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瘊子     
母亲脸上长了一个瘊子,它触目惊心地矗立在鼻子的左边,红彤彤的,使母亲看上去凭空增加了一丝恐怖感。不过,他小的时候,并没觉得这是什么大毛病。后来上了学,同学们都拿他母亲脸上的瘊子取笑他,才让他意识到这个瘊子对自己是个多么大的伤害。他不愿意让母亲出现在别人面前,尤其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面前。小学时,母亲有时候还问他:“儿子,怎么你的同学不到咱们家来玩?”但是母亲很快就敏感地揣摸到孩子的心理了。她不再提这些事,装作对此一无所知。她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碌着,辛辛苦苦地打理着这个家。直到他上了大学。接…  相似文献   

2.
我最早的记忆,是在3岁左右.我能清楚地说出当时的人,与事.这一点让很多人惊奇.3岁的小人儿,走路尚且不稳,但每天却摇摇摆摆地独自上路.且很有主见地,朝着一个方向奔. 母亲不在家.母亲总是不在家的.她去食品厂上班,叮嘱姐姐照顾我,说晚上给我们带饼干吃.姐姐嘴里答应着,母亲刚一出门,她就跑去外面,和街道的一帮孩子疯玩,玩得热火朝天.他们玩捉迷藏.玩丢布袋子,玩跳格子.玩着玩着,就把我扔下了.我在一边看着,有些寂寞,也有些无聊.我于是独自上路.  相似文献   

3.
爱慕的理由     
殷新波 《新青年》2004,(1):10-11
位母亲很早便失去了丈夫,自此与女儿相依为命,坚守寡居的日子。其间不少好心人从中撮合,劝其改嫁,母亲总是慈爱怜惜地凝视着女儿,女儿显得那么羸瘦:“孩子就是我的命根子,我不会让她遭受一丁点的委屈和伤害。”时间过得真快,当不再有人在母亲面前重提婚嫁之时,她已人老珠黄,红颜褪尽,而女儿却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母亲为女儿点燃一18根生日蜡烛的那一年,女儿考取了一所很远很远的大学。临别之际,从未离开过母亲的女儿,紧紧抱住疼爱自己的惟一亲人,哭得死去活来。母亲曾是一家国营企业的普通女工,微薄的工资本来就捉襟见肘。在市场经…  相似文献   

4.
那一年我从事的工作要倒班,白班、前夜、后夜的倒,下了前夜班已是零点,我回家去睡。那时家住五楼,每次上到家门口,家门都是敞开着的。我问母亲:“您怎么知道我回来呢?”母亲说:“一听上楼的脚步声就知是你回来了!”我心里忽然涌起深深的感动。忽然想起小时候,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做饭,便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蒙住了她的眼睛。谁知母亲却说:“快去洗手准备吃饭!”原来那时她就能听出我的脚步声了。也许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当她们松开孩子的手,当孩子蹒跚着迈出第一步,那脚步声便已落进她们的心中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孩子的脚…  相似文献   

5.
请求帮忙     
公交车上很挤,很多人站着。有一位少妇抱着一个孩子上车,趔趔趄趄地站立不稳,但车上好象没有人主动让位给她。于是,她向身边的一个坐着的男人说:“你能否帮我忙,让我和孩子坐一会儿。”那个男人便有了一种站起来的姿势,但他努力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他把住了扶手,用力把身体撑起来,大家发  相似文献   

6.
在阳光灿烂的街上,遇到一位数年不见的女友,怀里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我凑过去一看,很是吃了一惊:孩子竟是先天性“兔唇”。刚想安慰朋友几句,她却笑着先开了口:“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我被问得一头雾水。原来,她的母亲没有生育能力,到处求医问药,但未能如愿,最终抱养了她。朋友紧搂着怀里的孩子,目光充满无限的爱怜,说:“这孩子虽然有点儿残疾,但毕竟是我亲生的呀。”她的孩子正微微地笑,残缺的笑容不太漂亮,但丝毫不影响她的可爱。我的心中不由一动——这样的微笑其实也是美丽的啊!那位女友沉浸在刚做母亲的幸福之中,她憧憬着,她的女儿…  相似文献   

7.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8.
有多少绚烂在时光中慢慢抽离得面目全非,而那些挚爱的花,早已经在暗夜里开好. 他和她都十分喜爱探险活动,他们被熟悉的朋友羡慕地称呼为"探险夫妻". 婚后第5年,他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她想要生一个孩子,做母亲,而他却拒绝着,认为有了孩子将阻碍他们的探险活动.  相似文献   

9.
爱的代价     
《新青年》2002,(2)
她很爱孩子,到同事家串门,看到别人的孩子,她都会抱着他们,开心地逗孩子玩。要是在街上,她会给同事的孩子买些玩具、零食。她也想要一个孩子。在结婚一年后,她便要求丈夫戒烟、戒酒,让他按时起居,早上起来和她锻炼。为了孩子,他们做了许多努力。  相似文献   

10.
风雨印尼人     
新世纪的第一天,印度尼西亚一家报纸的特刊首页刊登了一幅醒目的照片:一个7岁多的男孩,在美丽的“缩影公园”广场上顶礼膜拜。他双目紧闭,眉头紧锁,口中念叨着“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围观的人们默默而伤心地注视着他。这孩子,便是经受着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的印尼千千万万个苦孩子中的一个。 萨姆苏里与阿德 家住首都雅加达以西40公里外的萨姆苏里年仅7岁,他所经历的艰辛恐怕连成年人也很难承受。兄妹五个中,他排行老四,然而,在穷困潦倒的母亲眼里,他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上小学二年级的他和弟弟乔伊斯在来往于雅加达市中…  相似文献   

11.
点兵 《新青年》2007,(5):54-55
当邻居的小孩,每次看见他父亲下班回家,正在楼下停车,他就会大声对妈妈通风报信说:"老妈,老板回来了!"有次很好奇就问孩子母亲,为什么孩子叫爸爸"老板"呢?她笑了:"因为他回来老‘板’着一张  相似文献   

12.
刘会然 《新青年》2005,(10):10-11
倘若要我说出母亲的种种好处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的“痴”。“你母亲真的很痴。”这是我多年来听到的村上邻居们对母亲最多的一句评价。母亲真的很“痴”。尽管母亲是一位最普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劳动妇女,她识字不多,许多大道理不懂,但在她认为“有理”的份上,母亲却坚持她的痴劲。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时我还在读小学5年级,我们村人掀起了一股去沿海打工赚钱的热潮。在那时,很多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孩子也被这股热潮“卷”了进去。看到邻村的许多孩子每到过年都能赚回不少钞票,我们村里人也开始骚动起来了,特别是一些妇女。她们…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2003,(3)
克林顿还没出生,他父亲就因车祸去世。当时,他母亲弗吉妮亚才23岁,身怀六甲。在克林顿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已是一位注册护士了。为了儿子和自己的将来,她又去新奥尔良进修,成了麻醉护师。她一生坎坷,结过4次婚:第一位丈夫(即克林顿父亲)丧生后,她找了个虐待老婆孩子的酒鬼、赌棍;第三个丈夫是她的理发师,是个有绅士风度的人,但因股票诈骗而入狱;她的第四位先生是惟一可靠的人。弗吉妮亚经历了这么多的厄运挑战,但她一直保持着一种快乐自在的个性,她有一套对付糟糕事情发生的办法:在她的脑子里,“建构”了一个密封的盒子,…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前,一位40多岁的母亲带着失明的女儿沿街乞讨。母亲教女儿用手指感触野花的嫩瓣,帮女儿把大自然的色彩系扎在胡琴的顶端,一路唱去,唱到了一个冬天里的春节。她们躲在一间废弃的草房中看别人过年。有善良的人送来饺子,但是不多。母亲端给女儿说:“妞儿,吃饺子吧!”“妈,您吃。”“妈妈这还有一大碗呢!”女儿看不见,但是女儿信任母亲,母亲从来没有骗过她。所以她吃得安心,吃得香甜。女儿没有听到母亲吃饺子的声音,就问了,母亲说:“我就吃。”然后细致地出声咀嚼着女儿剩下的一点饺子汤。多年以后,女儿被一位业余剧团发现,团长收留了她们…  相似文献   

15.
龙生     
潘国本 《新青年》2005,(5):33-34
龙生住在苏皖交界一个叫望牛墩的小村上。听到龙生住进县医院,英英马上找了过去,按病区寻到了躺在病床上的龙生,见他换了一个人似的,眼泪直滚了下来:“龙哥———你咋搞啦。”龙生见了英英,眼睛一亮:“哪个吃了五谷不生灾?没事,英英,我看你应该抓紧了重找一个,后边的日子长着呢。”龙生是刚晓得她那男人缠上了别的女人,他们离了。“你呢?”“我?你不比我,一人吃饱了全家吃饱了,你有家有母的,难!我就不信,论人品论德性,你碰不上一个称心男人。”英英在床头倒起一杯水,想端着给他喝,龙生接过手,抖抖地捱到嘴边:“你单位、家里都忙,去吧,医院也…  相似文献   

16.
子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也是我较要好的一个伙伴,一年级时我们就在一个班上,她是班长,学习特别棒,只是穿得很破很脏,头发整天像枯草一样乱,不像个女孩子。她胆子很大,从没见她怯过生。刚开学那会儿,大家互相都不认识,谁也不跟谁说话,而她却很大方地主动与同学们说话,老师提问问题,全班只有她把手举得老高,半坐半站地耸在桌子上,嘴里还嚷着:“老师,老师!我会!”或许鉴于这一点,老师让她当了班长。叶子家与我家不太远,一个在村东头,一个在村西头。她经常上我家找我玩,母亲说她是个苦孩子,便常留她在我家里吃饭,有时还特别偏疼她,她的碗盛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瞬间,发生在大二的课堂上。她与邻座的他聊得十分投机。他知道她是武汉人,快下课的时候,他问:“我以后到武汉去玩,去找你,好不好?”她说:“当然好。”顺手撕下一张笔记纸,草草画张地图给他。第二个瞬间,是在毕业的火车站。歌着、哭着、挥着手,送走一个又一个同学,最后的站台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北方的后半夜,6月也是凉的,星都快黑的时分,他突然说:“你知道吗?我一直爱着你。”她惊愕地抬头,看见他的脸,霎时间恍然明白了,何以那些看见他的日子,连阳光也格外炽热。她几乎要狂呼:“我也是呀!”但火车呼啸而来…  相似文献   

18.
母爱的阳光     
利民 《新青年》2004,(4):11
看得见阳光的眼睛一个青年送母亲回乡下,母亲问他:“你都结婚3年了,工作和生活都随心吗?”青年神色黯然,说:“不是很如意,妈妈,为什么我总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呢?”这时他们走进了一片林子,母亲忽然问他:“你看,地上都是什么?”他向地上望去,阳光的照射下,地上满是斑驳摇动的影子,便回答说:“那是树的影子啊!妈妈。”母亲叹了口气,说:“傻孩子,你怎么就  相似文献   

19.
阳光大嫂     
在采访一个被拐10载的少年寻找到生身父母的故事时,我听到了一个细节:一位环卫大嫂知道了少年的经历后,掏出身上仅有的50元钱,捐给了少年。也许有人感到这钱并不是很多,可我想这对她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留下钱后她就走了,人家请她留下名字,她说这给孩子凑些盘缠,好让他回到父母的身边。我也是做母亲的,我也有孩子,我不知道少年的心是不是被这片母爱所感动,会不会是他以后漫长人生路上的一缕阳光?  相似文献   

20.
朋友的母亲突患脑溢血去世了,他的生活马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他每天可以睡到8点,但现在必须6点起来,叫醒上学的孩子,给他穿好衣服,烧好早饭,在7点半之前送到学校。晚上,他5点半下班,他让孩子先在学校做作业,然后等他去接。每次去,孩子常常委屈地掉泪。于是,他买了一辆摩托车,不再乘坐公交车,可以节约半个小时的路程。第三天,驾驶摩托车,就撞了一个人,幸亏那人没大伤,赔了医药费。但那人表示“这事没完”。朋友对我诉苦:家中一个人都不能少。知道朋友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甚好,朋友总是责怪母亲对他的帮助不大。但现在,等到醒悟过来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