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颖川 《传承》2013,(9):92-9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萌芽、稚嫩、成熟、深化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经历了"自我意识—自由自觉的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几个历程。  相似文献   

2.
徐茂华 《人民论坛》2012,(20):206-207
文章梳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中的个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等,提出了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即具体性、社会性、历史性、规定性、实践性,并分析了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杰 《前沿》2007,42(9):12-15
马克思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一是人的应然本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二是人的实然本质,即"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个概念不是彼此孤立没有联系的,而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其内在逻辑上全面考察人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4.
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主宰。可是要把人放到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去,人简直不可捉摸。人是极其复杂的,复杂到有时连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到底什么是人的本质呢?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的本质不是指某一个人的,而是一切人的;人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抽象的,而是极为现实的,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思想关系等的总和。首先,这是对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性论”,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定义并非实体性定义,而是一种功能性的界说。它可以作四个层次的理解:首先,它强调只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关系结构的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其次,社会关系结构之所以是考察人的本质的依据,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7.
张友良 《传承》2008,(12):22-2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5页)它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品德的性质和内容,都不是脱离社会关系、家庭条件、教育条件的抽象的东西,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是被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赵伟 《前沿》2009,(7):46-48
马克思曾分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我国对人本质的传统解读方式或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是将其定义为这三种特性的总和。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人之本质的探索采角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人之需要中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人的信息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春雨 《前沿》2002,(5):23-26
新世纪带来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新的理解。在工业时代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 ,这一思想是具体的 ,处于不断发展过程 ,为我们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原则。在信息时代 ,信息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人在实践活动上 ,其本质是对信息的掌握、分析、创新和利用。社会关系呈现出广泛性、平等性、多元性、即时性、虚拟性、平面性、选择性等特点 ,人的本质是同社会本质相一致的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 ,在 2 1世纪 ,中国政府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性的自觉复归。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性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而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决定的。有些论著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性论之所以不科  相似文献   

12.
孟琦 《岭南学刊》2009,(3):106-109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是以实践为其基点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郜险峰 《传承》2008,(18):24-2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是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也是解决人的发展等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搞清楚人的本质的基本含义,本文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自然类本质和人的社会类本质。人的社会类本质也存在两重性:一重是人的现实本质,其典型表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重是人的理想本质,意指人是普遍的、自由的社会存在物。只有人的社会类本质,尤其是理想本质,才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显示出人高贵于其他生命存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郝松山 《前沿》2005,9(7):174-176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论断较为正确地洞见了人的社会历史性,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的重大飞跃,它第一次较为素朴地揭示人的社会属性。亚里士多德对马克思科学人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那么,马克思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表述则更全面的理解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是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也是解决人的发展等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搞清楚人的本质的基本含义,本文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玲 《传承》2013,(7):92-9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萌芽、稚嫩、成熟、深化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经历了“自我意识一自由自觉的劳动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几个历程。  相似文献   

18.
陈曙光 《前沿》2006,42(7):43-45
陈芬博士在《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分人类与其它物类;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区分此群人与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分人与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人的本质”当作“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来理解的。这个问题在马、恩以前已有许多人探讨过。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康德认为人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具有“理性”,黑格尔认为人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费尔巴哈认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的大脑具有“理性”这一“认识之光”,这些思想对马恩是有影响的。一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一个演变过程。在他提出人的本质是“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是从三个方面界定的。首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界定,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界定,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内涵,对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