相似文献   

17.
李小军 《岭南学刊》2007,(2):113-116,128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这些危机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以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为基础,离开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作者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其灵魂与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求结合时代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继承与科学改造,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卫红 《桂海论丛》2003,19(5):71-7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历史性而言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就时代性而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成员的行动中 ,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要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民族史上,春秋战国是中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四百余年内,中国各民族以中原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的斗争,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发展,是同民族融合分不开的。华夏族是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众多民族以经济、文化为纽带而不断融合的历史产物。华夏族为后来的汉族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