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5年,火箭专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障碍从美国归来,是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部署分不开的。 作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曾直接参与研制了美国的第一枚导弹,并获得美国陆军上校军衔。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抱着赤子之心和对新中国的向往,向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的要求。但由于钱学森身份特殊,美国政府拒绝让导弹专家回到由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有的人甚至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为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  相似文献   

2.
①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②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工程控制论》,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参与美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③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待遇十分丰厚,工作条件也非常理想,但他总是思念着自己的祖国④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传到美国,钱学森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决意回国奉献自己的才智⑤钱学森找到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要求辞职回国:“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⑥海军次长非常震惊,对人说:“钱学森有超人的才…  相似文献   

3.
吕春 《党史纵横》2006,(5):22-23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和其导师冯·卡门一起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  相似文献   

5.
楚楚 《党史文苑》2005,(12):38-39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和其导师冯·卡门一起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战略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现代航空科学与航天技术先驱,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蒋英长达55年的相濡以沫,以及他在妻子心目中的另一个侧面的“钱学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24):89-91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这段话是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时,其父钱均夫为他写的庭训。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而秉承庭训的钱学森也在学成之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带领着年轻的科研队伍一起奋斗,终成“中国航天之父”。  相似文献   

8.
楚楚 《世纪风采》2006,(3):24-25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9.
《党史纵览》2010,(1):55-56
钱学森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建设祖国,使人民幸福。钱学森回国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从今天的标准看。一级教授一个月300元多一点,而且是几十年一贯制。  相似文献   

10.
钱老的错话     
巴依 《前线》2013,(9):86-86
钱老是谁?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在世人心中,他是一个神话,可他善说“错话”,更令人敬佩,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兴泽 《党史纵横》2000,(4):30-33
1946年3月4日老舍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到美国讲学,与他同行的是著名剧作家曹禺。行前,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等团体或个人举行了欢送会。在“文协”上海分会的欢送会上,老舍说:“‘文协’是最干净、最珍贵的一个团体,在我回国时,希望政治协调的决议,多少实现了一点,而‘文协’能更自由地活动。”话不多,却充满感情,饱含辛酸。他的希望,既是对“文协”的,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是真诚的,也是理想的。战后半年的时间里,他已经亲身感受到,自由民主的空气并没有因为抗战胜利而加强。“一二一”昆明惨案后,他还曾带着“文协”队伍参加…  相似文献   

12.
忍耐的风度     
在西方,考核一个政客的第一道试题是忍耐。全世界都知道英美关系最好,但美国总统布什第一次访问英国时,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抗议。群众聚集在他要经过的街头,举着旗帜,喊着口号,指责他在美国部署和发展“反导弹系统”和拒不在维护世界环境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抗议达到高潮时就有鸡蛋朝他抛去。没过几天,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逝世。这位98岁的老人,经历了留美、回国、筹建中国航天事业等多个历史时期,在拼搏奋斗中推动和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巨大转变。钱老的离世令天地动容,人民哀痛。11月1日这天北京迎来了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寒冷的空气弥漫着凝重与伤感。人们冒着风雪来到钱学森的住所,悼念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正提起钱学森,他的鼎鼎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而提起钱学森博学多才、品格高洁的父亲钱均夫,就鲜为人知了。在钱学森成长之路上,钱均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钱学森称"父亲是第一位老师"。新知启蒙,求学日本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生于杭州。钱均夫早年在上海和杭州两地接受新学,后求学东瀛,与鲁迅、许寿裳、经亨颐、厉绥之是至交。1908年,钱均夫回国。此  相似文献   

15.
同性恋虽然已是国际问题而不只是美国社会的个别问题,但是在美国,这一“普遍性”中确实有着“特殊性”,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场面,只有在美国才能见得到。壮观的旧金山大本营在回国前的去年11月初,我们到了旧金山。早就听说旧金山被称作同性恋的“大本营”,但原来只把此种比喻理解为这里的同性恋人数多,没有想到其寓意颇多。在旧金山,有几处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一个是被视为世界现代建筑七大奇观之一的“金门大桥”,说其奇主要有四:首先是它的涉空高,桥面与水面的距离有19层楼高;其次是它的跨度大,桥身长达2576米,也就是说有5华…  相似文献   

16.
他,作为我国第一个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的数学家,曾三次走在世界的前列:1956年证明“3+4”,那年他才26岁,一年之后再证“2+3”,1962年又证明出“1+4”,而且后来陈景润证明“1+2”的论文也是由他鉴定的,为此他俩交谈了三天: 他,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以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论学派”的重要成员,从1958年起与老师华罗庚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王方法”,后来他深情回忆老师,用七八年时间写出传记《华罗庚》,一经面世即引起轰动,钱学森、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等纷纷致函祝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王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王明,20世纪30年代他推行的“左”倾错误路线统治全党达四年之久,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尽管如此,当王明奉共产国际之命从莫斯科回国参加抗战时,毛泽东亲自去延安机场迎接,并称他回到延安是“喜从天降”。然而,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自居的王明又是如何对待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呢?  相似文献   

18.
蔡建军 《共产党人》2013,(23):51-51
钱老是谁?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在人们心目中,他可是一个神话。但他善说“错话”,更令人敬佩。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散木 《党史博览》2010,(11):42-44
李四光、钱学森、竺可桢这三位科学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中国科学界的标杆”,还可以说是三位红色科学家。其中,李四光、钱学森是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竺可桢则是沧桑鼎革之际毅然留下来的。  相似文献   

20.
明明  石头 《廉政瞭望》2008,(9):44-45
2008年7月,河南,洛阳。残奥火炬传送途中,一个火炬手,精神抖擞,健步如飞。谁能知道,他竟是一个智商只有40左右的残疾人。还记得2007年10月,在上海的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他以一曲《特奥之歌——相信》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国际特奥会创始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先生的妹妹尤妮丝·肯尼迪·施莱佛女士握住他的手,连说了几遍“ThankYou”!他就是特奥之星杨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