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蓝明生 《传承》2014,(3):124-127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对壮语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壮汉语音、词汇、语法和修饰等方面对壮汉语之间的关系及比较研究进行综合叙述,有助于总结归纳近30多年来壮、汉语之间的关系及比较研究的进展情况,有助于激励壮语文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芳 《人权》2005,(5):30-33
中国有56个民族,约使用120多种语言,汉族、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其他的5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壮语,约有1500万人使用。不少少数民族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如不同地区的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布央语,景颇族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族语、西部裕固语。  相似文献   

3.
陆莲枝 《前沿》2012,(21):199-200
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红色”的物理感知相同.壮语的“nding/hoengz”和英语的“red”作为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红色”意义的承载词,在壮英两种文化中都有喜庆、羞涩、愤怒、暴力的联想,但由于受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审美观念等文化心理的制约,壮语中的“红色”偏向于褒义联想,而英语中的“红色”偏向于贬义联想,其语义联想存在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4.
比较分析了诶话与汉语、壮语在构词法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诶话偏正结构的复合式合成词主要体现的是汉语特征,其次是汉壮混合特征;附加式和特殊结构合成词体现了汉语和壮语两种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在此,尝试得出结论,即诶话是汉语、壮语等多种语言接触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56个民族,约使用120多种语言,汉族、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其他的5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壮语,约有1500万人使用。不少少数民族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如不同地区的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布央语,景颇族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族语、西部裕固语。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创造出相应的文字,各民族共使用30多种文字,蒙古、藏、朝、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哈尼、布依等民族使用一种文字,苗族使用5种文字,傣族使用4种文字,壮族、彝族、景颇族、傈僳族使用…  相似文献   

6.
农冰慧 《传承》2012,(22):66-67
从声、韵、调三方面对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的语音展开比较,找出两者异同。通过比较发现:标准壮语的声母,天等壮语基本上都具备;韵母有94个相同,标准壮语比天等壮语多14个韵母;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大多声调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7.
从声、韵、调三方面对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的语音展开比较,找出两者异同.通过比较发现:标准壮语的声母,天等壮语基本上都具备;韵母有94个相同,标准壮语比天等壮语多14个韵母;天等壮语与标准壮语大多声调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8.
陆莲枝 《前沿》2012,(20):131-132
《莫一大王》和《贝奥武甫》是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诗,由于受壮、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壮、英语民族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异同特征反映了两个民族都崇拜英雄,但也映射了壮语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英语民族张扬个人主义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9.
元音分长短是壮语语音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壮语元音的长短一般要在带韵尾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由于主要元音和韵尾是韵母的组成部分,韵母和声母又关系密切,所以,依附在主要元音上的长短音就必然与声、韵发生关系,形成有规律的对应。这些对应关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深入认识壮语语音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以若干方言点为例,列出对应公式,并比之于壮语基础方言武鸣话,以此寻求壮语元音的长短在不同方言中所反映出来的不同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泰国,除了主体民族泰族和与之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其他一些说泰语的民族外,还生活着许多不说泰语的"非泰语民族",而在这些"非泰语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操南亚语系语言中的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一些民族或他们的支系。本文对今天生活在泰国的孟高棉语民族的由来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众多的西南边疆地区, 同时也是多种民族语言并存的地区, 在民族交往频率低的传统王朝时代,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通常要借助通事来实现。 近代以来, 随着国家的转型, 国家统一与民族语言多样似乎成为一对矛盾, 语言看似成为了族际交往的最大障碍, 然而多整体来看, 决定族际关系的根本因素不是语言, 而是掌握语言民族群体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2.
徐文平 《创造》2021,29(4):60-65
自从人类进入民族国家以来,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面临着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的问题.单一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更多偏向于本国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关系.而统一多民族国家,不仅要建构和整合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更要处理好国内多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相较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多民族国家的此项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产生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形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也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民内部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一、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民族矛盾的主要表现1.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是人民内部民族矛盾的主要内容。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呈现拉大的状况。尽管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人类社会自有民族问题以来,民族关系无非两类:一类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斗争;一类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相互支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繁荣。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冲突,是强大民族中的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剥削弱小民族以及弱小民族的反抗。同时,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也有着友好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但“历史上各  相似文献   

15.
民族政策是调适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指导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行动准则。 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把“民族政策”作为一门学科加以讨论,把它列入民族问题或者民族理论的 栏目之下。本文就建立民族政策学的必要性、民族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民族政策学的特点以及民 族政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展开讨论,认为民族政策学应当从民族理论中分离出来,从施 政的角度研究民族事务的活动规律、民族政策的制定、执行、检查、反馈等措施,以及古今中外的民 族政策比较。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壮族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壮族人民创造了稻作文化;他们创造了都老制度,使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他们还创造了歌咏文化,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能够身心愉悦,永远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在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中,壮族人民利用这些凝聚民族智慧的传统文化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壮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如何将当代教育和壮族传统教育相衔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试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语言、思维和现实什么是语言?语言与人类思维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否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这是所有注重语言,把语言作为核心问题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所关心的共同问题。总的说来,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语言与思维之间有朕系,在总体上不可分割,但在具体分析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上,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族众多,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它不仅和其他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而且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语言、传统、习俗、地域相联系,可以说民族关系处理的好坏是关系列社会主义的兴衰,关系列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称道的成就。笔者认为从法学的角度对“民族法”这一边缘课题进行探讨,分析民族法对法起源和法运行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国家成文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功能很有必要,并愿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引起法学界和民族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刘智文  那炎 《传承》2001,(2):32-35
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 问题的内涵 何谓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的解决也只能在社会发展中解决。江泽民总书记在 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内涵有过精辟的概括:“民族问题既包括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即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发展是首要的,其次是关系。朱基总理讲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考虑的是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族因素…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近几年对该地区民族矛盾的研究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总体来看,一些时期民族矛盾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一些小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民族矛盾的研究也略显薄弱,对于杂居民族的民族矛盾研究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