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七夕"节时,带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众多丰富多彩的相亲盛会在全国许多城市纷纷浪漫上演。说是相亲大会,实际上到场的年轻人很少,大部分替儿女当"红娘"的父母已俨然成了相亲会的主角。对此,很多儿女们却并不领情。有人认为:"父母包办相亲"在省了儿女时间的同时扩大了双方的选择面,并可让年轻人更好地投入工作;也有人认为父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7,(4)
<正>婚姻是至少关系两个家庭的公事,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总要组建起家庭,"中国式相亲"开启的全新相亲模式展示了家庭观念的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父母们正确、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去年年底,《中国式相亲》节目在东方卫视首播,第一期节目成功率高达60%,两对年轻男女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中牵手成功,彼此满意。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比收视率更火爆的网络争议,最激烈的观点质疑这种"父母陪儿女相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9,(6)
正@小康杂志社:【北京"相亲角":爹妈齐"上阵" #京户本科是相亲角最低门槛#】春节将至,北京各大公园相亲角又热闹起来,除家长们代"儿女"相亲外,不少年轻人也来提前"踩点","那边女孩和我条件一模一样,那就是几年后的我,我先来铺铺路"。京户本科则成为相亲角最低门槛。  相似文献   

4.
总也长不大     
云溪子 《小康》2013,(7):102-103
儿女在父母眼中总也长不大,原因有二。其一,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辈,自然有几分"孩子气";其二,心理上的"惯性",在父母眼中,儿女是"孩子"的代名词,三四十岁的儿女,仍然是孩子眼下,做儿女难,做父母也难。做儿女难处多多。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晚婚晚育。人到中年,孩子还只有那么丁点儿大,半点儿离不开大人;父母年迈,需要人照顾;工作上正在爬坡期,职称、职务、项目,一样接着一样……做父母的难处也不少,尚且不说为儿女张罗钱买房子、为儿女的婚事操心、被啃老,仅仅家务活儿就够难的了。  相似文献   

5.
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儿女就仿佛是父母的连心肉,从吃、喝、拉、撤、睡到上学受教育.处处疼爱得无一丁点儿空儿,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尘世而告终。养育、关怀、教育儿女成了父母的终生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子女们的“债务国”。父母所有的钱、物、力,只要需要,儿女们尽管享受,父母却时时刻刻无条件地供给着。关于“啃老”,儿女们似乎认为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这一现象在农村已形成庞大的气候,令人十分担忧。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数字表明:民国目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钱财.有5%以上的老人家庭出现“啃老”…  相似文献   

6.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无法抗拒,人同样不例外。老是生命的最后阶段,死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老和养老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几十年前指出,中国社会的养老是“反哺”式的养老模式,而西方社会是“接力”式的养老模式。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具有育幼和养老的功能,未成年的儿女由父母的劳动成果养育成人,至父母年老体衰时,由成年儿女的劳动成果赡养父母。养育儿女对父母来说是自己为养老进行储备,即“养儿防老”。赡养父母对子女来说,是自己对父母养育储蓄的延期支付。在西方社会,父母尽义务抚养子女,子女到一定年龄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组成自己的家庭,然后又尽义务抚养自己的子女。家庭养育子女基本上是像接力赛  相似文献   

7.
过去20年中,日本20多岁到30出头的男女群体中,未婚者比例迅速蹿升,“不”婚成为时尚,思想传统的父母们却对此颇为忧虑。于是近几年日本出现了一种婚介机构组织的未婚男女父母们的聚会,这些以前干着急的父母们现在纷纷上阵,为自己的儿女选夫择妻。不过,这可同以前的包办婚姻不是一码事儿。父母出马总部设在日本北部城市札幌的“安”婚姻介绍事务所,就是倡导父母聚会潮流的先锋。该公司上月才刚刚在东京一家宾馆举行了一次小有规模的父母聚会,共有60位年龄在25至42岁间的女性和55位年龄在25至44岁之间的男性成为聚会父母们交流选择的对象。组…  相似文献   

8.
<正>每年春节,外出务工的年轻男女们纷纷回到家乡过大年。回到家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了,家长们开始关心他们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如果还是单身,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是"高频相亲"。这个现象被称之为"每逢佳节被催婚""中国式相亲"。其实,很多人不愿意参加相亲活动,有人认为会掉身价、没面子,  相似文献   

9.
纠结的父母     
《小康》2015,(11)
人们显然注意到了第一批"独一代"已经开始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但是面对"独二代",他们明显准备不足。新生代父母(泛指八零后一代)们正陷入全面恐慌中。一方面,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他们有着跟父辈不同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与孩子成长的节奏并不完全合拍。一项调查显示,80后父母的显著问题是:没时间,没耐心,缺乏育儿知识。而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工作、房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相处式考察"法,对北京市C公园的老年相亲角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并建立了20个深度访谈档案。本文将老年相亲群体置于"个体—家庭"框架下,聚焦于他们在公园相亲实践中的个体化表现,分析相亲老年人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初步表明,相亲老年人的实践过程呈现出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选择的个体化倾向;他们的生活安排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其应对策略表现为一种生活智慧和权宜之计;面对个体与家庭的张力,他们主动把子女的利益和意愿纳入考虑范围,并通过积极协商和适时妥协等策略,为主体性选择争取更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今年6月以来,每个星期天我 都来这,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帮女儿相 亲。”一身休闲装打扮的50多岁的周建 说,我不光来这儿,还常去龙潭公园“飞 龙阁”、紫竹院“澄碧山房”和中山公园。 自去年10月开始,在北京的许多公园 里,出现了家长代儿女相亲的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9)
正"父母少小离家,儿女老大回,故乡一景一物,温暖的人,情,浅尝,再尝……"——题记接受嘱托:为长兄遗愿两次赴台寻亲2014年3月,我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旗袍文化交流活动。临行前重病中的长兄杨国光把我叫到病床前,把回台湾寻找杨家后人的重托交待给我:"打听一下中坜桃园老家的情况吧。"随后他又把他辗转从台湾印来的户籍誊本交到我的手上。当时81岁的  相似文献   

13.
由儿女摇身一变而为父母,是青年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人生的重大角色转换。其中的甜酸苦辣,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不过,有一点却不容置疑:现在的儿女们都明白,这父母是越来越不好当了。 本期推出“我们将来如何做父母”的话题,乃是有感而发,意在对现在流行的为父为母之道来一番反思和检讨,从而为即将肩负起父母之责的年轻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可怜天下父母心。年轻的“准父母”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打工妹返乡“新相亲”现象探析——以重庆市S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以往主动排斥乡村婚姻市场而选择在城市相亲的"老相亲"不同,在当前城市的价值满足能力不断下降的推动和乡村社会中就业机会吸引的拉力下,打工妹主动选择回乡相亲而出现的"新相亲"行动,呈现出了更高程度的现实理性,而自我保护的需求和保障家庭的现实诉求也成为打工妹回乡进行"新相亲"行动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5.
美,没有"中立"。没有哪个画家会平均对待所有的色彩,如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们,常常会对其中的某一个儿女有所偏爱——平均是"善的乌托邦",也是美的子虚鸟有之乡,是逼迫母亲剪齐儿子的五根手指,是好好主义的法西斯蒂……平均就没有差别,就没有个性与细节,就没有艺  相似文献   

16.
最爱你的人     
曾经流行过一条短信,说的是:"现代人爱打电话而不爱写信,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言而无信。"呵呵乐了之后,突然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甚至是一丝淡淡的哀伤。我已经没有写家信多久了?现在追想起来,好像自打有条件安装固定电话以来,写信的习惯便渐渐地退化了。我们当儿女的,往往有很多理由跟父母解释不写信的原因,以前是忙——学习忙,工作忙,生活忙;现在是通讯条件发达了,不仅有固定电话,还有手机、  相似文献   

17.
地方传真     
正江西省丰城市:民政干部上门认亲失独老人喜迎"儿女"日前,江西省丰城市36个失独家庭迎来了她们的新儿女。为了缓解失独老人的丧子之痛,使之安享晚年,丰城市民政部门在全市开展与失独老人结亲"认父母、当儿女"活动,采取组织安排、干部自愿的方式,上门"认父母、当儿女",并建立新家庭帮扶结亲档案。目前全市已有36名民政干部与36户6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结亲。在结亲帮扶活动中,干部将定期了解掌握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身体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式相亲8月20日,星期六。家住杭州昌化新村的杨大伯开始了他近段时间以来每周的常规活动——去万松书院的"家长相亲会",替儿子相亲。在儿子上班之后,杨大伯小心地把一块小纸牌和儿子的照片放进包里。上午9点,杨大伯坐着K102路公交车到了万松书院,这时的万松书院早已聚集了很多人,他们三五成群地在交谈着。杨大伯一边熟稔地与大家打着招呼,一边把纸牌拿在手上并迅速地找  相似文献   

19.
勤劳的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聪明的智慧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上个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再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即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深刻分析了文化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燕 《公民导刊》2007,(5):42-43
重庆杀人犯王维秀在被执行死刑前写下了一封血的遗书,她恳求政府给予她的三个未成年儿女照顾和关怀,由此,记者想到了这样一群人——死刑犯的子女们,他们的成长之路,既没有父母的关爱,同时还要承担公切线犯罪留下的社会歧视,应该说,他们是父母犯罪的直接“埋单”人,但他们的确没有做错什么!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做了些什么, 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