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各种形式的犯罪随之出现,特别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已经开始蔓延和发展.打击对策:1.围绕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点收集相关证据;2.坚持"打小打早"原则;3.防止干扰,加强反腐力度;4.建立有效可行的"打黑"机构.  相似文献   

2.
1、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2、有组织犯罪与团伙、结伙、黑社会、带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区别3、当今世界的有组织犯罪4、我国大陆带黑社会性质犯罪复荫的原因5、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犯罪。对该罪提出应从五个方面予以惩治:一是建立专门的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机构;二是加强惩治腐败犯罪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黑势力“保护伞”,修改97刑法第294条第4款,提高法定刑;三是加强惩“黑”领域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四是加强并持续进行“严打”,杜绝“运动战”式的做法;五是加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香港、澳门打击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及检控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实地学习和考察香港、澳门关于预防和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成功经验 ,加强同香港、澳门司法界的合作与交流 ,由国家检察官学院纪委书记董智明同志带队的第一期高级检察官素能班学员赴香港、澳门考察团于 2 0 0 1年 1 1月 2 5日至 1 2月 1日在香港、澳门进行了为期 7天的考察。考察的内容主要为学习、了解香港、澳门关于打击有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犯罪的立法及检控策略。现将考察的内容作如下报告。一、香港打击有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犯罪的立法及策略(一 )香港打击有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犯罪的立法香港许多有组织犯罪均与黑社会 (三合会 )有关 ,有组…  相似文献   

5.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当前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犯罪,本文通过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基本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论述,预测其主要发展趋势为:1.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必然向黑社会演变;2.黑社会性质犯罪必然进一步加紧向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渗透;3.黑社会性质犯罪必然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毒品犯罪、恐怖主义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大犯罪灾难"。我国当前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是介于一般犯罪集团与典型黑社会组织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特殊犯罪集团,是具备了黑社会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尚未形成较为严密的黑社会组织结构的一种有组织犯罪[1]。"保护伞"虽然只是黑社会性质组织成立的选择性条件,但对其重点打击仍然意义重大;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对该组织进行包庇、纵容时应数罪并罚,其他情况则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予以不同的刑事对待。  相似文献   

7.
论内地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 ,是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的、人数较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反社会群体。国际黑社会组织犯罪已有百余年历史 ,我国大陆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在不断恶化、升级的结伙犯罪、集团犯罪的基础上 ,产生了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 ,其犯罪活动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突出因素。为了有力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 ,各地公安机关开展了专项斗争。刑法第 2 94条对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作了明确规定 ,2 0 0 0年 12月 5日 ,最高人民法院又作出了“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中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  相似文献   

8.
国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活动呈现出:组织体系日趋严密,活动更为猖獗,“黑白”合流现象日趋严重,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有非法政治图谋等特征。在趋势上则表现为:部分基层政权黑社会化倾向严重,黑社会势力开始向更高级政权渗透;涉黑犯罪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明显;黑社会犯罪手法对一些其他类型犯罪组织的影响正日趋加深。因此,今后一段时间,依然是黑社会恶势力的高发期和危险期,“打黑除恶”斗争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实践需要 ,在立法上应适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质的演变 ,明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黑社会组织犯罪 ;细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原则性规定 ,出台可操作性的司法标准 ;体现从重从严的原则 ,加大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事制裁力度 ;加强对证人和受害者的保护 ,夯实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现阶段我国有组织犯罪仍然是三种基本形态 ,即 :集团 (团伙 )犯罪、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黑社会犯罪。其中 ,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组织犯罪 ,是我们打击的主要对象。打击和预防有组织犯罪在刑事政策和具体侦查措施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应尽快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恶势力犯罪团伙是公然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大肆实施多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纠合性违法犯罪组织或群体,属于犯罪团伙中较为典型的一类。恶势力犯罪团伙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犯罪主体多有前科劣迹。青少年所占比重较大;犯罪活动趋于多元化,暴力手段逐渐升级;农村恶势力猖獗,长期称霸一方;公然蔑视法律,严重威胁地方治安秩序等。封建帮派、宗族意识是恶势力团伙滋生、蔓延的历史根源,基层控制能力减弱为恶势力团伙提供了生存空间,打击不力致使恶势力犯罪团伙难以彻底根除。为有效打击恶势力犯罪团伙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社会综合控制能力;抓紧追逃工作,准确打击犯罪;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整体作战合力。  相似文献   

12.
国际反毒专家预测 :苯丙胺类毒品将是二十一世纪全世界范围内滥用最为广泛的毒品。福建省苯丙胺类毒品犯罪的特点 :1、呈现区域化特征 ;2、境内外毒贩勾结 ,团伙犯罪突出 ;3、摇头丸走私入境 ,出现了摇头丸的制造。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1、国际非法市场需求量增加 ;2、地理位置、人文因素 ;3、禁毒经费紧缺 ,力量薄弱 ;4、破案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普及,网络犯罪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适应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需要,必须加强对网络犯罪情报的搜集。凡是与网络相关的犯罪都是网络犯罪情报搜集的对象,其内容包括人员情报、案件情报、线索情报、组织情报和样品情报五个部分。公安机关必须采取加强日常登记、加强情报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网络犯罪情报基础建设、加强与民间组织商业公司的合作、加强秘密力量建设以及加强与国际合作等措施,建立完善的网络犯罪情报搜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打黑除恶”已成为刑事斗争的“重中之重”,正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犯罪是当务之急。黑社会性质犯罪与黑社会犯罪、地方恶势力、恐怖组织、其他犯罪集团不同,需要从人数、组织结构、政治腐蚀性、渗透性、犯罪形成等方面来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两种组织形式,团伙犯罪组织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章通过对我国近16年来团伙犯罪组织的调查分析,根据有组织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规律,进而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走势从总体方面、犯罪组织化程度方面、经济领域活动的趋势方面、政治领域活动方面以及势力范围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以"老乡帮"为主要犯罪形式的农民工组织化犯罪日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一颗毒瘤。而"老乡帮"的存在是社会环境、群体因素、自然因素等多重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老乡帮"制度性根源和侦控漏洞的剖析,提出信息化、协同化、组织化的侦控策略,可以为压缩"老乡帮"的生存空间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犯罪侦查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学基础理论关注对侦查情报的研究,但是鲜有论及侦查信息,从概念指向而言,侦查信息和侦查情报不能等同。信息时代,深入研究侦查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经济犯罪侦查领域,研究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可以帮助侦查主体培养正确的侦查思维,帮助侦查主体树立信息意识和证据意识,帮助侦查主体灵活选择侦查模式,同时还可以正确引导侦查决策。深入研究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理论对于经济犯罪侦查实务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其集中体现在建立和完善经济犯罪侦查协作机制、建立经济犯罪情报系统和建立经济侦查专门队伍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作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非所包庇、纵容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作为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求有从事查禁和惩处犯罪、进行诉讼等特定职能活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特定身份."包庇"的含义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定.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行为对象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人对行为对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识前后不一致时,应分别认定.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严峻的经济犯罪形势 ,经侦工作面临的现状是 :1、破案绝对数虽有增加 ,发案仍大幅上升 ;2、报案滞后 ,“人走财空”现象严重 ;3、经侦情报信息量少质弱 ;4、对经济犯罪的规律特点研究不透 ,防范不力。对策 :1、提高情报信息运用能力 ;2、设置专业“情报信息分析员” ,建设经济犯罪预警工作机制 ;3、建立“主动型”经侦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团伙犯罪行为作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其行为模式是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无法分开的。青少年团伙犯罪的行为模式可分为纠合期、行动活跃期、消亡期。对青少年团伙犯罪行为模式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找到对其治理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