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献芝 《理论探讨》2012,(2):153-156
20世纪90年代勃兴于西方社会的协商民主是一种基于理性、自由、平等的公民个体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对话、讨论而达成最大限度“重叠共识”的治理形式.而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则是社会管理的关节点.协商民主与社会管理有着共同的价值旨趣和话语平台,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共生关系:倡导参与、对话、讨论的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社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而以公民参与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则有利于协商民主的全面“铺展”.以协商民主和社会管理的链接与良性互动为研究的切入点,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以及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西方自由主义内部分化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理念,受其影响当代西方民主思想领域分别产生追求积极自由和推崇消极自由的两种民主理论流派。积极自由的多元民主、社群主义、协商民主和主张消极民主的精英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均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其各自的观点均有利弊得失。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合理地吸收西方民主理论的有益成果;又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划清界限,切不可盲目模仿,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转型中。在这一过程中,环式民主失灵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在世纪之交形成了一个被人们命名为参与治理的民主新模式,但是,其具有"民主的不彻底性"。随之,有学者提出了公共治理,以此破解参与治理的困境,但其往往会衍生"利益狭窄化"的问题。无论是参与治理还是公共治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都无非是对近代以来民主名义下社会治理方案的补充和修缮,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来的种种缺陷。为此,张康之认为,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转型中,合作治理将取代工业社会的治理而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并且,合作治理有助于克服上述治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平等与自由。  相似文献   

5.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是近年来我国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矛盾形式,暴露了我国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构建与完善协商治理机制,在国家制度层面上,继续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在基层治理上,推广社区民主议事会、基层民主(民情)恳谈会;在社会领域内,培育民间组织自治发展;在虚拟空间中,重视网络协商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建构的反思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8,(2):23-30
在工业社会中,民主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然而,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却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随着政治与行政的分化,在对政治的观察和思考中,发现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一直是形式民主。而且,在一些国家对实质民主的追求中,走上了专政之路。同时,政治与行政分化后的行政则是在技术主义和法治两条道路上加以建构的。从20世纪行政发展的情况看,虽然民主和法治是一个基本框架,但在行政集权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要求把民主程式引入行政过程的声音也出现了,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改革运动中,也做了诸多探索。但是,在这场全球性的改革经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后,社会治理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出现全球风险社会以及危机事件频发的问题。对其进行反思,发现原因在于,没有根据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要求去建构适应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模式。一旦提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建构问题,就会发现,应当以道德作为其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纷纷引入参与式治理。在实践中,以民主的分权、商议民主、赋权于民和自治为基本内涵的参与式治理主要体现在参与式规划、参与式预算和参与式监督,其有效运转有赖于公民社会要件和政治经济要件。实践证明,参与式治理既提高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又改善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正面临着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难以兼容的冲突。学习并借鉴既有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90年历程中,伴随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重大转折,党内民主建设理念的强化和协商民主传统的弘扬是我党建党理念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以追求最高水平的党内民主为自己的宗旨。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并带领全国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十多年,也是协商民主传统得以进一步弘扬的三十多年。面对我党党内民主建设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发展协商民主,扩大、推广我国成功的协商民主模式,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90年历程中,伴随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重大转折,党内民主建设理念的强化和协商民主传统的弘扬是我党建党理念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以追求最高水平的党内民主为自己的宗旨。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并带领全国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十多年,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沿着一条稳健式道路,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经过了30多年历程后的今天,特别是在社会急剧转型和"村改居"的农村和城中村现代化的背景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与其他地区相比,云南具有民族、边疆等特殊省情,基层民主建设更为复杂,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民主战略新思维,创造性的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决裂,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所处时代哲学任务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理论时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而鲜有对文化领域的观照。而马克思逝世后,科技理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工人运动的走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发展以及现代性危机的涌现,似乎与马克思理论的阐述都有所不同。如此种种,引发了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文化观、社会发展理论的误读,以及对现代性问题实质的误判,出现了经济决定论、唯物史观过时论等论调。其中,丹尼尔·贝尔则是这种思潮的代表,他以“意识形态终结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后工业社会”等大观念为基础,构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却无不映现其曲解、否定马克思主义,宣扬历史唯心主义观念论的错误。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文化观和现代性问题三个层面对贝尔的误读进行梳理和回应,可澄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ngs together transnational feminism, intersectionality, and militarized occupations by recovering Women’s 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s (WILPF) 1920s intersectional conversation. Mary Church Terrell, Helen Curtis, Addie Hunton, Jane Addams, and Emily Balch negotiated WILPF’s stance on two occupations: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French use of colonial troops in its occupation of Germany, and the US occupation of Haiti. My argument is that through the evolving intersectional conversation, WILPF came to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of weaving racialized sexual politics into its analysis of and activism around the politics of militarized occupations. To develop the argument, I construct and apply an ideal type of an intersectional conversation that incorporates a notion of unbracketing substantive inequalities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I conclude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today about what we can lear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rom a moment in a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genealogy of intersectional transnational feminism.  相似文献   

17.
《Patterns of Prejudice》2012,46(3):17-2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riginally presente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launch of her book concerning British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Jewish refugees from 1933 to 1948, London compares that past with present British immigration policy and attitudes towards it. She argues, above all, that the same worry about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immigration—that is, that refugees would settle in the country and not return home or move on—that very much influenced the tendency to inhibit aid to Jewish refugee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is still very much alive today. While the legal situation of refugees and the kinds of persecution from which they seek refuge are different in the two periods in question, the 1930s and the 1990s—there are now, for instanc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on refugees to which Britain is a signatory—British immigration policies of both periods are marked by many of the same priorities and many of the same attitudes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 refugees. In closing, she sounds a warning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 crucial as it is, should not be mistakenly used to justify a lack of humanity in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18.
19.
Don Peretz 《Society》1970,7(9-10):43-49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