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根据深圳地区夏季室内外猪尸体上主要嗜尸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群落演替规律来推断死亡时间(PMI)。方法从2013年5月初到8月初,在深圳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模拟的室内、外场地分别放置成年猪尸体两头,观察尸体腐败的过程和猪尸体上出现主要昆虫的种类,记录猪尸体腐败各阶段的历期,以及主要昆虫在尸体上的群落演替。结果室内、外的猪尸体分别经历了412.5 h和325 h进入白骨化阶段。主要的嗜尸性昆虫,蝇类以大头金蝇、绯颜裸金蝇、星岛金蝇,甲虫类以大隐翅甲、赤颈郭公甲、丽腐阎甲、白腹皮蠹为优势代表性种类。室外猪尸体在较多雨水的影响下,优势蝇群明显产生二代,室内的猪尸体上未见较大规模二代产生。结论深圳地区夏季室内外猪尸体上主要昆虫的群落演替有规律性,7种代表性昆虫及其幼虫整体的活动规律对推断PMI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Chen YQ  Guo YD  Li MZ  Xiong F  Li JB  Cai JF 《法医学杂志》2011,27(4):265-270
目的 比较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 tri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法、十二烷基硫酸钠-醋酸钾(sodium dodecyl sulfate-potassium acetate,SDS-KAc)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蛋白酶K(sodium dodecyl sulfate-protei...  相似文献   

3.
利用嗜尸性蝇类生活史推测死亡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LS  Xu Q  Shi F 《法医学杂志》2010,26(5):332-335
目的积累一些嗜尸性蝇类生活史的资料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动规律。方法采用动物尸体作诱饵,分别对自然飞到诱饵上繁殖生长的8种嗜尸性蝇类的生活史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动规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夏季高温时段蝇类群落组成物种较为丰富,冬季低温时段蝇类种群较为单一。常见8种嗜尸性蝇类虫态经历时间在气温高时较短,气温低时较长。结论嗜尸性蝇类生活史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动规律可为推测死亡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一直是涉及人员死亡的刑事案件现场勘验中法医调查的重点和难点[1].嗜尸性蝇类证据的应用是解决死亡时间推断特别是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前提是要立足案发当地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种类及分布特点,并据此建立具体种类的发育史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一直是困扰法医学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尤其是荒郊野外或偏僻屋内的高度腐败尸体更是难以使用常规手段推断PMI,因此常需要借助现场中的昆虫证据来推断.不同种属的蝇类发育时间差异较大,在实际案件中,如果不进行种属鉴定而直接测量蝇蛆体长、计算积温或演替阶段,或是基于错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乡地区夏季嗜尸性昆虫的种类及其群落演替规律。方法观察法研究新乡医学院动物房后偏僻草地上6只大白鼠和5只家兔尸体腐败过程中嗜尸性蝇类的主要物种及其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该地区主要出现嗜尸性蝇类为双翅目3科7种,包括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棕尾别麻蝇、黑尾黑麻蝇、厩腐蝇、元厕蝇,且呈现出演替规律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新乡地区对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呼和浩特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苍蝇生态群落组成与演替规律。方法连续3年用观察法研究7—10月份,家兔、狗尸体、鸡、鱼内脏等试验材料上的嗜尸性苍蝇生态群落组成与演替。结果该地区上述尸体上出现的双翅目嗜尸性苍蝇是最先到达尸体上的昆虫,而且在尸体上出现时间及部位表现出很强的生态群落演替规律性。结论研究结果可成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对尸体进行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推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Guo YD  Cai JF  Su RN  Chang YF  Lan LM  Li X  Wen JF 《法医学杂志》2010,26(5):336-339
目的探讨改良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ethylammnonium bromide,CTAB)法对常见嗜尸性昆虫虫体不同部位mtDNA的提取效果。方法随机采集放置在呼和浩特地区室外草地家兔尸体上丽蝇科的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Meigen)]、埋葬甲科的Nicrophorus fossor(Erichson)各13例,采用改良CTAB法分别提取每只昆虫头部、胸肌、腿部、翅膀4个部位的mtDNA,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DNA纯度及质量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PCR产物,测定PCR产物序列,上传GenBank。结果 13例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Meigen)]的胸肌均提取到了DNA,10例头部样本、6例腿部样本、4例翅膀样本得到DNA;13例Nicrophorus fossor(Erichson)胸肌DNA均提取成功,5例头部样本、8例腿部样本及3例翅膀样本提取出DNA。结论改良CTAB法可用于对嗜尸性昆虫胸肌及其他部位进行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法医昆虫学是近年来法庭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而利用昆虫学证据来推断死亡时间或称死后经历时间(PMI)是其最主要的应用。当尸体PMI达一周以上,无法通过蝇蛆生长发育历期来推算时,仍可以借助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来判断。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与尸体腐败过程息息相关,法医昆虫学家通过对尸体腐败进行人为分期,能够辨别出不同的演替波次,从而达到推断PMI的目的。本文对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未来研究趋势,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验嗜尸性昆虫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及准确度,为鉴定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11例已破案证实且昆虫学证据比较完整的案件,对案件中出现的昆虫种类、推断结果及真实结果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案发现场所发现的昆虫包括大头金蝇、绯颜裸金蝇、乌足锡蝇、丝光绿蝇、厚环黑蝇、厩腐蝇、麻蝇(未鉴定具体种类)、蛆症异蚤蝇、黑水虻、...  相似文献   

11.
双翅目(Diptera)丽蝇科(Calliphoridae)蝇类是最早出现在腐败尸体、尸块上的主要蝇类。在法医昆虫学领域,根据丽蝇科的生活特性,可以较准确地推断出凶杀案或无名尸案的死亡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利线索。本文介绍了丽蝇科蝇类的生物学、形态学特征,并对其在法医昆虫学与分子生物学、数学形态学、法医毒理学方面的联合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单倍型是指一条染色体或者线粒体上紧密连锁的多个等位基因的线性排列,作为一个整体遗传给子代。国际单倍型图谱计划已于2002年启动,该计划的目标在于通过测定序列变异特征、变异频率及其相互关联,绘出人类基因组的“单倍型区块”,以及不同区块的标记SNP。本文介绍了单倍型的形成与分布及其3种分析方法:实验法、系谱推断和统计算法。当等位基因间存在连锁不平衡的关系时。法医学中的各种概率要以等位基因组成的单倍型来统计。单倍型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已经逐步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Y染色体、线粒体和X染色体,作为DNA遗传标记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同时具有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双重特性,在组织损伤修复中,肌成纤维细胞参与纤维化级联反应中纤维形成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两个阶段。本文综述了肌成纤维细胞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皮肤损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以期为法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法医学是当前司法鉴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广泛,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增加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医学必然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对诉讼证据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鉴于此,在法医学领域应建立起循证的理念,通过循证的方式在法医学以及相关领域内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法医学实务中具体问题的证据,循证不但能够及时解决法医学领域的现行问题,其对于法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也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循证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法医学领域的作用,以及循证的途径、方法、证据的评价,并探讨网络环境下法医学循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癫痫(post traumatic epilepsy,PTE)是指颅脑损伤后的癫痫性发作,影像学检查可见器质性病变,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脑电波与颅脑损伤部位一致。外伤后癫痫发生率低,案例报道较少,患者易夸大病情,给法医学鉴定增加难度。本文就外伤性癫痫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法医学鉴定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及其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是一种基于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引导的PCR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包括碱基的转换、颠换以及插入/缺失多态性,在疾病研究、分子诊断以及法医物证学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系统地综述了AS-PCR技术的原理、检测手段、改进方法及在常染色体、Y染色体和线粒体SNP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其法医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是从神经电生理层面客观分析和研究人体心理活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目前主要用于测谎等研究,在临床上,还用于脑血管疾病、痴呆、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认知能力评估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的辅助诊断。随着ERP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法医学领域必将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二代测序(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SGS)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通量增大、读长增加的同时测序成本大幅降低,给生物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使法医遗传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测序技术在法医遗传学的应用历程展开,回顾了测序技术对法医学遗传标记检测的重要性。以已有相关法医学研究应用的Roche、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三大测序技术公司推出的二代测序技术平台为例,探讨其在法医遗传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潜能。目前可依赖这些平台完成DNA水平遗传标记(SNP、STR)、RNA水平遗传标记(m RNA、micro RNA)及线粒体DNA全基因组的测序。然而,技术产品的推出及验证、分析软件的成熟化、与现有数据库的对接、大数据使用中的伦理问题等都是决定该技术能否替代(或补充)成熟PCR毛细管电泳技术以及普遍应用于案件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DNA甲基化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及其检测方法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二联体亲权鉴定、同卵双生子法医学个体甄别等案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作为STR或SNP等经典遗传标记的有益补充。目前基于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重亚硫酸盐转化以及甲基化CpG结合蛋白等原理已建立了一系列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甲基化敏感的单核苷酸引物延伸、实时荧光PCR、甲基化特异性PCR、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反应依赖性探针扩增、光纤微珠芯片等位点特异性DNA甲基化检测方法都可用于已知CpG位点甲基化状态的检测并可能在法医学实验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AIMS、HELP、COMPARE-MS等通过对基因组范围内的DNA甲基化扫描分析,可发现具有潜在法医学应用价值的DNA甲基化位点。  相似文献   

20.
犯罪现场中人体生物性物质来源鉴定在重现犯罪过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寻找特异性遗传标记鉴定人体不同生物性物质来源是近年来法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用于人体生物性物质来源鉴定的遗传标记进行综述,包括DNA甲基化、mRNA、microRNA、微生物菌群、蛋白质等。通过比较不同种类遗传标记鉴定人体生物性物质来源的原理和方法,发现人体不同生物性物质来源的鉴定都有其最适合的遗传标记种类,并且可以采用单一遗传标记或联合多种遗传标记进行检验。尽管目前各法医学实验室无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鉴定人体生物性物质来源,但研究开发一系列成熟可靠的方法区分人体不同生物性物质,进而发挥其法庭证据作用,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